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六妙门的修法
六妙门的问题
知的重要
息有长短、冷暖
奇妙的观
现在先讲六妙门,详细讲就很多,现在简单讲。尤其这次你们回去,要有了修持以后,再来跟我谈。你们现在没有经验,等于在街上,跟生来就瞎的人说,纽约的什么电影;那是白讲的啦,瞎子从来没有看过。
如果坐着用数息,普通叫数息观吧,这个“观”字先不讲,等一下会讲。怎么数呢?你知道呼吸出去,注意它出去又进来。一进一出叫一息,你数一;再来一进一出,数二;再来一进一出,数三;记这个数字。如果呼吸一进一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到十以后,还有个方法,不数下去了;再呼吸一进一出数九,再一进一出数八,倒回去数。
如果呼吸一进一出数到三,中间想别的了,不算数,重新来过。再数呼吸一进一出数一。如果数到六,又有别的思想岔过来,不算数,再来从一数起,这叫数息的法门。可是你想想看,我们的呼吸本来天性一进一出,本来有的,对不对?同时我们还有一个作用,感觉到自己有没有注意呼吸。哎呀,不对了,它又乱想了。这一心就有三个作用。
所以我们普通骂人不要“三心二意”,三个心二个意,你看我们生命里头多么闹热啊。三心二意合起来归一心,你只要注意呼吸,不要太用心,自然放松,呼吸到哪里你不要管,你会感觉到的。这个呼吸到胃了,到哪里了,你跟着这个去也是妄想,因为心跟息没有配合为一。
有些修禅定的书上告诉你“眼观鼻,鼻观心”。搞得有些人修行就眼睛盯在鼻尖上,低着头,那要命了,那会神经病的,脑子气也走不通。那是叫你眼睛不要观外面,只要注意一下鼻孔呼吸而已。初步呼吸是鼻孔里头出入,跟心念配合在一起,这才叫做“眼观鼻,鼻观心”嘛!不是守这里啊。呼吸要配合心念宁静了,这一宁静你有感觉的,如果呼吸进来,好像下不去,只到肺部,或者哪里难过,其中很多的问题,我们慢慢再讨论,先了解这样叫数息。一共六个要点:一数息,二随息,第三步止息,第四步观,没有讲观息。止、观、还、净。其实,应该说数息、随息、止息、观息、还息、净息。可是把下面这几个息字拿掉,反而解释不清了。
你们每次瞎猫撞上死老鼠,碰上“息”的状态,念头很清净,都是在肠胃将空未空,一切调整得很好的时候。所以要修行的话,一切生活的细节,都要配合调整好。因此要了解佛的戒律部分,吃饭怎么吃,穿衣怎么穿,走路怎么走,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每一点都交待得很清楚。大家讲戒律的只晓得守戒,为什么要守戒?就是怕犯过错,防非止恶,然后到达念头清净。
一旦心息专一了,就不要再数息了,因为晓得心息专一了嘛,还数个什么啊!那时也听得见,也知道,一切见闻觉知清清楚楚,可是非常宁静。这个气息每次来回,都很清楚就不必数了,就“随息”。怎么样“随”?不是跟着息,你们看到随字,就跟着气在跑,对不对?笨死了!随者,随便也,让这个呼吸来往随便,可是你都看住它。等于你家里养一条狗,这条狗进进出出,你都看住的。
这个时候不只看住,而且晓得呼吸进来到哪里。有时候只到胸口,你就让它到胸口,不要注意它,不要引导它,不要帮忙它,就是孟子讲养气“勿忘勿助”。不要忘记,不要帮忙,这就是随了嘛。并不是跟着气跑,只是看着它,听其自然。外面的一切你还都知道,并不是不知道哦!如果有点昏沉,也知道自己昏沉;旁边在乱想,也知道乱想,可是呢,这个呼吸跟念头还是合一的。这样的经验有没有啊?诸位,有吗?(答:一下子而已)对了对了,这是老实话,你这样讲老实话,我就好讲下去了!有人问你偷过没有?你说格老子偷过,有什么了不起啊!错了再改嘛!
这样随息,有时候浅,有时候深,这时不要管身体了,也千万不要注意,哎呀,我这个气专一到丹田了,到眉心了,到这里了。错!千万不要管,叫你随息,就随时看着它自由自在,可是没有一步离开这个呼吸,都看到,清楚的。你的身体坐在那里,静静的,你看着看着,这个身体吸啊呼啊来往,到某一个时候,有个阶段,不需要这个呼吸进出了,呼吸停下来,止息了。不是完全没有哦!这个时候以鼻子为标准,注意鼻子,好像鼻子没有呼吸往来。其实鼻子没有呼吸很容易,你们随时都会,可是你们不认得。这时候的呼吸,偶然很久来一下,轻微有一点点感受,知道有一下。这个差不多要“止息”了,要停止了。换一句话,等于电池在充电,充电充到某一个时候,电充够了,这个是“止息”。
如果以修“安那般那”讲,到止息以后,如果吃饭时间到了,你听到打钟都不想起来,一直坐下去,进一步变化就大了。可惜,到这个时候你心动了。所以我常常问你们,打坐为什么坐得很好,到时间会起来?你起来的时候,是心动还是身体动啊?那个幼儿头子己师!你坐到差不多时,是心想起来,还是身体叫你起来?(己师:心想起来)还是心的问题了,如果这个时候一直止下去,就不同了。所以大家不晓得修行,到了这一步,是自己的分别心,习惯性的就想起来,这个习惯性的念头的习气,爱动的习气。
这个里头就要晓得小乘的学理,所以小乘《大毗婆沙论》《俱舍论》就告诉你,修小乘法门有八智八忍,这个时候要忍住。“忍”是很重要的,忍不是定。有“八智八忍”,这个教理的名辞懂不懂啊?“苦集灭道”,就是坐着也不舒服,蛮苦的。第一步,知道是苦,这个叫“法智忍”。就是佛法上的智慧懂得了,或者看佛经,或听师父讲过,至少听这个南老头讲过的。这个是法智忍,忍住一下,再延续下去。
“法智忍”过了以后叫什么?没有“法”字了,而是“智忍”。修行还是靠智慧的了解。所以有“八智八忍”(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才跳出苦海。这个不是“定”,“定”跟“忍”有差别哦,第一步还是要忍,由忍到“止”。
现在六妙门讲到止,问题来了,我再回转来讲,就是说“法智忍”,这个时候要智慧观察了。如果任何一个人做到数息、随息、止息这三步,已经了不起了,一般都是拼命在那里数啊数啊,千万不要走冤枉路,现在懂了吗?都懂啦?可是你注意哦,我刚才讲,从数息,到随息,到止息这个境界,这个时候心跟息两个在一起吗?只有两个在一起吗?还有其他的吗?(僧甲:妄念)呃,还有个妄念,第三个了。只有三个吗?你呼吸来去每一个都知道了,不是也跟这个在一起吗?
还有什么,你讲啊!你多的都拿出来啊!(答:还有习气)习气你不管,有没有来,那个是你想像的嘛,对不对?当然有习气了。现在问的都是很实在的,你如果到这个程度,你有经验嘛,心念也专一了,知道它来去了,对不对?
不过你说,虽然知道念头跟气配合为一,可是旁边呢?还有妄想嘛,对不对?这个妄想等于说,一个蜡烛点起来,固然有火光,旁边还冒烟嘛,冒烟那个叫妄想,你就不管那个冒烟的妄想,只管这个火光,心跟气两个合一,是不是?是吗?还有别的吗?你说还有个习气,这个是加上的,有没有习气在那里,你不知道。
僧甲:就是那个观照的,跟火光一样……
南师:啊,刚才讲过了嘛,那个就是妄想嘛!你听懂了没有?
僧甲:知道妄想的那个没有妄想。
南师:这句话对了!还有个东西。我们呼吸进来出去,现在因为用数息的法门,到达随息、止息,虽然心跟息两个专一,那个妄想来,我也不管,知道妄想,还有个最大的东西在旁边,那个是知道的那个知性。
我们打起坐来用功,到达这个境界,息也止了,也知道妄念同我们不相干,不理它了;念头也不理,呼吸也宁静了;这个时候全体境界在哪里?在“知”这个知性,这一知,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间。
你懂了没有?这个知性是本来自性的知性,本来自性是第一步功能,见闻觉知,这个知性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间,这个不是妄想,它知道妄想,知道这个气息,也知道这个妄念,这个如如不动在这里,这是自性。这样懂不懂?都明白了吗?那恭喜!明白了。
所以我讲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六妙门,他交待不清楚,误了后世多少修行人。我对于圣人的要求,与对凡人一样的严格。现在不管六妙门,回转来看佛经,所以小乘的佛经,佛教弟子修安那般那,你们看过没有,他怎么说?
你声音大一点,起来行不行?(僧甲:我声音很小,气不足)噢,那没办法,你不是气不足,是前生造的业,前生女孩子没有做够,你知道吗?(僧甲:业障很重)对啊!你还跟我来,还再来做和尚,不错。当年我在山上就知道了,现在不谈了。
刚才我讲到止。所以你看四阿含经,尤其看《增一阿含经》,佛告诉迦叶尊者、阿难,以及他的儿子罗睺罗,修安那般那,“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息冷知冷,息暖知暖”。重点在这一“知”,不在那个数息。这下懂了没有?壬师懂了吧?
僧壬:那能知所知?
南师:你也不要管它能知所知嘛!反正我那个时候知道这个知嘛!又加上那些干嘛!把所有的佛学都送到当铺去,当掉!不要管了。就是这一“知”在这里,对不对?把握这一“知”,你就清爽了。
但是,今天凭你们过去修的一点点经验来讨论,随便你们哪一位讲,你们知道“息长”,知道气到哪里最深长,讲啊?(答:呼吸来往向下走到小腹)那是你幻想出来吧?还是真的?(答:感觉是这样)是感觉,不对。真的“息长”,就是庄子说的一句话“众人之息以喉”,是真的哦!普通人到肺部为止;“真人之息以踵”,到脚底心。就是自己晓得那个境界,气进来,不是到丹田、肚子,是由小腹这里,一直通过两腿到达脚底心,这才是知道“息长”。那么,你说这个是进来那个“息”吗?不一定,就是有这个功能,看到了。所以,你们屁股上的环跳穴到两条大腿,到脚底心,气都没有到,如果你说是息长,那不就是妄想境界吗?
“息短知短”,到达这个境界,是“止”的境界,这个息,有时候长,每一个呼吸来,都是从脚底心出发到上面的。“息短知短”,这个时候的“短”,不是说这股气长会变短,不是的。有时候这个气一直到脚底心,有时候呼气,自己晓得那个呼吸很短,一下就不需要再呼了。或者在这个境界上,有时候觉得吸气很短,进来好像一下就过了,不需要了,这里面气都自己在流通了,在来往,没有身体感觉,这就是“息长知长,息短知短”。
什么是“息冷知冷”呢?有时候,你身体里有外感的,有地水火风四大不调,虽然呼吸这个境界很好,可是你觉得一身发冷,不过,一点都不要怕。有些凡夫修到这里,你讲给他听,他也不相信,自觉有病了,赶快披衣服啊,赶快去看病啊,那就让他去吧!其实这个时候就是“八智八忍”这个“忍”字,“盯”住,“忍”住。知道息冷,哎哟,全身发冷。有时候到这个境界,不但全身发冷,全身都僵硬了,手想动一下都动不了。不要怕,一点都不要怕,“息长知长,息冷知冷”,一念忍住,这个时候妄念完全没有了,被这个冷的感觉拉走了,你就定在这个冷的感觉上。换一句话,十念法门里头注意什么,你(僧丁)说!“念死”。反正要死,就这样死了吧!这一忍就过了。过了以后,“息冷知冷,息暖知暖”,一下子全身整个暖起来,所以密宗讲拙火发动,但也不要执著。
一句话说,身体内部有病,佛教你修“安那般那”,治病的方换法只有一个字“止”,止息治万病。就是一念的止息,呼吸停止了,你看住那个痛苦的部位。反正要修行的人,一个观念首先告诉你,十念法最后一个“念死”,这一下就死,喔!原来这样痛苦啊!啊,原来是这样就死啦!嘿喲,死就死吧!格老子,看你痛死到什么程度!所以八智八忍不是佛学的一个名辞,是功夫啊!法智忍,忍住就过去了。譬如我们练武功,有时候练这个手,假使千万斤压力下来,一定断的,我准备断!你忘了它,反而没事。心念跟气配合了,这一下,念头一动,千万斤东西都挑了。
所以能修到止息,身体内部的变化就很大了,非常非常大,将来你们去体会。尤其这个时候,如果你饮食多了,据丁师前天报告,你们听到的,除非他说假话,他说打起坐来,看到五脏,对不对?后面那个丙师他做白骨观,觉得白骨发光,对不对?他们说的都不是假话。这种境界,如果到止息,随时都现成的,你们能这样来见我,那我就恭喜你了。我会说,你快了你快了,你们将来上去要带我一把啊!
这个时候,全身上的气血流通,一切都知道了。如果胃中有多的饮食没有消化,觉得这一坨非常讨厌,还要等它自然消化完了,把它排走再说。所以,真讲少林武功,达摩武功,到这个阶段一出手,哗!就那么轻轻一动,千万斤力量,不是“嘿,嘠”,那耍什么花样!它是自然的,任何一动都有排山之力,这样听懂了吧!好!到这里,这个里头变化很多了,慢慢再补充告诉你们。
刚才讲六妙门的“止”,还没有讲到“观”呢!修“安那般那”到这个阶段,刚才乙师所讲的,旁边还有个妄念,这个妄念跟着你的气息,自然就会止了。跟着你这个气息下去,降伏了妄念,等于这个蜡烛亮光起来,冒的烟没有了。到这个境界,就要有个环境专修下去了。你们年轻修下去很快,算不定七天半个月,就证到一个果位。没有别的果嘛,你们中原苹果很多,拿个苹果也当果吧!对不对?(众笑)
我问你,什么是“观”?现在我讲了半天,这样形容把经验告诉你,听懂了没有?听懂了这个就叫做观,已经看到了嘛!观就是看到,对不对?这下明白了没有?所以,“即止即观,即观即止”,还另外有个什么观啊!
可是修密宗的不同,密宗修到这一步境界,之所以变成密宗,因为它在这个里头起“观想”了;在呼吸每次进来出去时,有意识地加上七彩光明观想在修,这个叫密宗修法。就是丙师讲的,白骨放光,第六意识故意加一个观想。看到这些观想方法,我就笑了,这些对不对?也对,不要轻易批评它不对,这些我都修过的,都会,在我看来“诸法皆如”,都对。何以对啊?讲教理给你们听,是观想的理论,“诸法无常,皆因假立,立假即真”。谎话说多了,说万遍也变成真话了,立假即真。你真修到止,这个时候,你用观想的方法观成七彩光明在身中,或者你有病的时候,修到止的时候,如果观虚空中的太阳光,或头顶上一个月轮、日轮,这个光照到你里面的五脏六腑,什么都照空了,一样可以治病哦!比癌症病人进医院那个化疗的功能还要强。
我有个学生,四十年前在台湾基隆,他就听了我的话,用这个方法。他碰到冷天衣服不够,人在外面,没有办法回家拿,他就观想自己坐在六月天的大太阳下面晒,一开始冷得牙齿打哆嗦,后来给他一观成功了,嗨,一身大汗,穿一个短袖就过来了。我说:“你怎么那么有本事啊?”“老师,你教我观的,我这个时候在日轮观中啊!”这是给你们讲“观”字的要妙。
这是讲六妙门,是天台宗智者大师从《达摩禅经》《修行道地经》抽出来的,他没有讲到要点!这个观懂了没有?就那么轻松,那么现成,不要另外有观。你说:“哎,已经知道了!”这“知即是观,观即是知”,懂了吧?
到这个时候,杂念妄想没有了,心念呼吸寂止了,内外变化一切清楚,回到本来清净的地方,心境是非常干净的。“还、净”,这是从修气息来讲的,可是智者大师把“观”同“还、净”讲到大乘的空、有,讲到“心”方面去了,这就是我为什么批评智者大师的原因。但是回转来,我也很恭维他,他老人家太慈悲了,他修到“观”的时候,拼命向大乘里引,他为什么不照我这样引法呢?因为你光修“止”,容易发五神通,就妨碍了明心见性菩提大道,所以他老人家很慈悲,修到“止”这一方面,他就不多谈,不像我这样给你们讲,他就引到般若中观去了,他是这个道理。这样懂了吧?这个秘密懂了吧?所以诸佛菩萨,他有他的慈悲心,有他的秘密用法,也不能怪,我一方面批评他,一方面恭敬他,这样懂了吧?你如果修安那般那,修到“止观”这一步,已经很恭喜你了。
如果修行到这一步,要注意饮食调整。饮食欲望的痛苦,这个习气之难除,比男女关系还要难,所以孔子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其实,“男女”固然严重,还不及“饮食”的严重,因为男女大家还有个道德范围,有点害怕,就是现在那个电脑上黄色网站,有贼胆有贼心,没有贼(指功能)还做不了。可是饮食很方便啊,看到茶看到水,随便拿来喝一口,又不犯法,有时候这么一口水就妨碍了你,有时候不加这口水就不行。所以修行是非常细密非常精密,要一步一步的来。先休息一下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