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山西旅行美图游记河津黄河鲤鱼跳龙门禹门口樊村戏台真武庙旅游 |
分类: 穿越人文山西 |
河津是个资源型城市,去龙门的路上会经过的铝厂、电厂和众多的民营煤化工企业集团,而禹门口大桥上载重车车流滚滚,乌烟瘴气,污染严重。龙门的山西一侧出谷口一带一片河滩上有不少人嬉戏,一些小孩子在水中玩耍。这里的黄河水里估计一半都是泥沙。龙门看起来并没有传说中鲤鱼跃龙门的气势,水流看上去平缓,也没有很大的落差,或许是人们把壶口瀑布当成了传说中的龙门的样子。龙门名气虽然大,但真到了这个地方却发现没有什么旅游设施。或许是河津人的时间都拿去搞矿搞实业了。在河西边陕西一侧才发现一处冷清的码头。这里有目前龙门唯一的旅游船。说是旅游船也就是往日河上的渡船。因为人少,要凑够15个人私人船老板才会开,据说低于15人他就要赔本。好在上来了十几个穿着制服的人,貌似某个机关的公务员。柴油渡船的船老大戴个墨镜,经年累月的日头把他的皮肤晒的黑亮。我们这唯一的船逆行而上。两岸的山崖都是90度的绝壁,在山西一侧更是很难找到合适建设码头的地方。不过现在的山西一侧修建了沿黄公路,那公路就在悬崖顶上盘旋上下,在船上看到清楚的看到大型载重汽车在上面奔驰不息,大多是用于矿山运输。禹门口以上的河水在峡谷的流淌,低头看水面上漩涡很多,但没有太大的落差,以前资料里说的惊险刺激的“禹门口三重浪”恢弘场面已无法得见。河道中原有的很多礁石和浅滩也应该已被爆破处理了。
明清时期,在龙门口的两岸各有一座禹庙。据说山西一侧的龙门禹庙建于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抗战时期日军和国军曾经在此隔岸对峙。战火使大多数古迹都变成了记忆中的过往,在龙门河岸陡峭的绝壁上可以看到一些不是很大的洞。在有的岩洞里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韩城市禹门口西侧的华子山腰曾经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五至八万年人类居住过的洞穴遗址,这也是在黄河中游首次发现滨河最近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内部有几米后的堆积层。不知道原始人是如何攀爬到如此高的山崖之上的。也许那时候的地貌和现在有所不同。渡船开了一个小时,到达了此行的折返点——石门。快到石门,发现一搜小汽船在水上,有两三人闲坐船上聊天,真是好意境。船老大说石门才是最窄的地方。相比禹门口,目测石门确实更要窄一些。遥看石门以北两岸依旧是悬崖峭壁,那更北的河中有一座陡峭的小山被称为禹门山,再向上就是著名的壶口,我过几天要去。
遥想当年汉武帝在龙门泛舟时即兴吟唱了出名的秋风辞。我现在来到这今古交汇的时点,确实不虚此行。
真武庙三面临空,形状似岛。又遍布是青松翠柏,清幽,乾隆以前就有“卧麟岗”之称。清丰十一年,崇文社王照离等人在创建崇文阁、纯阳洞时方题名“麟岛”。
山下是河津市区
从市区到庙门口的路很好走,只是庙门周围的民房没有拆迁完,最后几十米的环境杂乱了些。通向山头上的台阶160多个,坡度很大,一口气是登不上去的。进入山门,过倒座戏台,经庙院东西廊房,看到香亭,正面金匾横额书“威震黑河”。香亭后是献殿和正殿,正殿抵后宫是真武神阁。由献殿往西北有纯阳洞、药王庙、崇文阁,步步登高。因为地势险峻,空间有限,山上的各个建筑体量都不大。塑像大多是新做。过南天门走过狭窄的通道,到达顶峰朝天宫。通道两侧是几十米的悬崖,很是惊险。朝天宫建在一处凸出的土丘之上,原有建筑已经损毁。这里是整个真武庙的制高点,可以看周围山势和城区景致。是河津人在市区登高望远的好地方。夕阳的金辉把山顶红墙映得更红了,东侧山下就是河津的主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