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左权辽县文庙石佛寺石窟寿圣寺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 |
县城文物

殿前院中有一通孔子造像石,佛儒合一,这在文庙中是少见的。或许是后人在北朝隋唐造像石上重刻孔子形象。


附近其他的小体量古迹还有三元阁、钟楼、谯楼等。





西关位置,有座本为过街楼形式的戏台,现在小学和幼儿园内。这座过街楼单檐歇山顶,底部可以穿行,砖石的台基2米多高,显得上面的木构十分高大,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四面开敞无门窗,台基四周为安全置低矮木栏杆。外部斗拱有元代的大气,四面的大额坊是一根大木,颇有些早期的气势,内部则是清代修缮过的结构,当中是木藻井,建筑不是正方而是长方形,藻井也是长方形了。山西的戏台几千座,到清代已经大多定型,西关这座戏台是从元代风格改建而来,很是罕见。另,单檐歇山顶用于做过街楼建筑,也显得大材小用。想必其中还有故事。







石佛寺双窟
辽县地处太行山深处,其东面隔山为河北大平原的邢台地区。县城西南方面的井沟村附近,也有座山沟里的石窟,和榆社县城西南的庙岭山石窟类似,只是道路条件要好多了。这座石佛寺石窟在井沟村西部山谷里。徒步进入,山谷里盛开着各类秋天的花果,如芦花般的百花,可以食用的红红的野果,野山里到处是不知名的植物。走到沟底,浅浅的水流已经干涸,过一独木桥,就来到了石窟前。
据说过去此沟里有多个寺院,都已经废弃,只剩下这两座在山崖上开凿的石窟。外立面上的方孔是过去遮蔽石窟的木构所用。坐西朝东的两窟,北侧的较小,平面方形,三壁三龛。窟门穹形,两侧各一金刚力士,肌肉感十足,和羊头山石窟外的力士多为类似。窟内佛头已不存,不知何人将泥塑补在石像上,不伦不类不如不补。正面坐佛,身披博衣,左右二弟子、二菩萨;上部两侧各一小龛,内为维摩诘和文殊坐像,应为《维摩诘经》中文殊问疾故事。左壁为思维菩萨坐像,左手下垂握右脚,右手上举支撑前额,思考状;龛外两侧各一菩萨立像。右壁为弥勒像倚坐,左右各一菩萨像。三壁的上部都做千佛形式,下部有香炉和供养人像。窟顶藻井已经无法看到,但飘逸的飞天造型还十分清晰,和榆社庙岭山、园子山石窟残存的飞天同一风格。在窟门内侧左右和上部都有供养人图像和题记,也和园子山有类似处。可惜所有题记风化得无法识别了。


南窟和北窟形式基本一样,也是三壁三龛,千佛和供养人像在内壁各面。和北窟比,造像雕刻手法都变得柔和了些。本在外面的力士像,也转为窟门内左右侧石壁上的两尊武将浮雕。雕刻没有了北窟的风骨,可以推测或是北宋后模仿唐代北窟而为。
石佛寺旧为古辽州八景之“石佛松涛”,现在石窟周围是荒野,只有次生植被,松涛难闻了。
县城之外,散落山谷的古寺古村其实还有一些。只是山路迂回,地处偏远。不过,也正是由此才因祸得福,一些古迹虽然十分残破,在天灾人祸后还能存留下来。每到一处都让人不禁感叹传统文明的衰落和文物保护的急迫。






上丰堠古村
上丰堠,这是个县城北部寒王乡的山村。寒王,估计是汗王的音转,具体来历,是哪位汗王不得而知。从大路进入上封堠村,人烟稀少,到了村外,看到的这是一座山丘上的古村。老宅子安静的在这里等着我的来访。村口,一座后墙用破砖头临时支撑的老房子,就是玉皇庙,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拱简洁三,大体为元代建筑。近期,摇摇欲坠的老房子终于迎来即将修缮的消息。


村内南北各一过街楼。南部楼上是观音阁,去年修缮后,彩绘如新。这是座歇山顶的一间小殿,北侧出半间报厦。梁架也颇有元代风格。过街楼对面是五开间龙王庙,夹角处是被换了现代瓦顶的戏台。这个小局部是古村的南部。进村后,行人无几,村民梁女士说她家是村里唯一的二层砖楼。大多数村民已经搬迁到下面的新村,老房子不住人的都锁着,任其破败。宅内果树上的果实烂到无人过问。墙壁上多有文革标语,这可不是影视剧的布景。看得出,很多宅院建筑风格都类似。外墙上白灰层没了,露出的碎砖头更有沧桑感。村子里显得空荡荡的,独自走在巷子里,我又有了那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是一份兴奋,同时也是感慨。这么完好的古村如果任其凋零,确实是很遗憾的事。




栗城村寿圣寺
从县城东南行,栗城村是个大村,村内的寿圣寺前些年经过修缮,已经转危为安了。这是座在村北的古寺,一进院。三开间的悬山顶南殿是搬迁而来的下交漳甘泉寺南殿。正殿五开间悬山大殿,补间有斗拱。古寺最初建于何时已经不可考。但旧时古寺颇为盛大,北部曾有七层石塔。有人认为梁架有早期构件,从现存情况看是明代建筑。大殿台基是金元常见形制。栏板上的雕刻还十分清晰,有犀牛望月、凤凰、麒麟、二龙戏珠、骏马、由前后二人牵引的宝象等图案。也有点西游记的画面感。栗城寿圣寺大殿的格局应是明在元基础上重修的。寺前的村民还热情的带我到他家外的柴垛里,看一段经幢的残件。可惜,最为关键的年号看不清楚了。估计是明代的寺内遗物。


苇则村寿圣寺
从栗城继续东南行,来到苇则村。这也是个山间的大村。从西口的门楼进入,村内民宅前到处是收获的玉米。走到村中是明清风格的戏台和它对面的龙王庙。村民叫它乌龙庙,前几年村民集资新修,崭新的三开间硬山顶小殿。小院里多通石碑都是为捐资1万元的各企业董事长们所立。记事碑上说此庙建于元,不知出处何在。戏台和龙王庙估计是一起修缮了最近。五开间,悬山前接卷棚,分前后台,看形制还比较古朴,左右侧面没有封堵,没有清代较多的装饰性雕刻。







村内最值得看古迹的是另一座寿圣寺。在村西,民宅中的一片荒芜破房就是了。这是2013年公布的国七重点文保单位,现状还十分残破。估计也快要维修了。古寺一进院,过去是村里小学使用。东南角开门,北面正殿前有一方台,是过去的祭台。而后是月台。月台有角兽。月台台基侧面的石栏板上也有十分精细的石雕图案,和栗城寿圣寺的栏板图案十分相似,也是犀牛、宝象、骏马、瑞兽等。角兽和台基栏板图案是宋元时代的风格。破败的大殿,面阔五间,补间均有斗拱一朵,单檐歇山顶。屋内还有小学使用时的痕迹。后檐墙多损,漏水。一根大梁出现明显开裂。斗拱用材较小,估计是元代后期的结构。当下,苇则村的寿圣寺现状残破,急需抢救修缮。





桐峪村关帝庙
从苇则再东南行,过桐峪村,这个地方的海拔已经从太行山的西部高处,下降到河谷地带了。桐峪村是抗日根据地,村西的关帝庙修缮一新,抗日时期曾经是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旧址。1941年7-8月间,晋冀鲁豫边区在这里召开按照三三制原则的临时参议会会议,这是一次民主体制的实验。当时的边区领导人是邓小平。现在这里基本按照当时的情况进行了房间布置。走进来,看到这是个分上下院的二进院落。倒座戏台下的山门后是一进院。前院正房三开间悬山顶,前出廊,是会议厅。后院正房和东西厢房,按照三权分立,分为边区政府、边区法院和边区议会办公室。








红色遗址 麻田-西河头
从桐峪再东南行就到了敌后抗战的红色圣地之一麻田镇。这里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在村外有一座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现代化的展馆一层是记录八路军总部在麻田的战斗历程。很多展品是当时民众的生活用具。当然还有很多当时的武器展品。其中也有一些当时日本的侵华书籍等。二层是北方局和新闻工作者在麻田的战斗过程。其中让人感染的是,在太行山深处曾经牺牲的新闻工作者们,他们其中大多没有照片只留下了名字,一位十分美丽的女烈士照片看了让人无限感慨。
麻田村边就是著名的八路军总部旧址。其实这里是一处十分朴素的农家院落。由花墙隔为内外两部分。二层的正房是会议和作战指挥室,其他的厢房为彭德怀住处和总部各科室办公室。陈设极其简单,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本色。








从麻田返回左权,路过城南边缘的西河头村,1937年11月到1939年6月,这里的一座地主宅院曾作为129师的指挥部。这里正在重新修缮,估计不久也将作为红色旅游点开放。
太行深处的左权(辽县)古迹大多散落山间。寻访那些乡野文物,古朴是一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