重读老子《道德经》32章感悟


标签:
心静茶香大道无为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周润学者 |
分类: 禅茶一味 |
http://s11/mw690/001ptn9bzy6LICu280qca&690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失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释】
无名:没有形态,或无法名状。
朴:道之为物的没有幻化万象的精微存在。是万物的总根源。
宾:服从,归附。
始制有名:制,裁的意思,规制。道化育万物,有了各种名相形态的事物。
【译文】
【解说】
这一章又是在讲法道外用,讲如何守本驭末,讲如何法无名的道驭有名的万物,尤其政治上如何法道治政,以无为而致无不为,达到「莫之令而自均」的效果。
老子首先再次指出道的特性,讲道无形至微,然而无所不能,功用无限,为万物之母,为万物的君长。它是无形无限,至微至大的统一体,「天下莫能臣」。既然如此,候王法道而行也应虚静守朴,随顺自然,无欲无为,不强行以自己的意志干预政治,从而达到「万物将自宾」的无不为的政治状态。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是一个取象譬喻。由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于天地是人所能感知的最大的有形存在,而天地的交合均衡是无为的,是法道而行的,所以候王应该效法天地的这个自然而然的现象,少行主观意志之政,使天下达到自均自化的境界。这个道理打坐修道这个现象能给予我们某种启示。我们平时的思维、行为都是在理性思维下做出的,从《道德经》的思想上说都是有欲有为的。但它对体能的消耗很大,很多人不是由于工作紧张、忙于赚钱而身体早衰吗?这可以说都是有欲有为的结果。一般的体育锻炼很难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更不能使疾病自愈。但人打坐时无思无虑,均匀呼吸,自然放松,却可以达到很好的聚精会神强身健体的目的,天长日久,精力充沛,有些慢性病会自然消失。这是什么道理呢?笔者以为这就是无欲无为守道自均的效果。人自身是一个小宇宙,由于各种有欲有为的原因,体内平衡被打破,体能消耗很大。但人打坐静虑,自然呼吸,人身这个小宇宙就会与天地这个大宇宙交通信息,天地这个大宇宙的平衡和巨大能量会自动推动人身这个小宇宙趋向平衡并蓄积精气。于是五脏六腑各自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身体自愈,精神健烁。
具体名相,无论是天地自然的万物,还是人类设置的名相制度,都应该认为是道所演化的,「朴散则为器」,任何名相器物都要尊从道的统一运动规律。这就象树木都有根,根拔树则死一样。所以应该充分认识到各种名相之物的有形有限作用,并守住道这个根本以驭之,则万物象五脏六腑一样可以各自依本性运动,各安其位,天下大治。
在课堂能吸引住学生的教师可能没有名气,可能被许多领导和专家不屑一顾,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学生是在对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状态下听课的,而不是单纯为了升学而学习的。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事实上,这样的教师实在是凤毛麟角。
什么样的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其必要条件就是具有教育理想、教育激情、教育兴趣,但这仅是必要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仅此一点,能入道的人就已经所剩无几了,大部分人还是把教育作为一种职业、养家糊口而已。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如果教学以培养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提升成绩的路径,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为学业目标,那学生就不用看管而奋发学习,从有意注意状态进入到无意注意状态,从学习的必然王国到达学习的自然王国。许多学习成功的孩子正是遵循了这样一条正确的教育之路,而盲目补课疲劳战术学出来的孩子是没有后劲的,是竭泽而渔的,表象后面的本质难道还看不清楚吗?
许多家长哀叹道,孩子现在不逼已经不愿意学习了,这是教育环境的恶劣和教育缺失的使然,是改变本源的问题,其根本不在孩子身上!披星戴月的“题纸集中营”生活谁能忍受?孩子们只能默默承受、甘愿做一个流水线上的批发产品,最后茫然进入无归宿的社会,完成一个教育循环。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只有热情是不够的,在现实的大环境下,只有能够生存才能办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做事要有名分才能站住脚,要有理论支撑才会有生命力,否则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许多天真的面孔就是这样被变成闰土的,许多满怀的热情也会被消磨殆尽,所以要学会知止,要有支撑、要明辨是非、要适可而止。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不论是什么公开课、实验课、经验介绍、教法研讨,千条川谷江河最后都要归于大海,大海才是生命的摇篮。教学的最后皈依就是学生能在愉悦中获得知识,“愉悦”与“获得”这二者不能偏废、缺一不可。或反之表述为:使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愉悦。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天下譬之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