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BTV3—魅力科学
BTV3—魅力科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67,797
  • 关注人气:7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宫上书房风波

(2008-04-08 14:47:25)
标签:

上书房

刘墉

文化

分类: 拍案惊奇
 

《上书房风波》

刘墉任职
  这里是紫禁城乾清门内东侧的一间宅院,是清代皇子皇孙们学习的地方,取名上书房。自书房建立之日起,每日都会从这里传来一阵阵琅琅的读书声,然而,乾隆五十四年三月的一天,往日的平静却被喧嚣打破了!一阵劈劈啪啪的刑杖声和应声而来的叫喊回旋在上书房的上空。
  挨板子的不是别人,正是书房的两位教书先生!与此同时,时任上书房总负责人的清代名臣刘墉,官职也被连降几级。那么,书房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一向尊师重教的乾隆皇帝对教书先生下如此毒手呢?
  在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上书房”。上书房设于康熙年间,道光前一直称“尚书房”,就是“高尚的尚”,道光之后改为“上下的上” 。上书房坐落于今故宫乾清门的左侧,是皇子皇孙们学习的地方,在这一点上,如今很多的影视剧中,把上书房描写为“书房大臣与皇帝议政之地”,这其实完全是个误会,实际上,上书房与皇帝作为书房和处理朝政的秘书处之用的南书房相比,在功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用通俗的话说,上书房其实就是清代皇家的“子弟学校”。自设立之日起,历任上书房师傅都受到皇子皇孙乃至皇帝的尊敬,那么这一次,以刘墉为首的上书房师傅,为什么会受到如此严厉的责罚呢?这还要从刘墉的任职说起。
  刘墉就是家喻户晓的“刘罗锅儿”,因为他为官“忠君、爱民、清廉”,深得百姓喜爱。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正义的化身,甚至连他的罗锅儿也让人不觉其丑陋,反成为他的形象标志。
  然而,上书房是皇子皇孙们学习的地方,清朝历代皇帝对子孙的教育问题都极为重视,只有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并受到皇上赏识的人才能胜任老师的职位,就更不用说仪表端正的基本要求了。那么身有残疾、相貌丑陋的“刘罗锅儿”,又是怎样取得乾隆的信任跻身为上书房总师傅的行列呢?
  刘墉任上书房总师傅之前已为官多年。在封建社会,选官向来是以“身、言、书、判”作为首要条件的。所谓身,即形体,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所谓言,即口齿清楚,语言明晰,否则有碍治事。所谓书,即字要写得工整漂亮,利于上级看他的书面报告。所谓判,即思维敏捷,审判明断,不然便会误事害人。而在这四条标准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而这刘墉本是科甲出身,那么他必须在“身言书判”四方面都合格,才可顺利过关,成为总师傅。那么有“刘罗锅儿”之称的刘墉,甭说别的,单身形端庄这一条,就不合格。那他是不是因与乾隆有着什么非同一般的关系,才能顺利入职上书房呢?
  关于刘墉与乾隆的关系,民间流传着一些传说。其中之一是说,雍正的皇后曾认刘墉为干儿子,这样一来刘墉就成了乾隆的干兄弟,那么两人的亲密关系自然不在话下;还有一些传说描绘了这样一段历史,那就是乾隆幼年在上书房读书的时候一直由刘墉来伴读,虽有君臣之分,但自小朝夕相伴的经历必定为日后两人的感情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刘墉是否像传说中的那样,因与乾隆皇帝的密切关系才跻身于上书房总师傅之列呢?
  这两种说法其实都只是一些民间传说,并无正史记载,不能准确反映出刘墉与乾隆皇帝的真实关系。所以也就不能说是乾隆包庇了外形有缺陷的刘墉为官。
  其实,我们前面提到过“以仪表为首”的清代选官标准,而刘墉在史上又确系科甲出身,这也就反映出刘墉必定要过仪表这第一关,所以这个事实有力地说明,刘墉的真实形象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知的“刘罗锅儿”!
  还有一个旁证,可以从侧面说明一定的问题。按照当时制度,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者,还可以应“大挑”一科。这一科不考文章,只论相貌,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以字形喻体形、相貌。“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人的头大而身体直长,“日”指身体端直而高矮肥瘦适中。以上这四个字是好字,符合者有中选的可能;“身”指身体不正,“甲”指头大身子小,“气”指一肩高耸,“由”指头小身子大。这四个字是不好的字,沾上一个就会落选。可见,清代选官很重视被选者的相貌。
  所以,刘墉即使算不上仪表堂堂,总也不至于体有残疾。
    当然,“刘罗锅儿”的称号,也事出有因。史书上记载,嘉庆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可见他确实有些驼背。不过,刘墉当时已经年届80岁,难免会驼背弯腰,这就很可以理解了。如果以此认定刘墉年轻时即为“罗锅儿”,那就不准确了。由此,我们排除了刘墉是“罗锅儿”的可能性,于是也就不存在因外貌不过关,而依靠皇帝“走后门”赢得上书房职位的可能了。
  那么,在历史上,刘墉后半生的仕途之所以比较顺畅,又是因为什么呢?难道是命中有贵人相助?还是在与朝廷老对手的竞争中表现优秀脱颖而出?总之,是和一个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的,这个人会是谁呢?

  与刘墉关系密切,并在仕途上对他起到重要作用的这个人是谁呢?原来,他就是刘墉的父亲、清代名臣——刘统勋。
  身为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的刘统勋可谓德才兼备、位高权重。其功绩远在刘墉之上!他一生为官,刚正果敢,清廉为民,在乾隆皇帝心目中占据了极高的位置。所以,刘统勋死后,乾隆正是想起了他,以及刘氏家族几代人为大清朝所作的诸多贡献,才决定把在外省为官多年的刘墉调回京城谋事,由此才有后来到上书房任职的机会。可见刘墉的仕途之所以顺利,确实沾了不少父亲刘统勋的光儿。
  在父子二人的为官生涯中有一个重要的交叉点,那就是两人都曾在上书房任总师傅这一职位。那么“上书房总师傅”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头衔呢?
  上书房有若干教书先生,其中专门教授汉学经典的称为“师傅”,教授满、蒙相关文化的称为“谙达”,其中又分为教授满蒙文的内谙达,和教授“弓箭骑射”的外谙达。谙达是满语,有宾友、伙伴的意思。除此之外,总管教学事务但不用亲自上课的先生称为“总师傅”,只有位高权重的大臣才能担任此职位。由此可见,总师傅在上书房的职位有些类似于今天的校长。能任皇家子弟学校的校长,实属不易!那么刘墉身兼如此重要的职位,又有其父在朝廷打下的深厚根基,怎么会轻易受到责罚呢?难道是被人陷害吗?可能在很多人心目中,历史上,唯一一个能与机智过人、能言善辩的刘墉相抗衡的死对头就是和珅了,并且凭借乾隆皇帝对他的宠幸,和珅完全有机会在皇上面前致刘墉于不利境地。那么刘墉被降职这件事,是否真的与和珅有关呢?
  一直以来,刘墉与和珅的关系,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两人也成了如今银屏上清代大臣中出镜率最高的人物。人们习惯于把二人的关系描述为忠奸对立、水火难容。和珅在刘墉面前总显得笨手笨脚,经常弄巧成拙,而刘墉也永远在诙谐幽默语言中夹杂着对和珅的嘲讽与调侃。
  那么这对银屏上的欢喜冤家在历史中是否果真如此呢?他们之间又是否真的水火不容呢?
  关于史上刘墉与和珅的真实关系,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分析一下。首先,刘墉与和珅并不是像电视剧中描写的那样年龄相当,实际上刘墉要大和珅三十多岁;其次,和珅自做官之日起一直在北京,而刘墉早年一直在外地为官直到晚年才回京,所以两人在一起共事的机会非常有限;第三,刘墉与和珅的官位等级一直有一定的差距,且和珅在皇上那里的得宠程度远远在刘墉之上。综上所述,虽然在史上,刘和二人确实不合群,也偶有记载刘墉戏弄和珅的情况,但由于以上几点原因,两人的正面接触其实并不多,也就更谈不上针锋相对,所以,上书房总师傅刘墉的受罚其实与和珅并无关联。既然身为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受罚一事与和珅无关,那么,刘墉与责罚他的乾隆皇帝又是以怎样的关系相处的呢?
  民间曾流传过“和珅使坏,刘墉参万岁”的段子,取名《君臣斗》,这从侧面反映出了刘墉鲜明的个性。此外,据说乾隆皇帝对刘墉的这种个性也是又爱又恨、还有些无可奈何。
  然而,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小心谨慎的臣子们都还难免受到罚皇上的责罚 ,更何况是直言善谏的刘墉!那么,刘墉是否因自己刚直的秉性与尖锐的话语,惹怒了当朝天子乾隆皇帝而被降职呢?


真相大白
  要想知道刘墉是否因其尖锐的个性激怒乾隆而被降职,我们首先要来了解刘墉真实的为官之道,历史上的刘墉是不是真的像剧作家描写的那样清廉干练,不畏权势,在乾隆皇帝面前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呢?
  刘墉生长在世代书香、以科举仕进为荣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乃至父亲的影响自不必言,然而身为官场中人,为保家族的几代产业与名誉,他也慢慢学会了按照官场的规则做事,包括应付上级和同僚的圆滑趋避之术。大体说来,他任地方官、能够独当一面的时期,主要表现了清勤刚正的一面,一时有“阎罗包老”之称;入京以后,正好碰上和珅专宠于乾隆,擅弄威权,排斥异己,刘墉只好以静默自守,以滑稽模棱取容。所以,刘墉后期的为官之道有了重大的转变,那个曾经刚正的刘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圆滑甚至有些糊涂的平庸老人。 当然,圆滑的刘墉也很注意搞好和乾隆的关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像“参皇帝”一类的事基本就是子虚乌有了。
  所以,刘墉在上书房被降职最根本的原因是与自身松懈、圆滑的为官之道有关的。那么具体来说,刘墉受罚的当天在上书房内究竟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乾隆五十四年三月的一天,乾隆皇帝翻看上书房师傅的入职名单时,意外发现自二月三十日至三月初六日,所有上书房师傅因连天阴雨竟一人未到!乾隆皇帝顿时大怒,立即将两名师傅革职,并各责四十大板。时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也被责处得尤其严厉,降为侍郎衔。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此下了一道上谕,大意是说因为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之子,念及统勋为朝廷效力多年,才对刘墉加恩擢用。那么乾隆为何要对众多臣子如此大动干戈呢?
  乾隆对子孙教育问题的重视不是个人行为,清历代皇帝对上书房的教育制度都及为严格,举例来说,皇子皇孙们从虚岁六岁起就要开始读书,无论年纪大小,路程远近,每日寅时(即凌晨三到五点)就要到上书房来早读,等待师傅卯时(即五点到七点)来教课,先习满、蒙文以振作精神,再习重头戏汉学经典,最后往往还有骑射等室外课程,往往到下午左右才会结束。这种课时安排,除元旦、除夕、端午、中秋等个别节日暂放一天,其余时间寒暑不辍,辛苦程度可见一斑!
正是上书房这种严格的机制与刘墉当时为政散漫、松懈的态度发生了冲突,从而导致了这件震惊朝野的上书房师傅被打、革职事件!然而,这件事的发生却不是偶然的,它与乾隆后期的作风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乾隆皇帝有一个“本朝无名臣”的理论,他说,因为朝廷纲纪整肃,本朝没有名臣,也没有奸臣。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把所有荣誉归于圣主。老年乾隆更是志得意满,炫耀自己的“十全武功”,权力欲和虚荣心越发膨胀,此时他的身边更不需要名臣,而只需要忠心办事、以皇帝的是非为是非的奴才。
  乾隆皇帝聪明太过,使得大臣们只好装糊涂,求“平庸”。所以才会导致刘墉为官之道从刚正到圆滑散漫的巨大转变!当时,像刘墉这样小错不断以求明哲保身的大臣不在少数。那么在这样的风气之下,上书房后来的命运究竟如何呢?
  从咸丰朝代起,由于皇帝基本无子嗣或短命,所以上书房中逐渐已不再有当朝皇帝的子孙,取而代之的是皇亲国戚、近支王公,与此同时,曾经严格的上书房制度也无法挽回地逐渐松懈下去,朗朗读书声已日渐稀少。至此,上书房已名存实亡。
  由康熙皇帝所创立的上书房制度自乾隆中期后开始衰落,这也预示了大清朝的江河日下,气数将尽!然而,几代皇子皇孙们在此笔耕不辍、刻苦读书的情形,以及清初统治者们重视教育、严格考核的风气,却仍值得我们现代人认真思考、细细品味……

 

以上节目在北京电视台BTV-3《魅力科学》节目中播出

播出时间:4月10日    12:45    21:3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