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林你好哗啦啦
小林你好哗啦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34,109
  • 关注人气:3,1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倚重海外基地返销本土 通用要“掏空”总部自救?

(2009-05-13 10:23:39)
标签:

通用

全球

产能

调整

中国

出口

汽车

分类: 有感而发

通用开始“掏空”总部进行自救

文/赤脚远足


    尽管美国舆论普遍认为,继克莱斯勒向政府申请破产保护后,下一个申请破产保护的可能是财务状况更糟糕的通用汽车,而且这样的命运将“不可避免”。和克莱斯勒一样,受制于美国汽车工会的强大压力,以及美国式汽车工人高福利待遇和高薪酬的拖累,通用汽车必须要在破产保护期内提出令人信服的重组战略。

    来自美国当地媒体的最新报道称,将更多汽车的产能转移到中国、墨西哥甚至是韩国这样人力成本较低的新兴市场,已经成为通用汽车调整全球产能布局、尽快摆脱公司财务困境的大胆尝试。通用汽车正努力在政府规定的6月1日的期限之前重组公司,削减400亿美元的债务,否则将进入破产保护状态。

    5月13日出版的《美国汽车新闻》报道,一份由通用汽车公司在美国立法者之间传播的计划文件显示,未来5年通用将大幅增加中国、墨西哥和韩国产通用汽车向美国本土市场的出口能力。与此同时,通用将通过出售萨博、欧宝以及停产部分雪佛兰、庞蒂亚克和凯迪拉克车型等一系列举措,大幅削减加拿大和美国工厂的产能。

    根据该文件,墨西哥产轿车在美国的销量将从2010年的317763辆增加到2014年的501316辆。韩国产车辆在美国的销量增长将超过四倍,从2010年的36967辆增加到2014年的157126辆。另一方面,加拿大产车辆在美国的销量将从2010年的431708辆下降至2014年的330610辆。

    在通用调整全球产能布局的“游戏”中,中国也被纳入其中。按照既定规划,通用汽车公司计划自2011年起在美国销售其在中国制造的轿车,这将使通用汽车公司成为第一家进口中国轿车到美国市场的大型汽车制造商。通用期望2011年时在美国市场销售17,335辆中国制造的车辆,2014年时则将销量增加三倍,达到51,546辆。

    通用加大中国市场向美国本土出口能力的意义在于,这将令通用成为继本田和标致-铁龙之后,依托中国当地合资企业实现向全球出口的第三个跨国车企。在此之前,大众、通用和丰田这样的跨国公司,都被看做是“仅仅是冲着中国市场需求”而来的,他们在当地生产的产品基本上只限于供应中国本土市场。有人士甚至由此推断,中国产的“洋品牌”轿车与海外生产的同类产品存在品质的“双重标准”。

    由广州本田生产的飞度轿车早在数年前就出口欧洲,而东风雪铁龙生产的凯旋轿车也曾小批量出口土耳其,这些企业都用“中国制造”出口欧洲市场这样的事实,来证明其在中国生产的轿车实现了所谓的“全球统一品质”。毫无疑问,通用依托合资企业上海通用出口美国,也将带给中国消费者这样的信号。

    对于目前已经深陷困境的通用汽车而言,向海外市场大规模转移产能,尤其是向中国和墨西哥这样的人力成本比美国本土低得多的“金砖四国”成员转移汽车产能,毫无疑问是一个明智的“壮士断腕”式自救的举措。不过在笔者看来,这已经向美国汽车工会敲响了一个警钟:如果工会成员继续坚持高薪酬待遇,通用为改善财务状况只能越来越少的雇佣美国员工。

    对于美国汽车工业而言,通用将更多的新增产能转移到海外市场,其危险的信号就在于:在10年或者20年后,通用将一步一步“掏空”美国本土的汽车产能。这为已经申请破产保护、还有虽然未向政府求援,但是同样陷入巨亏的福特汽车提供了“断尾求生”的先例。无法想象,在日本车、韩国车和欧洲车的进攻下,几十年后底特律是否还能作为美国汽车业标志而存在。

    当然,尽管通用“掏空”总部基地的做法还停留在设想阶段,但是经媒体曝光的该计划还是在第一时间遭遇了美国工会的强力反弹。联合汽车工人协会批评了通用汽车公司的重组计划,因为计划明显表示美国将销售的海外制造的轿车数量将增加。在5月5日致参议员的信中,联合汽车工人协会批评了通用汽车公司拟增加海外制造的汽车在美国销量的计划。

    联合汽车工人协会法律事务主任Alan Reuther在信中说,“通用汽车公司不能拿着纳税人的钱,只是为了给其它国家的外包工作提供资金”。但是试想一下,如果通用扩大再本土的产能,只会让后者的处境更加糟糕,不是吗?(本文作者系《中国周刊》汽车记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