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首页文化栏目推荐
武松本是个守法的好公民!
孙玉良
看《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一段,我心中一是解气,二是纳闷儿:郑屠势力再大,不过是个杀猪的屠夫,打他的若是个见义勇为的江湖好汉也就罢了,而鲁达是个提辖呀,国家正式干部,维护社会治安,捕拿犯罪分子是其职能,他本应把郑屠逮捕归案,送有司处理是正途,三拳打死了他,同时也丢失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值不值得呀!待看到武松为兄报仇,斗杀西门庆那一段,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武松的大哥武大郎被奸夫淫妇合谋杀害,毁尸灭迹。武松悲愤之余,并没有象鲁智深似的暴跳如雷,胡乱找人玩儿命。武松此时的身份是“都头”,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他是非常懂得法律的。头脑冷静的他第一步想到的是破案,到底是谁害死了他的大哥?他首先寻问大嫂潘金莲:“我哥哥几时死了?得甚么症侯?吃谁的药?”,“我的哥哥,从来不曾有这般病,如何心疼便死了?”,“如今埋在那里?”,“哥哥死得几日了?”,“却是谁买棺材?”,“谁来扛抬出去?”,有丰富破案经验的他象公安人员讯问笔供一样把应该掌握的情况一一问个明白,随后就去细心地搜集证据。他第一个找到了负责维持武大丧事的何九叔,何九叔不但把西门庆向他行贿的十两银子拿出来,而且详细说出了武大的死因:“西门庆取出这十两银子,付与小人,分付道:‘所殓的尸首,凡百事遮盖’……小人去到大郎家里,揭起千秋旛,只见七窃内有瘀血,唇口上有齿痕,系是生前中毒的尸首。……这骨殖酥黑,系是毒药身死的证见……”,有了物证,武松还注意寻找人证,他找到了与武大曾亲自捉奸的郓哥,问明了西门庆踢伤武大的详细情况。最后带着人证物证前去县衙告状。
武松身为执法人员,并没有倚权仗势,公报私仇,确是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他一言一行做得滴水不漏,人证物证俱在,按理说为大哥报仇,将凶手绳之以法再正常不过了。可事情发生在腐败透顶的大宋朝,知县大人接到武松的起诉后,当日与县吏商议。“原来县吏都是与西门庆有首尾的,官人自不必说”,因此官吏通同计较道:“这件事难以理问”。西门庆是当地的土豪劣绅,早已与当官的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了,当日西门庆得知武松前去告状,“却使心腹人来县里许官吏银两”,于是知县贪图贿赂,光剩下对武松虚予应付的事了,武松告状不成,哥哥的大仇又不能不报,被逼无奈才铤而走险,在街彷四邻的见证下,写下了潘金莲伙同王婆、西门庆杀害武大的证词,然后亲手杀了正凶潘金莲和西门庆。
武松是被黑暗的社会所逼才走上犯罪的道路的,但他又是个受传统教育很深的国家执法人员,明知自身犯了罪也没想到畏罪潜逃,他对四家邻舍道:“小人因与哥哥报仇血恨,犯罪正当其理,虽死而不怨。”他没有亲手杀了帮凶王婆,而是押着她去县衙自首,武松的法律意识何其强也!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既使在那非常黑暗的社会里,武松也算得到了好报,阳谷县令虽是个贪官,一则西门庆已死,二则武松曾给他当过公安局长立下不少功劳,三则念武松是个好汉,替兄报仇正当其理,所以把武松的“故意杀人”改成“过失杀人”,上报东平府后,东平府尹念武松是个仗义的好汉,把“这招稿卷宗都改得轻了……却使个心腹人,赍了一封紧要密书,星夜投京师来替他干办”,好人武松虽连杀二命,最后才轻轻地落了个充军孟州牢城。
回头再说说鲁智深,他是延安府提辖官,深知官场黑暗。听到金翠莲的哭诉后,深为其打报不平,但回头转念一想:所谓“天下乌鸦一般黑”,既使利用手中的权势,把郑屠抓到府衙去又怎么样?最后还不是那厮通过关系把事摆平,最后不了了之,不如先打他几拳,出出心中的怒气再说!鲁达深知象武松一样,告状是没有用的,所以他装傻充楞,找个茬先解解气再说,没想到手中拳重,三拳就把郑屠给打死了。鲁达打死郑屠后,心中一定是后悔死了,怎么手下得这么重呢?早知这样,轻一点就好了!所以他假意说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心中却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扭头跑了。
水浒中的很多好汉都是被“逼上梁山”的,林冲、鲁智深、武松是三个最鲜明的例子。林冲软弱,一忍再忍,最后弄得家破人亡逼上梁山;鲁达知晓社会黑暗,报打不平误伤人命被逼上梁山;武松为兄报仇,本来是想走靠法律这条路将仇人绳之以法的,但此路不通,不得不挺而走险,靠暴力报仇血恨直至被逼上梁山。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包公”似的人物少之又少,不造反又有什么出路呢?
注:我的博文精品已汇集成<附庸风雅乱弹琴>一书,详情请登陆写书网点击热门图书http://www.17xie.com/m/book/bookhome.php?bookid=4b11c6dec4#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