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好歌曲霍尊高山流水爱这土地 |
分类: 泥眼看世界 |
为什么泪水充满我的眼
知道央视三套的《中国好歌曲》在2014年的第一个周五晚七点三十分开播。但我想,就大概率来说,唱歌,作曲的与专门唱的还是有差距。也许有某首歌,其他歌手都超越不了原创者,但那毕竟是个别的。这整个一台节目都由原创者唱,那观赏性就值得怀疑;何况,这些原创歌曲是否每首都值得欣赏,那还是一个大问号。
所以,这天,我把其他平时看的台搜了一遍,确实没有好看的了,才进入《中国好歌曲》。
当时,台上站着个挎着吉他的男子,三十来岁,沧桑而不失质朴,他就是周三。他已经唱完了,导师们正在点评。蔡健雅说他是中国的鲍勃·迪伦,刘欢附和,并说,他的唱,使得一切技巧、文学的讨论都失去了意义。这不是所有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吗?这位周三的原创真的达到这个高度了吗?但我相信刘欢、蔡健雅没有必要无来由地这样去捧这个周三。带着这疑惑,我接着看余下的节目。涂议嘉,一个女孩,16岁就有那么高的音乐造诣,真令人惊叹!其他的也精彩。如果与《中国好声音》比,那个热闹,这个更有内涵。大概是原创来源于作者的生活,更“走心”的缘故吧。我看到的尚且如此,周三到底唱了些什么,能得到刘欢如此评价?我极为好奇,一定要看看。
周六,在网上看视频,前面的与我昨天看的差不多。霍尊上场了。他的宣传片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在母亲百般呵护下长大的小男孩。他唱的《卷珠帘》,从曲目上看,应该是中国古典味的。一开嗓,那纯净圆润的质感就足以打动人心;歌曲本身则把中国古典音乐元素浓郁厚重地表达出来,这纯净圆润的歌喉与浓郁厚重的中国古典音乐元素的结合,是那么优美,啊,极为优美,对了,就是惊艳。他的歌声,让我想起了古筝,想起了《高山流水》。我还想到,我听的中国歌曲,大概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的吧,除了所谓“原生态”,大都为西洋音乐的理念主导,而这《卷珠帘》,也许有西洋音乐的元素,但绝不为其所左右,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而这民族自豪感的产生,则缘于一个23岁的“小男孩”!于是,我认为,霍尊《卷珠帘》的意义在于,这是中国乐坛开始认真反思为西洋音乐理念所把持之得失的转折。如此,霍尊将掀开中国音乐新的篇章。听着,想着,我发现,我的眼泪竟不由自主不知不觉地淌了出来。这时,画面镜头给了刘欢,我看到,他也在流泪。
我的眼泪,那么自然地为一首歌曲流淌,这令我惊讶;我居然与中国的“音乐教父”刘欢几乎在同一时段为霍尊的歌唱流泪,更令我惊讶。我知道,我跟刘欢一起流泪,是因为歌声、旋律的优美,但这决不是全部原因。刘欢之所以流泪的全部原因,我不可能知晓。事实上,我发现,自己一个大男人,居然情不自禁地流泪了,我给自己的解释是,艾青那首著名的诗——“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还有个很有意思的情景。霍尊的表演,毫无悬念地打动了全部四位导师。在霍尊选择跟谁时,全场高呼“刘欢!刘欢!”最后,霍尊选择了刘欢。刘欢大喜。
霍尊唱罢,其歌声尤在耳边,眼泪也还没干,周三上场。歌名叫《一个歌手的情书》。开唱给人的感觉,说得有风度些,就是质朴,或者是拙,甚至是“不着调”,但随着他唱的故事的展开,心情就越发沉重,眼泪又流淌起来。
周三的歌本就沉重,他的处理,也沉重,面对这样的叙述,流淌眼泪不足为奇。
如果说霍尊的表演是“高山流水”,周三无疑是“下里巴人”;“高山流水”甘甜绵长,“下里巴人”则质朴实在。无论是“高山流水”还是“下里巴人”,一场演唱会,有一已属不易,齐聚真是令人喜出望外。
《中国好歌曲》,这还是第一场,下面不知还会有什么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