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山西文物保护文物保护和旅游业山西文物保护正能量山西文物保护媒体报道文物保护和地方发展 |
分类: 穿越人文山西 |
1,
山西文物太多,到底该修哪个,如何修,都是应该面对的基本问题。就我在山西看到的,飞云楼、祆神楼这些保护情况较好的古建被落架,而木塔这样的著名古建,几十年来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方案。而遍布乡村的古建情况就更让人担忧了。这也是近年来一些古建爱好者经常爆料,媒体喜欢的节目源。山西文物的修缮选择和资金使用如果得不到公开的程序和合理的监管过程,一个修缮项目动辄几千万,上亿的财政资金,都是纳税人的血汗,在当下反腐的情况下,就更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了。建立监管制度是基础,其次,梳理哪些要抢修,哪些是重点要修,不得延误,区别轻重缓急,其三由真正的专业队伍去施工。可惜的是,山西大多的古建都是元代之前的早期建筑,全国能修缮的专业队伍寥寥无几。一旦盲目上马项目,很可能造成文物在修缮中丧失了原有的历史信息和价值。能够释疑的最好办法就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必然会得到大众的理解。
如果山西的文物管理制度能够因地制宜,有所改革,那么所谓的强拆文物、盗抢文物的事件就可能从根本上减少。文物是全民族的,不能仅仅靠文物部门几个人能管理得了。必须发动人民群众的智慧,我想总能解决好这个问题。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文物是如何保护的,如何合理利用的呢?这类课题很多。我非文物专业人士,也就不多说了。
2,
山西经济的转型中,文化旅游事业是十分重要的。古建文化和各类古迹,都是山西发展旅游业非常重要的资源。如何发掘出古建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加以现代解读,这才是我们该去思考的本质问题。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是,简单把一个古建修复起来,围起来收门票。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是旅游业的现代方式。可惜的是,门票经济的现状十分让人担忧。这对未来的旅游业没好处。
旅游和文物其实可以很好的共生,旅游可以成为文物再生价值体现的舞台,前提是如何正确看待文物的属性。首先不是摇钱树,而是价值观的物质基础。围绕文物可以做的事情都要比收门票更有智慧和挑战。
3,
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地方人民要改变生活环境,这都是刚需。在这些面前,文物保护好像成了拦路虎?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当然这需要我们的文物管理制度的改革。修缮的文物如果不能由地方人民使用,简单的锁起来,那自然无法和地方经济产生良性的循环,也得不到有力的支持。政府投资古建修复,不能简单的投资不计回报。当然这个回报不是说简单的定位古建自身的回收成本,而是挖掘古建本身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我们看到山西各地的村社祭庙宇和古村落还有一批,如何适度引进民间资本,以文化牵头进行开发。地方文化的外延其实是很广泛的。放开视野,大有可为。
4,
去年以来,我一直呼唤各界有识之士,来呼唤山西的正能量!山西的各类社会问题和5000年的中华文明相比,都不过是大海上的浮萍。我们怎能就这30年的问题来戴上有色眼镜看待山西呢?怎能从媒体的部分负面报道出发就否定山西文化呢?
我想要扭转这些被过度夸大的负面印象,必须坚持不懈的宣传山西文明的价值。尤其是在几十年的破坏以后,山西还历史性的保存下这么多仅存的中华文明遗产,就凭这一条,我们就应该感谢山西人民!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去指责。要区别对待个案和全局。山西文物问题的多,基础是在其数量相对其他地区的庞大,以及文物管理能力的显著不足。
抱怨很容易,解决问题很难。我不是政府官员,也不是文物专业人士。从我的个人体会讲,我觉得个人有条件还是可以为传统文明的发扬做些基础工作。具体到山西古建和古迹来说,我们的很多年轻人还不是很熟悉情况,更不能说上有多热爱了。在都市里的人们已经远离了我们的传统文明的生活状态。我想这个状态在山西还是能找到很多实例的。这也是我几年来不停写作山西人文游记,利用各种机会向有缘人讲述山西文明的原因。我的个人能力是有限的,但我通过自己的一点一滴去影响周围的人,这就是最起码的推动。我想这些微小的力量逐渐积累起来,一定会对山西保存的传统文明的推广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