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城市印象人文/历史文化历史中国历史上最失败都城南京 |
分类: 历史轶事 |
在东吴之后,南京后来还真作了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古都。李白在《永王东巡歌》“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但当时有人发现了了一个奇怪现象,南京虽然是虎踞龙盘之地,可作“帝王州”,但历代在南京称制的王朝,短命者多,许多开国皇帝,没称上几天皇帝,就倒了;没有传几代,王朝就崩溃了。所以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在中国以后的历史中,南京虎踞龙盘,可作帝王州的步伐没有停止,在作了六朝古都之后,又作了后唐,南宋,明,太平天国,民国故都.但也是没有逃脱过"一片降幡出石头"的咒语.
诸葛亮这个人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有相当独特的影响力,他未出山时,向刘备提出先"三国鼑立",后"兴复汉室"的建国方略.现在看来,他的计划只完成了一半.他当时是想到了、也做到了“三国鼑立”.但他只是想到、没有做到兴复汉室.他的另一个认为:南京是"虎踞龙盘"之地.和他的隆中对一样,他也只是看对了一半.看到了南京"虎踞龙盘",可作帝王州的一面.但作了帝王州的南京,真被某个王朝选为首都后,又总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最后都逃不了"一片降幡出石头"的命运.定都南京的帝王们,经历着几乎是一种模式的亡国之恨,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中国人修房子有看风水之说.而一个帝王想定国都,更是慎之又慎.比如朱元璋作了皇帝之后,他是知道南京虎踞龙盘之说,但也听文臣们讲过南京作为历代国都的历史.一度他想学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因为长安有退山河四塞之险,进可扼天下之吭.但太子朱标考察之后,发现当时的长安已经破落得不成样子,如果重新建成大明国都,国家投入太大.再者朱元璋也没有好意思说出来,南京距离他的老家凤阳不是太远.项羽说人发达了,不回家如同绵衣夜行,朱元璋不是项羽,但恋家的情绪不可能一点没有.如江准地区有句俗语说"不要官儿大,只要不离家.“恋家”,是人之常情。另外南京是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可以算得上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选择了南京作为大明首都.但他对于南京所谓的虎踞龙盘之说,不太相信,希望用人造的风水,稳固他的国都. "传说朱元障为了套住龙脖子,在太平门修筑了城墙。从富贵山向西,沿城墙至九华山(古地名叫覆舟山)、鸡鸣寺(古地名叫鸡笼山),再延伸至傅厚岗、鼓楼(古地名叫黄泥岗),这片地域是龙身子。进入五台山,就是龙脊梁了。龙尾巴的位置在冶山道院。"(此处为引用)
但朱元璋的大明也没有按他的意愿发展,他死后四年时间,就灭亡了,是灭亡于自已人手里.所以还是"一片降幡出石头",以南京为国都的王朝,长不了。几乎是成了一个历史的规律.个人以为,至少有两个原因:
一、虎踞龙盘说法的错误.
到过南京的人,对南京周边地理环境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南京周围是有几座小山,最高就是钟山,仅三百余米高,且山势多平缓,易攻难守.北面被视作天险的长江.江面开阔,且流势平缓,此处所谓的大江,在宋朝是挡不住赵匡籝大兵;在明朝是挡不住满人的大兵;在民国时,也挡了不了国朝的军队.
大家如果登钟山一游,站在钟山之顶一览,整个南京城在都在脚下,当时想想,如果拥有一门大炮,嘿嘿,南京啊,我是指哪儿打哪儿.后来下山翻历史资料,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登钟山时,居然也是一样的想法。清朝索额图、葛礼想谋害康熙时,也是这个想法。
所以南京旁边所谓的虎龙,都是一些弱龙病虎.从军事角度,对保卫,保护南京作用不大.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一片隆幡出石头".
二、南京人(南方人)性络温和.
几年之前,看到一个总结:"南方的文人,北方的将,陕西的土地埋皇上".南京是南方的代表,中国的南方文人多,民风温和.好于辩,不好于斗.笔者算得上是一个南方人,曾到北方求学.没事时,喜欢在求学城市的大街小巷转悠,在一些小事上,能反应出北方人与南方人性格上不同.比如在北方,两个人碰车了。两句话没说了,就可能用拳头说话,大打出手;而在南方,两个人可能要争上两小时,争得唾沫横飞,面色发青,但多是不肯动手.所以中国历史上多是北人伐南方人。南方人与北方人发生战争,南方的挨打的机会特多.
虎踞龙盘只是一个神话,(可能是诸葛亮当时忽悠孙权抗曹的假话)而境内民众性情温和如绵羊,作了帝王州的南京,自然只要有敌来犯,就投降,所以刘禹锡说他总是看到"一片降幡出石头",而刘禹锡之后的我们,也多是看着"一片降幡出石头",南唐降于宋,明降于满人。到了近代大家就更加清楚了,南京啊,南京,是一个千年以来,一直被投降情节困扰着的城市。(转)
后一篇:老虎门事件引出的新网络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