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临汾襄汾仓头村伯王庙低等级文物修缮民间力量文物保护山西文物保护事业 |
分类: 穿越人文山西 |






前几年,伯王庙被搭建起脚手架和棚子,准备修缮。可是不知什么原因一拖就是7年,现在,古建的后檐彻底坍塌,脚手架上满是锈迹。
来到后墙,看到内部只靠两根内柱支撑着梁架。这样的情况不知还能维持多久。伯王庙的文物等级可能较低,内部梁架可能多是明代所改,但前檐有早期痕迹,还有元代题记。这样的所谓“低级别文物”在山西太多,其他省份却太少。这种时空分布的不平衡很容易给人造成假象——山西的地上文物太多了。其实应该说,是中国的文物太少了,只是这个很少的总量中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了山西。
不远处新绛县的稷益庙,那里也是祭祀后稷和伯益的场所,因为有明代精美壁画而著名。伯益,传说中的史前社会部落首领,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助手,大禹曾禅位于伯益。这座仓头村伯王庙的存在,和稷益庙类似,也是汾河流域农业文明的很好注脚。
有元代题记的古建在其他省份,早已得到修缮,类似伯王庙的这类文物,可能在山西是市保、县保,或者还不是任何级别“保”的宝,还在经历着自生自灭的历史轮回。
文物不可再生。近年来很多早期古建文物得到政府修缮转危为安。在山西,还有数量极大的伯王庙们因为是所谓的“低级别文物”,多年得不到修缮。
如果当年后檐墙尚存时修缮,伯王庙早就起死回生了。按照现状,也许不出这个雨季,这座小殿就可能一夜坍塌。它的名字也将从文物部门的名单上被销号。这让我想起广武长城的“塞外之门”来,我和有关专家、文物工作者交换意见,大家都认为采取加固措施的难度可控。但因为没有及时修缮,后来出现了突然坍塌的悲剧。



近年来,山西启动了民间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事业的行动,是有益的探索。期待着这一模式能尽快惠及伯王庙们。
当下,一处古建如果就这么眼睁睁的消失在人间,实在是文物的悲剧。我想这也是所有同道中人不愿看到的。
挽救一处文物,就是挽救一段历史的记忆。伯王庙们不应该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