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老门牌高松老街巷高松南京记忆大马路老字号老商铺民国建筑 |
分类: 南京城市记忆 |
记录人:高松
地跨淮水,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人们来到这里经商,开展木材、
麻茶、桐油、粮食、牲畜及禽蛋的交易,慢慢形成了集市般的
“买卖街”。航运也逐渐兴旺起来,在原先设立“洋棚”的基础
上,于1895年设立了“接官厅码头”。为改善集散条件和促进下
关的繁荣,张之洞主持修筑了码头至城内的马路。这就是“大马路”地名的由来。并修筑了惠民河上的洋式活桥,两项工程耗银
5万两。随之而来的是旅店、酒肆、商行的纷纷开设,马路上人力车、马车“往来如织”,这又引起了外国人的兴趣。他们不断要
求清政府开放南京为通商口岸,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二十
二日(公元 1899年5月1日,宣布金陵关开关,清政府于下关设商
埠局(今商埠街——前身“商埠局街”之名由此而来),划定:仪
风门外,惠民河山以西沿五华里出,为中外商行设栈房、建码头
之地。除清政府设立的官码头、招商码头之外,英、德、日等国
先后在这里设立了怡和、美最时、太古、日清等码头。建立了教
堂、学校。开设了烟馆、赌场、舞厅。地方当局和商人也在此开
办了酒楼、饭店,设置巡警及清道夫,一座座水泥雕花西式建筑,
如城堡式的邮务大楼、规模宏大的航运大厦、别具风格的大西洋
手表眼镜公司、庆华鞋帽洋货庄等等在江边拔地而起。一条具有
现代化雏型的街市——商埠街(大马路)在南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率先出现了。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