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1.华生的主要观点
华生是美国的心理学家,他主张对心理学要进行完全客观的实验研究。华生对心理学中使用意识、感觉、知觉、激情、情绪和意义等术语感到不满,认为应该用“刺激与反应”和“习惯形成”等术语来表述。他提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心理学家主要应关注行为,而不是心和意识。“行为主义者力图获得动物反应的一个统一的模式,认为人与动物之间并无分界线。”因此,从研究方法上来讲,“应当把人与动物放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而且越近似越好。” 华生建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出发点有二:第一,分析可观察到的事实,即分析人和动物是如何适应其环境的;第二,研究引起有机体作出反应的刺激,知道了反应就可以推测刺激,知道了刺激就可以预测反应。所以,应该把行为而不是把意识当作我们研究的客观对象,在心理学中应该抛弃所有有关心智(mental)的内容。 总之,学习是塑造外显的行为,而内部的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人的反应完全由客观刺激决定。
2. 学习规律
华生为了从实验上推翻桑代克的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小白鼠实验。白鼠为到达目的箱吃到食物,必须先挖沙子。白鼠挖沙子到达目的箱后,不立即喂食,而是让它在那里空等一会。根据桑代克的理论,强化增强的是强化之前的刺激—反应联结。在这个实验中,空等是较后的反应而挖沙子到目的箱则是较早的反应。根据推理,食物强化的是空等,而不是挖沙子到达目的箱。但事实上,白鼠习得的是挖沙子到达目的箱的反应,而不是空等。华生以此来证明效果律的不正确,并提出用频因律和近因律取而代之。
1) 频因(frequency)律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因此,练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有效动作之所以保持下来,无效动作之所以消失,是由于有效动作比任何一种无效动作出现的次数都多,这是因为每一次练习总是以有效动作的发生而告终的。
2) 近因(recency)律
华生认为,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因为在每一次练习中,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所以这种反应在下一次练习中必定更容易出现。由此,他把反应离成功的远近,作为解释一些反应被保留、另一些反应被淘汰的原则。在他看来,习惯反应必然是离成功时机最近出现的反应。但是,华生在以后的著作中又推翻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他在1919年出版的《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Psycholog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Behaviorist)》一书中,不再把频因律作为学习的一般机制。华生强调,要用刺激—反应来分析所有的行为,包括情绪反应。为此,华生与雷纳(Rayner)进行了一项称之为“小艾伯特”的实验。小艾伯特是日托中心的一个健康、正常的幼儿,当时他只有11个月又5天。条件刺激是一只小白鼠,小艾伯特最初的反应是好奇,他看着它,似乎想用手去触摸它。无条件刺激是用铁锤敲击一段钢轨发出的声音,这显然是一种令人生厌的声音,因此小艾伯特的无条件反应是惊怕、摔倒、哭闹和爬开。在白鼠与敲击钢轨的声音一起出现3次后,光是白鼠就会引起害怕和防御的行为反应。在6次条件作用后,小艾伯特见到白鼠时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在小艾伯特1岁又21天时,华生进行了一系列泛化测验,即在小艾伯特面前呈现小白兔、小白狗和白色裘皮大衣等。在每一种情况下,小艾伯特都表现出一种很强的情绪反应,类似于对白鼠的反应。接下来,华生探讨了用来消除小艾伯特恐惧情绪的种种可行的办法。但不幸的是小艾伯特在接受可能的治疗之前,离开了日托中心,举家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了。
3.评论
华生对心理学的影响很大,但主要不是因为他提出了学习理论,而是他对心理学研究方法上的贡献。华生把行为主义与刺激—反应心理学结成了一体。在本世纪上半叶整整50多年的时间里,行为主义心理学一直在北美占统治地位。尽管人们对桑代克学习理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过于简化了学习过程的性质,以动物为主,而以人为被试对象的实验方法比较粗糙简单,他却热衷于发现普遍适用的一般规律,难免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这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所造成的。然而华生比他走得更远,他力求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简化为肌肉和腺体的一些活动和习惯,否认人的主观世界和意识的作用,使他成了一个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他的最著名、被引证得最多的一段话表明了这一点,他说: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