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越楚
越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567,621
  • 关注人气:178,0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民间“过年”尚遗存的三大古俗

(2011-01-28 09:31:07)
标签:

越楚

过年

遗俗

文化

中国民间“过年”尚遗存的三大古俗

文/越楚

 

    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古时称元旦、元日、元辰、元朔、正元、正旦,等等。

    辛亥革命后改称“春节”,民间则俗称“过年”、“过大年”。

    农历“大年三十”古时称“除夕”,意为“旧岁至此夕而除”;

    正月初一乃“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故称“三元”,俗称“大年初一”。

    中国民间“过大年”亦称“腊月忙年”,其风俗历经几千年演变,迄今至少仍遗存下三大古俗:

    一曰团年守岁

    “过年”习俗无疑源自远古时期的“祭腊”,但民间传说之“年”则与“祭腊”不同。

    据民间相传:“年”原是太古时代的一种怪兽,每届寒冬将尽新春来迎之际,便四出噬人。

    古人为防御“年”的掠食,便聚集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使其爆裂出巨响,把“年”吓跑。

    《诗经·小雅·庭燎》即有“庭燎之光”的记载,这“庭燎”便是用竹竿制成火炬,燃烧时竹节内空气膨胀后爆裂,发出噼啪啪之响,这大概是“爆竹”的由来。

    既然“年”怕火光、爆响,人们每逢除夕便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在烛火通明中聚集守更待岁。于是,便形成吃团年饭与除夕守岁的风俗。

鈥湽赈澦拇蠓缢椎睦戳ヂ

传说中的怪兽:“年”

    “团年饭”又称“年夜饭”、“分岁饭”。

    根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至迟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团年饭的习俗。除夕守岁也是从吃团年饭开始,这顿饭常常得准备好几天,是农家一年中最丰盛的阖家团聚之宴,一般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一直吃到深夜。

    古代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年,可见这顿“团年饭”是何等重要。

    “团年饭”南北风俗各异,但大都有所寓意。

    北方人喜包饺子,意即“更岁交子”;

    江浙一带打年糕,楚地做鱼肉糕,“糕”与“高”谐音;

    红烧全鱼则是祈祷“年年有余”。

    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南北朝时期即有文字记载。

    (梁)徐君倩就有诗《共内人夜坐守岁》写道: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不催。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已非传说中那消极的躲过“年”,而是在共叙亲情中辞旧布新,寄托着一种对来年的美好期望。

二曰恭拜大年

    《北平年谣》有“三十日,黑夜坐一宵;大年初一,出来扭一扭。”

    新年正月初一,人们早起后穿上崭新的衣服,放过“开门炮”便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古代通常的“拜年”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不同的讲究,一直拜到正月十五,这年才算拜完。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则是平辈间相互道贺。

    明朝中叶,“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菽园杂记》)

    大约从清朝起,拜年已有“团拜”的形式。《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在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恭拜新年,这大概是早期的贺年片。至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有“新年快乐”、“吉祥如意”之类的祝辞。

三曰压岁祈福

    过年时晚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备好的“压岁钱”赐予晚辈,寓意“压岁祈福”。

    相传“压岁钱”能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故又称“压祟钱”。

    晚辈得到“压岁钱”即可平安度过新岁。

    《燕京岁时记》说到两种“压岁钱”:“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后一种便是沿袭至今的用红纸包裹,由长辈分给孩子的压岁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清人吴曼云《压岁钱》诗中云: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

    民间百姓将“压岁钱”放置孩子枕头下,正是为了“压祟”,期望在恶鬼妖魔或传说中的“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当然,这应该是长辈希望孩子平安的一个美好心愿罢了。(文/越楚  2011-1-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