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平房中创业,再到今天拥有了自己现代化的电工大厦,诞生于1979年的中电公司,经过近三十年的潜心经营,已从单纯的技术引进和设备供货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承担国内外大型工程总承包项目的专业化国际工程公司。
庆典当日,中电公司总裁赵若林欣然接受了中国工业报记者的专访。
赵若林:首先我们有自己的设计力量———哈尔滨电站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和中机中电设计院(原机械部第八设计院),既可以对电站的系统工程、电站技术进行全套设计和研究,也可以对火电站、水电站、工厂及大型建筑物进行设计。
其次,我们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人力资源在知识结构上具有优势。公司70%以上员工是工科院校的毕业生,他们现在都是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
第三,中电公司有研发和产品基地,有自己的产品。比如哈尔滨电站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的环保产品、电站控制系统,中电华强焊接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专用特种焊机等。
以上三点有机结合的部分构成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我们的突出优势。
设备制造商的强项是产品设计和生产,而在前期的方案制定和投标过程中,我们中电有优势。另外,中电在国外建立了很多渠道,有一百多人常年驻外,这也是其他企业很少具备的。
差距
赵若林:这几年我们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二是在发展中国家找到了非常多的工程机会。
公司的签约项目规模不断扩大。以前最大一个项目是1亿美元,现在则是8.6亿美元。我们的产业链条向两头延伸,业务范围在扩大。过去我们主要是向新电站提供设备,最近我们签订了一个2.1亿美元的7×300兆瓦火电站大修项目。
目前我们和国际顶级工程承包商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融资、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品牌塑造三个方面。
与时俱进
中国工业报:今年中电公司的经营目标是什么?如何完成?
赵若林:去年我们中标41亿美元,签约22亿美元。这一业绩比2006年翻了两番以上,今年签约额也不会低于20亿美元。
公司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工程公司。我们的定位不是贸易公司,而是工程公司。工程总承包是中电公司的主体,高技术产品研发和国际贸易是两翼。
我们的优势在于有宝贵的工程技术人员,相比贸易,工程公司可能平台更大,项目规模更大。现在我们的项目规模是30万千瓦火电机组,下一步目标是6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只要中国的生产能力达到某个水准,我们就要在国外承担这种项目。
我们也正在研究融资,成立了融资业务部,以满足公司高速发展对资金的需要。
与时俱进是必要的。因为市场在变,环境在变,包括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变化,我们的核心理念是要不断改革求变。
学人之长
中国工业报:您对我国发电设备市场的竞争格局有何看法?您比较欣赏哪些国际知名工程承包商?让您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赵若林:中国发电设备市场三分天下的竞争格局可能要打破。随着引进技术的范围不断扩大,中国工程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三大动力”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要。武锅、北重、北京巴威等公司技术也是先进的,等他们有了相应的业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发电设备市场就会变成群雄逐鹿的格局。这种格局有利于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竞争,更有利于业主。
现在国际上有一大批顶级工程承包商,他们都各有特点。
美国GE在于变化。它能够根据市场环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战略,不断重组并购,而且越变越好。
法国阿尔斯通的技术和项目后期的服务非常好。他们很注重后面的增值服务。
德国西门子的技术成熟且发展速度很快。它总是处于技术前沿,总是在做技术储备,新产品研发是一浪推一浪,让人目不暇接。
日本三菱则是做什么事情都比较精准,于细微处见真功夫。
我们将博采众家之长,早日将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工程公司。
( 徐建、古巴大使、邹磊、谭健采访录)
中电在市场上的表现非常好
古中还将开展更多合作
共同面对国际市场
继续支持中电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