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榆社云竹湖福祥寺禅山崇圣寺岩良村 |
分类: 穿越人文山西 |
湖岸边的几个村落自然成了来此钓鱼爱好者的后勤部。岩良村是其中之一。水边不远处看到古建飞檐,那就是福祥寺。
福祥寺本在山坡上,后来水库蓄水,成了近在水边的古刹,寺外是村人种植的梨园,每到春天,梨花盛放,风景就更为雅致了。
我们穿过梨园,沿小径来到寺前。古寺的创建年代尚未清楚,估计北朝时已有了不小的规模。古寺现在是一进院,中线上是前殿和大雄宝殿。左右过去还有阎王殿、伽蓝殿、关帝殿等,均已毁。几年前重新修缮,前殿和大雄宝殿得到恢复,新建了围墙,古寺初步安定。古寺内原有古松多株,现在只剩一棵孤独的矗立着。



从门板上的电话联系到管理员。一会他就从村里骑摩托来了。从外形看,前殿面阔三间,当心间开板门,两次间实墙,有补间斗拱,当心间出斜拱,单檐悬山顶。前殿的柱头卷杀明显,用材粗大,可以明显的感到最晚也是元代风格,再加上内部梁架结构的简单大气,梁架结构为元,后期修缮尚未有大的改动。
殿内开阔,管理员家里酥梨装箱,在这里放了不少。这下我们饱了口福,有朋友还买了几箱回家。价格1元1斤,相当于白送。





北面是主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中间三间置板门,左右次间为木格窗,下为砖石,梁架四椽袱接前后乳袱用三柱,单檐悬山顶。有隐刻拱,补间均有斗拱,五开间11朵盛开的斗拱之花,排列整齐,煞是可观。
门开了,一进去抬头就看到前槽粗大的一根横木,贯通中间的三开间。在上面还能看到元代的题记,年款为至元二十年(1283年)九月。可惜包括另外一头的施主名字的其他字迹已看不清楚。这显然是元世祖忽必烈时期一次修缮留下来的。用材之大,确是元风。
殿内采取了宋金时期多见的减柱法,后槽只有当心间两侧有两根金柱。这座建筑是金元混合遗存。
大殿内显得十分宽绰,方便布置造像。地面有几个残存的龟趺和巨大的柱础。古寺内的造像大多被盗过,侥幸保存的几尊也在前些年被埋入地下。十几年前,寺内施工中出土了北齐到隋唐的佛造像残件几十件,大多是佛头和佛身,如今大多在县博物馆保存,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南涅水石刻的来历。



殿内经过多次改动,左右山墙上的壁画依稀可见。原来是在一层白灰墙面之后的壁画。前些年的维修中没有大的改动。通过局部还可以看到线条十分流畅的佛传故事画。壁画采取了墨线方格形式,每格内一幅故事画,左下角上是供养人题记。至于具体全面的内容识别还有待未来的壁画修复。据说壁画是元代作品。墨线打格的方式明清多见。壁画也可能是去除了早期壁画之后制作的。
福祥寺旧时的规模肯定比现在大许多。就出土的残破造像看,可能是这一地区的佛教传播中心。更多福祥寺的故事还有待更多发现。
这片山地因独特的小环境,早就被人们发现重视起来。佛教徒估计很早就在这里修行,地名禅隐山,估计就是由此而来。在当地只要问禅山,都知道是这里。
在一片绿色松林中闪现出红色的院墙和古建飞檐,崇圣寺到了。说也奇怪,只有这个山沟里可以看到茂密的松林,看样子没有几百年不会如此气势。我又听到了夏日的松涛阵阵,十分欣喜。


崇圣寺近期在维修,进入古寺会经过沟谷里的仙人桥,一单孔石桥,桥东侧有一小白龙庙,清代硬山顶,庙前一六角水池,据说这里是泉水所出,可惜已经干涸。池中一长势良好的高大古柿树,当地称此树为“君迁子”。白龙庙对面的小戏台濒临坍塌,不知道这次是否在修缮范围内。



崇圣寺是建在山坡上的上下两院。下院里工人在修缮东西厢的禅房。沿石台阶进入上院。上院南侧是北面开门的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为明清建筑。天王殿前立石,《大金沁州武乡县禅山崇圣寺十方禅会记》,为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立,记录崇圣寺金代修缮和当时僧团情况。对研究古寺历史颇为重要。金大定二十七年重修碑记在一侧,而另一侧为元代寺产内容。






院内北面就是主殿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前廊下普拍枋原木通材。大殿始建于唐,宋毁金建,元至正九年(1349年)重修,我们看到的大殿是金建元修的样子。 大殿前后檐铺作形式相同,每间都各补一朵斗拱,或许是因为殿宇不大,这里没有采取减柱做法。殿内梁架上有“大元国岁次至正巳丑(1345)年”题记和当时的修缮工程功德主名单。前廊下四根外柱的柱础石上分为万寿无疆四字。
殿前院内一高大笔直的古松如伞盖,也称伞松。


寺外还残存几座古塔。其中高的一座为明砖塔,近年重修。塔南侧嵌塔铭。砖塔八角五层,通高约八米,第一层塔身占到塔高一半,已经修葺如初。 铭文上题:第十九代长老顺公灵塔。年款为正德十二年(1517年)六月十六日。铭文上记这位第19代长老是太谷人士。

砖塔东侧,还残留两座单层小石塔,形制基本相同,构件相仿,均为元代石塔。除顶部残损外,塔身完好,塔身上都有铭文,其中一座为“主持第十代普恩大师寿公灵塔。”至正十年(1350年)立。

另一座为“清净广惠大师溪镜公寿塔”。八角形,两层仰莲须弥座,高1米5。为荣禄大夫陕西诸道行御史台中丞张宴题。年款为大元国元统三年( 1335年)五月二十一日”。须弥座间束腰部分的牡丹、莲花浮雕图案纹路还相当清晰,刻工流畅。古人对这些小细节都十分用心。宝珠塔刹,现已不存。这座灵骨塔的主人虽不知道是第几代主持,但和旁边的第十代大师生活年代相距不远。一年后再去看到施工中石塔周围一片狼藉。不知道后来按照旧貌恢复没有。
崇圣寺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村子还在山外。禅山的大名远近村民都知道,也有些村民经常到寺内帮助做些事。希望修缮后的古寺更为规整,或许有更多古迹信息能丰富我们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