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童话故事,最喜欢的莫过于《灰姑娘》。因为在这个女孩子身上,即使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那么多的苦难心酸,但是美好的结尾却足以弥补曾经所有的伤害和艰辛;王子的出现是上帝赐给她的额外的惊喜。于是,我开始笃信“当上帝关上一扇窗的时候,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这样的童话。
长大之后,才知道有时候历经伤痛并不一定收获幸福,幸福很多时候就像我们小时候吹的泡泡一样,当你以为你已经触摸到它的时候,它就破了。所以,在很长的一段岁月中,我喜欢看那些“灰姑娘”似的爱情童话,只为保留心中的那一点点迷梦。并且,总是喜欢挑着看那些幸福的场景。
因此,当最开始追看《金耳环》的时候,虽然有点讶异于保良和张楠这段带着童话色彩的爱情故事,但是我又心存侥幸的期望他们的美好结局。保良在剧中的角色有点灰姑娘的意味,一个落难的青春少年,一个善良、真挚的孩子,为了完成妈妈临终的遗愿,开始了自己孤身上路,寻找姐姐的漫长而艰难的旅途;而张楠的在我看来,则扮演着一个类似王子的角色,不仅仅是因为张楠白领的身份使她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可以从物质上保护保良;更重要的是,张楠的爱对于失去母亲和姐姐两个女性亲人的保良来说,是一种来自于女性之爱的补偿,这也就是保良为什么会爱上张楠而不是菲菲的原因,因为张楠之于保良来说,不仅仅是女朋友,也是母亲和姐姐双重身份的折射。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海岩,他的每一个人物设定都暗含着深刻的人性哲学,人物的每一个举动背后都有其潜在的心理学原理。
话题扯远了,还是回到《金耳环》上。剧中,童话里制造苦难的后妈变成了生活,社会底层的生活让保良苦苦挣扎,也让他体会到了什么叫自卑,即使和张楠相爱了,但是当保良每次面对张楠时,他总会不自觉的显露出来一丝窘态,生活是如此的残酷,世俗又是如此的无孔不入,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人可以像灰姑娘那样“自信”得仿佛不存在距离和差距。我们不能,敏感保良也不能,所以他离不开陶菲菲,因为只有在陶菲菲面前,他才是平等的,甚至高于对方的;所以他离开张楠,因为在他心底她只是他仰头才能看见的浮云。看到镜头中保良那近乎卑微的眼神,那一刻,我开始相信最后的分离,一切在冥冥中就早已注定。
故事的结尾,面对分离保良没有解释。看到这个意料的结尾时,我的心仍然有些隐隐的难过,童话再虚构毕竟也给我们留下了遐想和向往的余地;而《金耳环》却延续着海岩关于“残缺青春”的风格,不过要是结局是美好的话,那么海岩的故事就会少了一些凄迷和残酷,也就是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海岩剧了。
剧终人散的时候,我仍不能平复,这段剧中的爱情对于保良和张楠来说,也许是“猜中了前头,猜不到结尾”的遗憾,可是对我来说,却是一次“猜不中开头,却猜中了结局”谜题,也是一次青春童话破灭的梦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