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山西阳泉林里关王庙北宋三都村寿圣寺 |
分类: 穿越人文山西 |
阳泉郊外东北方不远有玉泉山,山腰处有座关王庙。从名字看,号称关王庙,建造时代就不会太晚。




走进院门,看到的是规格完全宋代风格的建筑群。外院戏台、献殿、南北配殿等都是宋代的风格。这些建筑为上世纪90年代按北宋风格重建。稍微细看,还是能看出些不同。戏台的部分瓦面已经出现下垂。看来北宋的形式比较容易学到,在细节上还不是那么好把握的。





关王庙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平面大约为正方形。四角柱头上普拍坊交叉处均出头,阑额不出头。前檐下有宽阔的廊。廊下斗拱柱头补间各一朵,柱础则是素面无任何雕饰,极简风格。前檐当心间板门,次间直棂窗。前檐下柱头卷杀,柱头上斗拱出斜拱。梁架上驼峰、蜀柱、叉手等构件体现宋代特征。更为醒目的是,梁下的墨书题记,明确记载,此大殿为“北宋宣和四年壬寅岁三月庚申朔丙子日重修”,即是重建于1122年。殿内彩塑均为现代重塑。
这座现在已知最早的关王庙里,最震撼的还是廊下四根直立的黑漆圆柱,能看出自然的曲度,说明当时选材后稍微加工就可以使用,它们支撑着硕大的屋顶,好像十分轻松。一到廊下,就能感到一种肃杀和庄严的气氛,这和祭奠关羽的气场是十分相符的。

关王庙正殿从侧面看,是座精致的木构艺术品,唐宋风范尚存。硕大的斗拱、宽大的屋檐,前廊的黑柱和周身的红色墙壁,组合后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

我们知道,关羽的神化过程中,北宋晚期的加封是个主要节点。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崇宁三年(1104年)、大观二年(1108年),关羽连续被徽宗敕封为“忠惠王”、“武安王”等,宣和四年(1122年)更被敕封为“义勇武安王”, 就在同年,金灭辽。同年重建而成的关王庙,其前世可能要早得多。在庙内曾发现熙宁年间的祭祀醮盆。现在东廊下有残破的碑首和龟趺,首题“重修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记”。可能就是宣和四年大殿落成时的石碑残件。
北宋末年官方快速提升的对关羽的推崇等级,和北方格局改变有重大关系。辽宋对峙,北宋长期安定,已经没有了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能力,新生的金政权则以入主内地为更有想象力的扩展方向。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北宋政权好像没做好具体的军事动员,在精神上则寄希望于关羽的忠义来凝聚人心士气,也是典型的一种精神胜利法吧。

三都村是阳泉北部一座古老的村落。古村必有古寺庙。三都村北土坡上的寿圣寺就是遗存千年的古寺。清《平定州志》说始建于唐初。明清多次重建修缮。现存古寺为一进院。山门左右是钟鼓楼。东西为配殿,北部是献殿和正殿。





献殿内有历代修缮石碑。其中元大德年间的《重修寿圣寺记》较早。献殿和正殿几乎接在一起。石基上的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元代风格尚存。当心间出斜拱,柱头卷杀缓和。历代改造,形制已经多有改换。殿内支持大梁的四根柱子明显为后加,原装的殿内本无柱。
明代寿圣寺为平定州首屈一指的大寺。上世纪中叶为村小学使用。彩塑全毁,现在正殿内的横三世佛、西配殿里是三大士、东殿是地藏,均为新塑。壁画也是新作。

献殿前还有多个早期石构件,一千佛造像碑的上部、一经幢残件等。这些构件都用玻璃罩着无法看清楚,玻璃罩子不透气,内部凝结的水汽无法散去,对石件表面也有年久侵蚀的问题,不是合适的保护办法。
三都村明清以来是平定地区的民间冶铁中心。几百年来,冶铁作坊使用的坩埚炼铁技术,在这里留下了到处皆是的焖炉坩埚废弃物。村民就地取材,每家的房屋墙壁上大都都有使用过的坩埚料。这和晋东南阳城附近砥洎城的很多墙体十分类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