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南 遭遇傲慢与偏见

(2007-09-06 10:49:19)
标签:

人文/历史

河南 <wbr>遭遇傲慢与偏见 
 

河南 遭遇傲慢与偏见

文/王化桥

王化桥,真名文迪,作家,民间教育学者。写过小说,做过媒体,著有网络小说《成都粉子》、《熟男淑女》等,主编《真实的言说——透过南方周末看中国》等丛书,作品散见各报刊杂志。

欧美白种人常讲:“偏见是种黄疸病,有偏见的眼睛看什幺都是黄的。”这是白种人的排华心理,却不知道同为中国人的人对河南人的偏见该发展出什么样的谚语。广袤中国,地域偏见和歧视从来没间断过,上海人小气,湖北人是九头鸟,成都人虚伪……但这些说法都抵不住中国人众口一词说河南人:小偷,骗子,傻瓜,老土……
在经济、文化等权力关系的影响下,人们选择或虚构了关于当代与过去河南人的形象。当人们拿河南来说事时,河南人擅于拿自己的历史来反击,所以有手机短信流传:说河南人没思想,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都笑了;说河南人没文化,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笑了;说河南人不懂艺术,吴道子笑了。可是历史总是抵不住当下,河南惹谁了?河南遭遇地域歧视的根源在哪里?
经济是决定地域形象的重要因素,这点毋庸置疑。因为贫穷,每年河南有数百万农民工流向全国,因为地处中原,不像四川农民工通常选择去广东、东北人通常上北京务工,这些分散到全国的农民工就是河南人的活招牌,他们身上自然有因贫穷而产生的劣根性,对河南农民工的嘲笑逐渐演化成了对河南人的嘲笑。这种地域偏见几乎等同于对城里人对乡下人的偏见——就像巴黎人的傲慢与偏见一样,把巴黎以外的人都称为外省人,外省人就等于是乡下人了。
另一方面,频繁地发生于中原大地的战争既成就了河南的历史文明,“逐鹿中原”成为一个成语生长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可是战争也毁了河南的苍生。一个地域的人数千年在动乱和动荡里延续,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各种手段被积淀下来,成为这个族群的恒定品性。
随着误解、谣言、笑话、传说的流传,以至一个人在没去过河南之前已经形成了先入为主的文化记忆碎片,成见加深偏见,如此一来,河南人的形象怎么还好得了?要纠偏,不是一朝一昔就能完成的事情。中原文化哺育了中国人,因此河南人,以及试图为河南人正名的人曾经说:骂河南,等于骂你亲娘。可是在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这样的说法显得太苍白无力。说到底,地域形像背后是经济形象,重塑河南形象的源头在于重整河南经济。
老子庄子吴道子的名字映照着河南的过去;柏杨刘国梁等等璀璨的名字,也许将代表河南的当下。还有更多优秀的河南人,比如现在混在京城的河南人老六,一人编辑一本文化读本《读库》,“留存这个时代忠实的记录者、悲壮的消失者和坚持者,并对那些真正打动我们内心的文艺作品做深入探究”……他们的身影多半会湮没于历史,可是他们的行为却构筑了历史的点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