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科技 |
冯美华是深圳某手机公司的LCM(液晶显示屏模组)主管,她最近的主要任务就是替公司拿到早就下了订单的手机显示屏模组,无论在电话中还是在msn上,“催”成了冯美华的主要工作。事实上,目前几乎绝大多数手机企业负责LCM采购的人都处在这样一种寻货、催货、追货,甚至抢货的状态中,虽然手机市场早已进入供大于求的激烈竞争状况,但在一些主要零部件领域,还具有非常鲜明的卖方市场特色。而究其原因,是在重要元器件上中国企业由于“技不如人”而“受制于人”的局面还很难改变,难以满足自身市场的需求。
手机屏缺货今明两年难缓解
“现在手机市场上最缺的是176×220点阵的2.0和2.2寸的QCIF屏,一些大厂几乎断货,据悉到明年上半年都很难缓解。”经纬科技产品经理欧阳胜海向记者表示。
“听说128×120点阵的1.8英寸的TFT屏缺货有段时间了。”联想移动负责产品的一位人士向记者描述。
“2.0英寸以下的屏幕都很缺,就我最新从几家台湾面板厂商了解到的情况,一直到明年第四季度都很难有缓解的迹象。”记者致电台湾某企业的一位业内人士时得到这样的消息。
而内地LCM企业深圳金友达科技有限公司魏涛则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2.0英寸的LCD屏倒还有货,2.2英寸的的确实很缺。”
各方搜集的情况虽然不尽相同,还是能对国内手机面板供需情况画出这样的框架:这一轮的手机屏供应紧张情况开始于今年4月,到目前都没能缓解。2.2英寸以下规格的TFT屏一直吃紧,目前深圳市场最缺的是2.2英寸的QCIF屏,其次是1.8和2.0的TFT屏;1.8和1.4英寸的CSTN情况相对较好,但它并非是目前国产1000元手机的主流屏;2.4英寸及以上尺寸的QVGA屏供货正常,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这样的面板供货情况,直接导致了国产手机最有话语权的、价格在1000~1200元的手机产品出现供不上货的情况,下游企业只能因势利导,改变自己的产品计划。
国产企业被迫改变产品规划
“部分手机品牌商、IDH(独立设计公司)所接的相关2.2英寸产品的订单都停产了。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往两头走。”欧阳胜海向《中国电子报》表示。他所说的是技术上的规避手段:一方面是向下走,做1.72英寸的CSTN,但这样限制了手机的档次,可能只能列入低端手机;另一个方法是往上走,做320×240的2.4英寸的QVGA屏,这样又增加了基带芯片的压力,原定的芯片平台只能支持QICF,支持QVGA有点硬往上拔的意思,会出现刷屏速度变慢等问题。LCD屏作为手机产品的主要零部件,影响的是整个手机产品的定义,LCD屏的缺货,使得一些企业陷入被动。
“我们并没有出现手机LCD屏缺货产生的影响,供应商会按照提前3个月下的forecast(预期)备货,没有出现供应不上的情况。”联想移动方面告诉中国电子报。不过他也承认,在做产品规划时,整机企业是会考虑到上游供货情况,有意避开该尺寸液晶面板的。
根据《中国电子报》记者了解,在手机屏上,目前针对大手机品牌的订单交货情况还算稳定,一般大品牌选择的也是比较大的LCM供应商,不过一些小型手机企业已经出现了去台湾“追货”的情况。而从价格看,目前LCD价格还算固定,但来自台湾屏厂的消息,在明年第四季度前中小尺寸面板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不排除对2.0英寸以下尺寸屏的价格做一定程度的上浮。而国内LCM供应商则认为此轮手机屏紧缺有台系企业联合垄断、断货抬价的意思。无论如何,这对国内手机企业而言都不是好消息。
紧缺凸显国内手机产业弱势
“我们没有听说手机屏紧缺的消息。”天津摩托罗拉的一位外联人员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实际上,这一轮的手机屏紧缺并没有对手机大品牌产生冲击,各大企业的供应商都对各老主顾有充分的货源保证。甚至摩托罗拉的主要屏供应商夏普、胜华等还受到了摩托罗拉销售业绩欠佳的拖累,最后在国内市场出现了一批“降价处理”的夏普屏。但对林林总总的国内手机企业而言,手机屏紧缺或多或少产生了冲击。
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市场对每个玩家而言看似公平,而当资源紧缺的时候,玩家之间的鸿沟就开始凸显。从这一轮的LCD屏缺货,记者看到的是中国手机产业在全球整体手机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
“有关面板的盈亏呈现,总是以3~4年的周期体现。这一批面板的紧缺是因为两年前面板产能过剩,而在2002~2003年,也出现过面板紧缺的情况。今年这次缺面板是因为缺面板玻璃。”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一位面板销售经理告诉记者。
在全球玻璃产能一定的情况下(受控于日韩和我国台湾的几家大厂已有的生产线产能),大面板大利润的现实使得全球中小尺寸TFT-LCD面板供应处于吃紧状态,而行业对中小尺寸面板的需求却高于预期,不仅出现了数码相框的热销,数码相机、MP4、导航仪、乃至iPod面板都呈现出向大尺寸方向发展的趋势,普遍在2.6英寸甚至3英寸以上,手机屏又一次受到大面积大利润的冲击,因此2.0英寸以下TFT屏成为被殃及的池鱼。而从企业角度,诺基亚、摩托罗拉的面板是早在前一年就已经确定了的,而且是大单订货;三星、LG既早下单,又有自己的相关面板企业;台湾的手机企业因为大多是为运营商或其他大厂ODM,规划得也较早。面板走俏的风险最后就只能让国产手机企业,尤其是国产企业中规模不大的企业承担,他们是往往是在资源富余情况下首先被考虑的,却是资源紧缺情况下最后被考虑的,这样的现实使得大多数国产手机企业成为高风险企业。
规避风险的唯一方法是掌握上游
“我们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减少风险。”金立通信研发部门的主管人员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对于各种不同规格的手机屏,我们尽量做到标准化。”他的意思,是对每个尺寸的屏幕尽量制定统一的标准,包括玻璃的尺寸、显示区域的尺寸、背光、接口定义等,这样用于不同款机型却是同样规格的屏幕可以统一下单,用规模优势保证价格和货源。这是目前很多手机企业采取的方法。
“标准化只能是缓兵之计,真正货源来自上游,关键也在上游。手机产业的特色是越到上游,玩家越小,产业被少数人控制。现在中国手机显示屏市场是典型的卖方市场,供给可以不按照需求配给,这是中国手机行业的悲哀。”魏涛表示。行业内有这样的解释:320×240点阵的2.4英寸QVGA屏与176×220点阵的2.2英寸QCIF屏在大小上相差不大,但因为画面效果的问题有较大的价格差异,而画面效果一般消费者很难看出,手机企业更愿意用2.2英寸QCIF充当“大屏”手机。而这次这类产品的缺货,某种程度上也是面板企业怕2.2英寸QCIF影响2.4英寸的收益,是面板企业利用卖方市场的优势“共谋”的结果。
“多找供应商也是一个办法,但这在质量上会有风险,企业一定要注意质量控制。”联想移动的相关人员表示。虽然仅深圳就有上百家LCM供应商,但一方面核心玻璃板的供应还在几家大厂手中,另一方面小厂的质量较难保证,寻求多个供应商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
如果上游核心没有掌控在手中,手机企业的风险就很难规避。我们在期盼国内手机企业强大的必要条件,是整个中国手机产业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