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选刊》上的九章评论

(2008-09-06 12:31:04)
标签:

诗人

诗学札记

樊樊

分类: 随笔评论

                                                

     隔和通融

 

  知识和学养不能把诗人从人群中区分出来,唯一区分于人群的是纤细敏感的直觉。从自身到他人,从心灵到世界,这种直觉没有隔,没有疆界地承担自身及自身以外的悲喜。诗人的心灵是通融的,认同并理解万物。

  当诗人处在人群中,他敏感纤细的神经末梢首先抵达了他们,而他们的大多数尚在自我的逻辑之中,并把自我的逻辑引升为放之四海的标准。

  这种逻辑的边缘是坐井观天的井壁,心牢的栏杆,分割一个完整天空的玻璃墙。爱,翅膀,云朵,雨水做着无辜的囚徒.

  而诗人求异认同。

    求异的诗人本来就是人群中的异质,诗人发现并明了这一切,他在他们之外,继续承担他们的爱恨与罪罚,承认世界的多维与丰富。并认同一份因“隔”而生的排斥和责难,因为认同本身就是一种爱与诗写的方式。

 

                                  

                 一首诗的多种受难方式

  

  诗存之于内心,是一种生存或生活的方式。

  一个时代,总会有太多的诗无疾而亡或寿终正寝。也会有太多的诗正在受难。

  一首诗有太多的受难方式,必有一种是诗人要代替它承受的,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白的《清平调》便是。

  一首诗有太多的受难方式,其中必有一种,是它代替诗人承受的——它美丽的处子之身在放大镜下被欣赏玩弄,它绝世的美玉之质在二道贩子手中被拈量,玷辱;它被扔进了垃圾箱,关进死牢,被夭斩、封杀…… 

  一首诗面世之后将一再被改写,被补充完成。所以仅仅在纸上书写是不够的,你还需要赋于诗歌沉静的美和尊严.

                             诗歌地理

 

  题材是感受力深入本源的介质,相当于戏剧中的道具。

  诗意来自感觉系统对本源的反射,写一支口红和写一场战争,情怀没有大小之分。情怀的大小来自一束反光的指向。心灵对世界的感触没有空间和场域之分,相对心灵的丰富性,没有人会因为喜欢喝茶水,而放弃果汁和咖啡,除非他要当一个茶饮专家。

  有一种情形是他确实嗜茶如命,而这种个性化嗜好又的确吸引眼球。因归类化的题材标签容易获得关注.这是一条较易通向成功的路径,但不是一条推而广之的诗写标准。

  对一个心存热爱之人,天地之大,心灵经过之处,皆是诗歌的地理版图。

 

             命名的质疑

 

  诗的本质是自由与美。

  命名,无论何种形式,又让诗回到了框定和限制。

    把零散的物什集中于篮子,不能改变物的本质属性。用命名编织一个篮子,找一个理由和凭据。不过是为了盛放,展示和推销那些不为人知的产品.

  命名,特别代际命名,是文本虚弱与不自信的表现,命名的边框和界定不过是功利主义的合谋者。用片断式的概念、思想来消费一个群体和一个时代。

    在当下,命名掬起了彩色的水泡。于未知,有可能风化和消亡的果子已贴上了标签:它在那儿,有一个位置,它的空缺也是存在的证据.

  在时间的屏风背后,命名者露出会心的一笑.这界定,这与文本与人名相关的器具,独独消解了诗的本质,并漏掉了足以纠正一个时代的文本与名字。

  这个时代,该浮出的都浮出了。唯有堪称伟大的那个诗人。他的诗歌和名字尚沉潜在水底。

 

                 回归

 

  诗人白雪徐红堪称一种现象,她的诗是优秀的,但她获得的关注或许已超出了文本的意义:

 

    宁静停在山谷,
    鸟啄破了壳,
    小蝌蚪在河塘里游来游去,
    浆果一个挤挨着一个。
    深水静流,
    天籁之音清澈。
    忧患意识已然生成,
    寂静,仁爱,如此温良。

 

  这是以道家思想为根系的本源式写作,物我合一的禅悟,臆念的流动,让诗行看上去跳跃很大,如果对传统文化理解太少,读她会有些不着头脑。

  她的诗写揉尽了东方式的哲学和审美:传统,含蓄,沉静,清灵、通透、温良,包容,亲和,母性.一种水意融融的东方式回归,恰为心灵焦渴的现代人提供了清凉的精神栖居之所。

  读者对她的认同有源可寻。

 

                   路径

 

  读过李双再读默温,感到二者血源相通的气息。偶读叶丽隽时,可能是血脉偶合,可能是一种浸透,我不得而知。但从那微妙的气息上,感到从路易斯到她有一条路径。

  说到对译诗的吸收和借鉴。很少看到这样的路径,看到的只是生吞活剥和消化不消的胃,或者仅仅把他们的外衣套在了自个身上。

  就是小小的新浪果园,有过第一,第二和第若干枚红果子后。第二天,你会发现,每一颗树上的果子都比红果子更像红果子。

  昨天读江非的这首本•拉登,读到一种不依赖视觉审美的内涵:类似于对行为艺术的一种深层诠释。也是在读一条不能省略的路径。也许江非的本意不在于此,但好的诗歌总会在题材之外开阔地言说。

 

本•拉登

   江非

 

我把我黑色的背心拉起
蒙住半张脸,问你
像不像本•拉登
你说不像
本•拉登不是这个样子的
并不是谁有一块黑布
就是本•拉登
在有本•拉登以前
起码要有一位本•拉登母亲
本•拉登父亲
本•拉登的教堂
本•拉登的祖国
本•拉登用过的地图
然后才是拉登本人
拉登躺在拉登的摇篮里
拉登的尿布湿了
拉登第一次去山顶
其他人都去了教堂
拉登制造他的选票
在一片沙漠的反面
赶着一群少年的羊
羊和他一起在路边啃草
拉登在修剪络腮胡子
拉登没有回来
本•拉登母亲在想她的儿子
本•拉登父亲在等他的儿子
这是一块黑布
如果换成一块红布,也是如此

 

             

                    奢侈的孤独感

 

   这片荒凉的水域,让人倍感枯燥,钟摆的声音机械而乏味。寂寞是一只小小的虫子,在空虚中吐丝、在无聊中缠绕。

  这寂寞水一样清澈,天空一样幽蓝后,打开的才会是孤独。

     可是多数人,还来不及孤独。

  多数人来不及咬破寂寞的茧子。那颗心太绝望。太脆弱。太需要依傍和温暖。那怕是泥塘和沼泽的粘合与温暖,也要一脚踩进去。

  寂寞在情绪化地变形,忽儿圆,忽儿缺.爱与美都不能独善其身,只在性别的关联中撕扯,寂寞过后,更深地寂寞。

  而孤独没有性别,孤独是天空本身。浑圆博大,没有边界,万物在自生自灭,那一树欣喜的叶子,那一枚美与自由的果子,那一畦葱郁自足的时光,不在言辞之中。

 

            爱的界碑和区域

 

      第八日
  
  我写下的词语披挂着
  盲目的花籽和果实
  风吹向那里 就在那里生根、发芽
  天空太大 像我的爱
  无从取舍
  第八日 上帝喝酒去了
  留下我继续创世界
  手握生杀大权
  亲爱的酷儿

  亲爱的玻璃 蕾丝边 ……
  亲爱的的哥哥和弟弟 姐姐和妹妹
  亲爱的花籽和果实 谁让你们困在

  变异的词性里?
  我是一个外省的诗人
  我的诗歌没有底线 也没有中心
  现在 我把你们铺展开
  像铺展我的困惑 也像铺展一个遥远的国度
  如果同一个太阳 也照亮了
  这一片陌生的海水和礁石
  我  这个长久注目者 会不会为另一个世界
    弯下腰去
  
    樊樊的这首诗意像明晰,读来不明晰是因为词语的限制。生疏的词语代表了人群对尘世了解的限度。生疏的词语可能是红尘的深渊,也可能是世界的边缘!我可以做到更明晰,但我放弃了。我早已不为悲哀地想过,诗不是写给所有人的,仅仅是读懂它的伯乐和知音。何况这首诗是写给少数人的;一不经意,我看到了他们的苦痛和挣扎,一群无罪的人,一个有错的上帝,在第八日,我代替上帝爱过了他们。我的爱大了点,多了点,一只脚踩进了禁区!

   对,还是不对?

   我有过很深的困惑,和一个诗友谈到诗人对人类关注的界限,他坚定地认为是全人类,我想也是如此。大爱没有界碑和区域。一个诗人的内心也不分界碑和区域。

  

          想像和想像力的平衡术

    风是轻的.若无中生出的有。无所拘束的想像力和风一样,随便吹过一树叶子,都听得见噌噌噌的速度。那是风穿越的速度,也是风一片片翻动叶子的声音:从一片树叶到另一片,它在稍纵即逝的停留和轻微的摩擦中借到了更多的力.继续吹.
    风一直这样吹下去就到乌有国了吧?

    可是风没有在空气里吹,它在树叶上吹,每一片叶子都在平衡风,让风改变方向,卷入其中的香味和果子,给了风活生生的气息和质感,无中生有地落向生活本身。
    叶子纠正了风的方向,风纠正了时间,空气和一处居所。想像和想像力的平衡术是一种技艺,掌握它的人本身就是一首衿持,优雅,浅淡,含蓄又丰盈的诗,并以诗的方式途径了自己的时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