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稿)山水画王国里的求索-----著名山水画家王颂琴访谈录

标签:
山水画许昌美协付岩峰王颂勤 |
http://s12/mw690/001oJUdZgy6HlINlfIf9b&690
(中原媒体联盟网付岩峰、李广义、李月梅报道)阳春三月,乍暖还寒。记者一行驱车到长葛市采访著名山水画家王颂勤老师。在他的书房里记者看到满墙的画和书法,书架上摆满了古人及现代书画名家的作品集。特别显眼的老式红木书案上,笔墨纸砚一应俱全,一位60岁左右的老者正在案上聚精会神提笔绘画,他就是著名的山水画家王颂勤老师。他告诉记者我一般不想接受采访现在的社会太浮躁,我难得挤出时间来作画,宣传作品固然是好的但我却不想把书画流俗于一种交易。记者看到也许是经常作画的原因王颂勤老师显得有点疲惫,但当记者给他聊到有关山水画创作方面问题的时候他情绪立刻高涨了起来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http://s15/mw690/001oJUdZgy6HlG2BhT00e&690
1985年著名画家吴冠中与王颂勤在中国美术馆前合影
记者:王老师,据我们了解,您默默无闻从事山水画创作三十多年了,您在河南山水画界颇有影响,请您谈谈在山水画创作的经历好吗?
记者:据了解,您以前一直临摹学习石涛大师的山水画作品,后来为什么又改习黄宾虹大师的作品?
王颂勤:要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画家,首先要有一个思想,认准自己作品所属的画风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慢慢走下去。我遵循黄宾虹老师的画风已经快20年了,我以前学习临摹石涛和宋元明清历代大师的作品。当时,黄老师还没有太大的名气,但我看了他的作品以后,眼前一亮,顿时感觉到我找到了我要表现山水的路子。于是,我下决心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记者:王老师,找到这个属于自己的路子以后,你是怎样一步一步走下去的?
王颂勤:我认为,临摹别人的作品,首先要认清楚他们的墨宝,才能继承,没有前人的影子,就不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只有掌握了前人绘画的技艺技法,才能有所创新。据说黄宾虹老师在70岁之前,全部都是临摹前人的作品,80岁后,他的作品还不被世人承认。所以,很多大师的作品,虽然不被当时的人所认可,但是最关键的是让我从他的作品中认识到他的可贵性,也许只有等到若干年之后,你才会发现大师作品的含金量和高度,只有内在的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才会发现大师作品丰富内涵和文化精华。
记者:当你发现黄宾虹老师绘画作品后,就认为你终于找到了今后创作山水画的道路。那么,你是如何对待和临习黄宾虹山水画作品的?
王颂勤:虽然我从事绘画好多年,但我却一直在寻找我自己的创作之路,只是在我看到黄宾虹大师的作品之后,才终于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但我在临习黄老师作品的时候,也不是全部临习他一个人的作品,在临习黄老师作品的同时,也临习元明清时代山水大家的作品。我认为,黄老师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被社会认可,是因为他能够融合从古至今山水画的精华,我学习他的作品就是学习他的精华,追溯他的根源。
线条之美山水精华
记者:您从事山水画创作已经有几十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有着那份执着也有着那份孤独,暮然回首重新定位当今的山水画创作请您谈谈对山水画创作的体会、感受和定位?
http://s10/mw690/001oJUdZgy6HlHqcjH359&690
记者:王老师,一个成功的画家,是不是每天忙着都在作画,也就是说只有把时间都用在绘画上,他的绘画技艺才不断提高?请谈谈您每天用于绘画的分时间分配。
王颂勤:我的生活习惯就是,在一般情况下,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看书看帖时间占到5分,练字临帖的时间占到4分,绘画的时间占到1分。当绘画的时候,要达到从内心里非常想画、思维非常活跃的时候,才去绘画,然后,画思涌泉一发而不可收,最后一蹴而就。就像收割麦子一样。虽然真正割麦的时间很短,但同样需要前期的整地、播种、浇水、施肥等各个环节的铺垫,一样都不能少。我认为画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不是你天天画就能画出好画,也就是说,和播种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去看书、临帖,这些都是为了最后绘画做铺垫打基础,我现在临习苏轼的帖子,书画同源。
http://s10/mw690/001oJUdZgy6HlHrqyZb99&690
说到这里记者终于明白了他墙上为什么贴满了书法,他和记者说到这里也拿出了厚厚一摞他练得书发,有二王的、有苏轼的,有草书,有行书,隶书,记者不禁感叹他的书法之精妙。用他的话说他画中的每一笔每一点都来源于他练习的书法,有草书,有行书,隶书和篆书。
http://s12/mw690/001oJUdZgy6HlIthoOD2b&690
一落千丈
http://s16/mw690/001oJUdZgy6HlIuiPsX5f&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