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临汾汾西师家沟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山地民居村落石牌坊 |
分类: 穿越人文山西 |

师家沟,自然是和师姓人分不开。在这里的师家人长期辛勤劳作、经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聚集财富。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师家第三代师法泽开始兴建宅院,其后第四五六代子孙继续营造,200多年间逐步形成了师家沟民居的格局。除去部分残损外,村里的古民居还有4万多平方米。
师家最兴旺时期的关键人物是第五代师鸣凤。道光末年,他就任湖南省湘乡县知县期间,与当时尚未发迹的曾国藩兄弟交往,还曾推荐曾国荃入仕途。后其长期沉浮官场,是师氏家族的显赫人物。据说光绪初年曾国荃担任山西巡抚,对正告老还乡的师鸣凤以极高礼遇报答旧情,曾国荃还亲书“大夫第”匾。这就是师家沟“大夫第”院落的由来。可惜这块匾额已经找不到了。师家在清末衰落后,村民分师、要二族,直到现在。




来到村口,就看到半山腰上连片的窑洞层层叠叠,和碛口民居有些类似,占地之广,则又过之。村外就是师家沟的标志——一座砂石岩质地的精美石牌坊。山西的牌坊保存下来的相对较少,但多数都是精品。比如眼前这件建造于咸丰七年(1857年),虽然因为砂石质地比较容易风化,但时代还不算太久,精美的仿木斗拱、脊兽、鸱吻、石狮、抱鼓石、精湛的纹饰都十分完好。石牌坊上的四只狮子雕刻的体量适中,器宇轩昂,很是神气。
牌坊上有晋锡崇封、龙章宠锡等题字,石柱两侧有极尽美词的两副长联,以示荣耀。
牌坊四门三柱,重檐歇山顶,位置就在旧时进出村的大道上。据说是师家人师自省中年去世后,其年轻的妻室赵氏和张氏坚守妇道,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其后人发达后,事迹得到皇帝嘉奖,特立此坊。牌坊正中的题记人名,除赵氏和张氏外,还有儒林郎师五音的妻室刘氏。看来,这是座为三人合立的贞节牌坊。















柱础半夜被盗,要大哥也没辙
师家沟现存比较完好的院落还有14个。在村东南和西北坡上相对集中,如大夫院、瑞气凝院、务本院、巩固院、妙善院等。大院的门均开在西南角处,也是一个特色。师家沟的大部分院落因为地处偏僻,大多房主已经搬迁,房屋得不到修缮而日渐破败。更让人担心的是,由于住户稀少,有文物价值的房屋构件损失严重。一个大宅的门楼柱础被盗,只是靠红砖支撑着。房主要大哥也很无奈。



目前,地方政府开始进行大规模修缮,施工单位是来自北京的一家公司。我在务本院里看到,他们的工作是严谨的,对每根卸下的木料都进行了标记。

出村,牌坊外遇到一位师大爷,正在给家养的几只山羊打水。老人说几个大院子政府征收后正在维修,未来开发旅游。我说,“等旅游搞起来,您家的条件就好了!”大爷听了很高兴。当然我也有担心,期待未来的师家沟古民居,能够保持原有的沧桑和古韵,不要被现代商业锈蚀了风骨。
我在村口等车,又和几位晒太阳老人聊了会。小村至今没有饭馆,也没有旅店。一切平静如水。这份宁静或许很快就会成为回忆。
不久,从汾西县城方向开来一辆小轿车,我招手搭上车,绕过无数黄土沟壑,回到了国道上的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