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白衣书生A
白衣书生A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6,605
  • 关注人气:7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渊明何在

(2018-08-28 19:08:47)
标签:

原创

旅游

分类: 万水千山

渊明何在
   

白衣书生

 

我很高兴在“世外桃源”4A景区里,见到了渊明山庄,并且在苏州园林风格的庭院回廊下,与他的石雕头像端端地合了一张影,并且逐栏地品读他于千百年前所留传下来的诗句,寻溯他所存在过的任何一丝气息。


渊明何在
  

自然,眼前的这座灰色砖瓦而又尖顶翘檐的院落,并非历史上可供科考的源地或旧居。也就是说,并非《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真实出处。它只不过是一座当代世界旅游业兴旺发达的大背景下的一处迎合了古典而结合当地山水田园的特色而创建起来的风景区。虽是如此,却也未必非要以假冒、仿制与膺品一类的词汇来定位其所存在的价值。若是没有它,我们又去哪儿凭吊与缅怀魏晋时代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及其消遥避世的不朽故事与怏怏情怀呢?

  

渊明何在

 

到了景区门口,只管向售票窗里递上75块钱,或者用手机刷付,便可获得一张条式门票,或者准确地称为长方形的彩印券,然后自书写有或者悬挂一“世外桃源”粗笔书法的黑底金字匾额的朱漆灰瓦的大牌坊下验票而入。匾额上搭着红布扎系的红花及飘带,牌坊下两侧的柱头上又悬挂了一副青字凹刻的对联,上书“世外桃源迎万邦游子;人间仙境续千载遗风”等字样。这显然是后人乃或开发者所为,也就是说,是一种迎合游人与善意宣传的商业行为,自是不用去过于琢磨。至少,在上下联中包含横批,并且是完全地编入横批内容,便有违古典风习与审美要求的拙笔。不过,这也没什么好较真的,反正也是图个闹热罢了,话说又会有几个人会去认真看呢!‘

 

渊明何在
  

进了大门的高大牌坊,便是一座一人多高的黑木灰瓦的小牌坊,这牌坊下面不过人,只是黑板一样地绘制了一副红底金字黄框的古籍展示,正是竖写的《桃花源记》繁文的隶书全文。此时此刻此境,似乎谁都满怀了对古人风雅的崇敬,对历史名典的仰望,与对传说中桃源那事事处处的憧憬与期待。从滚滚红尘那凹凸有致的万般挤压与不息创伤中脱出身来,只须小小地购上一张票,就可融入那想都不敢想而又谁都做不到的田园山水中来略作休憩,那是何等的划算与轻便。或许,这也是昔日的陶渊明所没有想到的,要么也早早地写下遗书或是立下字据,好歹也去掺它一股,至少也是留给后代子孙的一笔投资或财产。譬如在廊间悬挂的他的一首《责子》诗中,就看出他有五个儿子,个个不事文笔不成器,令他颇为失望而又莫可奈何,于是便写下了此诗——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怀中物。

 

据木牌上介绍,此诗作于公元408年陶渊明44岁的时候。而此时正逢天下大乱,东晋、后晋、西蜀等十六国时期正相互攻伐吞并,打得一片热闹,而陶渊明除了田园躬耕似乎也没有什么其他收入,况且还要饮酒,还要逍遥,虽然也曾时而出任祭酒、参军与县令等官职,但也家道中落经济拮据,那么负担自是不轻,或者说唯有杯中物方解心头忧,自然也包括囊中虚了。要不然,他怎么会一听人敲门衣服都没穿好就喜癫癫地跑去开门呢?虽然迎来的却是一位对其恨铁不成钢并劝其入世谋官以兴旺发达的说客。这见于他《叩门》一诗——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远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从此诗中不难看出,“茅檐”正好说明了他的清贫与隐居的真实状态,而非拥有一处苏州园林般庭院的中产阶级或富豪,或许是他追求淡泊明志的精神境地,也或者说所处的现实环境别无选择,那就顺应吧,喝酒!

 

渊明何在
  

过了《桃花源记》的铭牌,再往里走,便有水转筒车、壮族天琴、侗族鼓楼与风雨桥的展示区,然后就在那块状的庭廊间排队坐船。没想到这日的午后,旅游大巴接踵而至,载了一大拨又一大拨兴致昂扬各式各样的游客潮水浪涌般地前来。导游各自举了导引的小旗,清点着自己的人马,码头进口处把守的工作人员便一遍一遍地拿了麦克风宣号,叫到谁或哪个团就在那密匝而又百般折叠迂回的半人多高的不锈钢栏杆的八卦阵中络绎不绝地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地小步挪移或挤来挤去。好不容易排到了栏杆阵的出口,那里也有戴了竹笠着了翠色小襟衫和白绸裤的女工作人员把守,每24个人放一组,正好装一船。

 

渊明何在

游客们都顺着堤边坝脚走来走去的工作人员的指挥,这个船那个船地涌进去,4个人一排,几下就坐满了,然后那扁平而绿舷黑蓬的鲢鱼嘴巴一般的机动船便开动了。靠船头的条凳前便是一身浅蓝民族服的女导游,再外便是一个白衫打伞且蹲坐在蓬外船头甲板上的一个低头玩手机的小伙子。当然,别船那位置也有民族服饰且不玩手机的臃肿妇人,而客舱后的尾端便坐了一位不动声色的舵手。

 

渊明何在
  

游船来来去去,衔头接尾,忙碌不堪,在那蝴蝶结般交错迂回的燕子湖的水道里“突突突”地甚为平稳地前进,两船交汇时激起的水浪,甚至还给人带来一种乘风破浪的错觉,沿途都是两岸芳萋的青草树木,无尽葱茏而绵远,无论水边的岸上的甚至远处的,都在一个碧翠得就要滴出水来似的无比浩荡的怡人境地里一往无前地穿行,令人神清气爽如醉如痴,真神仙也!

 

渊明何在
       

燕子湖,得益于旁边的一处山脚有一岩洞,里面住了很多燕子而闻名。游船绕来绕去地如梭穿行,让人便发现在水道的围绕下,湖中有几处小岛,而湖外的一岸便是当地村庄与农人的疆域。或许事前有过商量与协议,便也各自配合一片和谐,互不冲犯。就连身后一位同船的游客小伙子,以为船外竹筏上的一位打鱼的老者是民族兄弟,而兴冲冲地用导游教的民族语言呼喊招呼,我就差一点笑出了声。那其实是一位外岸居住的村民,也未必不是汉族人,只不过谁都不去道破罢了,以免无端地搅了游客的兴致,景区的生意和当下的气氛。我就住在景区外岸的民居里,与当地村民有过不少交谈,他们差不多都是汉族人,我怎么会不知道呢?况且我昨天的逐径漫游,也正好经过了这一片儿。

  

渊明何在
  

只不过,令我始未料及的是,随着导游对燕子洞的介绍,游船居然就拐进了湖边的水坳,继而极为镇定与老成地驶进外岸一处极其狭窄的桥洞,而船不擦边的绝好技艺令我无由间想起了古文中的卖油翁,不得不暗地里啧啧称奇佩服透顶。

 

渊明何在
  

桥洞里便是一个小水潭,再里便是张着大口的燕子洞。我原本以为游船不会进去,顶多在那小潭里艰难地打个转调个头就又回到原来的水路,却不料那平稳的游船似乎并没有这个意思,直向洞里驶去。原本以为那不无嶙峋自然形成的洞里有灯光,然而却没有,一片黑暗甚至伸手不见五指。这令我不禁心提到了喉咙上,但见全船的人都没有谁惊恐,我便活生生地忍耐了下来。

好在燕子洞并不长,不过一两分钟便见到了前面出口烘映进来的阳光,我心里这才一下子泰然了下来。出洞之后,又恢复了先前水岸的青萋,甚或船前波下的水草也尽管地顺了水势而倒伏,藻类颇为丰富,故而令一路行来的燕子湖碧波荡漾,墨绿无处。然而又到了我昨日经过并瞧见两个顽童戏水玩耍的石岸,今天却是三个小男孩,从水里站起来,或船驶近时便发觉比昨天见到的要大些,有七八岁的年纪,其中一个还跑去回龙桥上的高拱处骑上栏杆,似乎想等船一过就跳水。据说这里是整个燕子湖的最深处,水深八米,并且天然地养育了无尽的鱼类,而且也是旁边的山上流下的泉水汇聚而成,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

 

渊明何在
 

听了导游这么煞有其事地说,便有游客兴许好奇兴许戏谑地问,这水可以喝吗?那导游略一迟疑便理直气壮地回答道,可以喝啊!然而说归说,我都并没有听见谁伸手去船外舀水以及引得旁人哗然的声音。大家似乎更关注的,是那个骑在桥上栏杆上的小男孩的举动,见船都过了,他还趴在那里不知是犹豫还是在想什么没有动静,于是大家就都笑了起来,想必是害怕了吧!

  

渊明何在
   

游船回归原来湖中的水道,途经一些两岸的自然景象,在绵延不绝的湖光水色之间,还看见了一小片桃花开放的桃树林,不过那树粗而虬枝,树身也开花,有人说是假的,众人便附和,也不见导游或船员正名,便也过了。还见到了一处临水而木柱瓦顶的搭台,一见满载游客的游船远远地驶过来,便有人在台上擂起了竖鼓,三四个身着民族服饰的少女便一字排开闻声起舞,直到船过了才歇。由于那处河道宽阔,游船并非刻意地靠近,便也没有瞧得清楚,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少女,或者要上年纪一些,反正又不会有人去无趣地较真。加之现时代的女孩子,虽然普遍早熟,却又大多见小,好端端的20来岁的人了,不少看起来却苗条娇小得就像十七八岁一般,然而你信则信,倒也不算扰乱了视听。

  

渊明何在
  

不一会儿,出发时导游讲的船游的25分钟时间便到了,人们便在内码头下了船。内码头是一块舌头一样伸出的半岛式的石砌平坝,再往外看便是景区之外的乡间田园。这个平坝是个民族文化展示与介绍的广场,据报栏一样的展板上介绍,此地少数民族众多,便是历史上的百越之地。因了靠近越山而得名,然却数侗、壮、苗、瑶四支为人数最多。

 

渊明何在
  

接着便是同样建筑风格的侗族鼓楼和风雨楼惊人仿真建筑,不但高大庞然,而且内里楼阁庭廊不无丰富。我也从先前的码头入口那里,闲来无事地端看了它们的模型展示和文字介绍。据称:“鼓楼是侗族群众聚会议事唱歌传诵和举行喜庆仪式的场所,村皆有之,多立于村中位置,楼中有鼓,鸣鼓为号,闻鼓而聚,故而得名。而风雨楼,则是侗族民间艺术的代表,其特点是榫接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它既是侗寨跨越溪河的交通工具,又是人们在劳动中歇息的场所。”我也在那里见识了水车米舂,说是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代劳工具,省工省力。没有明确是哪个民族,看来就是通用的了。

 

渊明何在
  

在这些建筑里,不得不说是有一路的出口指示牌,沿着它的路线走,便也楼上楼下的处处转遍,有拓印铺、牛角铺、银器铺、蜡染铺、酥糕铺、小工艺铺、服饰铺、书画铺等等,铺铺相连,间间相通,若是没有足够的耐心难免会心生浮躁,好在一会儿便可转完。并且店员也不会过于热情地吆喝了招揽,买与不买都没有人过问,便也好了,还了游客们本应该有着的权利。也不知道是不是道听途说的那样,此际正逢广西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旅游市场整顿,故而处处景区个个商家都时有小心,免得受了查处遭了打击从而倍受损失。想到这里,我不免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

 

渊明何在
  

然后就是渊明山庄。我在里面流连忘返,也见识了造纸术、酿酒术的展示,还时时的在走廊间有比篮球还大的奇色怪形的石头,有的用半人高的木托顶着,有的摆在柜台里、货架上,上面都有标价,几千几百不等。或许是如此,我也未必真的记得。

我除了好奇之外,想亲身体验一趟之外,最重要是除了对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更在于偶然邂逅的渊明山庄中时光的研磨。然而我不可能穿越千年地去与相见,或是其乐陶陶地袒胸露乳淋漓尽致地畅饮,所以即便我叩破门也是没用的,他都不会衣冠不整地喜癫癫赤足跑出来,更不会再微醺酣然地挥毫写下一首《叩门》。我在一个新生的时代里,在一个从没来到或地理错位的天地里,与或许冒名却也无碍的他的居舍的角角落落里,与他悠然地神会,从而感慨一番叹息一回,算是了却。

  

渊明何在
  

虽是如此,可我们还是可以来欣赏一下这号为五柳先生的《采菊》一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正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言言。

 

我从山庄里出来,坐到台阶上,或去到前面也就是入口码头的外侧,现在景区出口内的一排石桌石凳间,久久不愿离去,便尽管安坐了小憩,从挎包里取出茶杯来喝几口,再烧几支烟,许是醒了,许是天色不早了,许是已没继续逗留的必要了,便折身顺着指示牌,穿过一间长条的现代餐饮的烘焙店、咖啡店一类的所在,一步跨出去便是出口的大门,自此再缓缓步行了沿着外围的边缘,回我栖身的那处民居去。

  

渊明何在
 

是夜,我依是坐在楼下灯火通明的院坝里,独案独椅地就了昨天称了一条三斤却吃了四顿才完的香水鸡,一边痴痴地望了夜色一边慢慢地啜饮。店家夫妇正和一大桌近亲在里面的餐厅里热热闹闹地吃饭喝酒,我微笑着多次谢过他们热忱地邀请。

或许我所要的,正是这:安然一隅,清欢酣醉,便此一生。

 

 

渊明何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