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萧家老大
萧家老大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227,738
  • 关注人气:13,9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启蒙时期你记住了哪位北宋名人?

(2017-09-01 08:23:41)
标签:

历史

文化

宋朝

司马光

宋仁宗

分类: 随感杂谈二

儿童启蒙时期,你记住了哪位北宋名人?儿童启蒙时期你记住了哪位北宋名人?

说起儿童启蒙时期能记住的名人,当数北宋的司马光了。记得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司马光砸缸”的课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这个故事源自《宋史.司马光传》:“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画以为图,相当于现在大众媒体传播的效用。由此可见,早从宋代开始,司马光这个儿时故事,就被当作“神童”故事的典型,在民间广泛流传了。资料显示,至少从明代起,这个素材就被编选入一些蒙学读物中,作为儿童“聪明机智”的榜样教育后人。而这个故事最早见诸近代意义的学校教科书中,当是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十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二册中。由此可见,只要受过启蒙教育的中国人,都会记住这位北宋名人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清白刻苦、用功勤奋。自诩:“日力不足,继之以夜”,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司马光在其父司马池任县令的光山县(今河南信阳光山县)出生,故取名为光。司马光六岁时,父亲就教他读书;七岁时,他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样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 ,司马池出任利州转运使,司马光随父亲从东京出发,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前往四川广元。途经栈道,遇巨蟒,司马光沉着冷静,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巨蟒疼痛一震,滚下了深不可测的栈道下边。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是他好学强识,另一方面是父亲的着意培养。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所以,司马光在十五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

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培养、教育。

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司马光二十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此时司马池正任同州(今陕西大荔)知州,两地相距较近,司马光经常前往探望父母。在同州他结识了同科进士石昌言,石早有才名,在同州当推官,虽比司马光大二十多岁,但两人很谈得来,经常在一起交流学问,谈古访今,成为忘年交。同年,司马光和张存的女儿结婚。

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因父亲调往杭州任职,司马光辞掉华州判官,改任苏州判官。这一年,他的母亲病逝,他辞官回家服丧三年。此间,西夏叛宋,仁宗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要求两浙添置弓手,增设指挥使等官职。司马父子认为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由司马光代父草拟《论两浙不宜添置弓手状》,从各方面阐述两浙不宜添置弓手及增设武官的原由。

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十二月,司马池病死在晋州,司马光和哥哥司马旦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故乡夏县。在居丧三年的时间里,他了解了许多下层社会生活的情况。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二十六岁的司马光服丧结束,签书武成军判官,不久又改宣德郎、将作监主簿,权知丰城县事。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取得“政声赫然,民称之”的政绩。

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司马光接到诏旨。调他担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赴京之日,僚友们空府出动,置酒为他饯行。司马光为大家的热情所感动,即席赋诗:“不辞烂醉樽前倒,明日此欢重得无?追随不忍轻言别,回首城楼没晚烟!”这时司马光意气风发,虽然宦海茫茫,风云莫测,但仍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京都。

仁宗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司马光二十九岁,这时司马光父亲好友庞籍在朝为枢密副使,掌管全国军事要务。司马光写《上庞枢密论贝州事宜书》,为庞籍献计献策。

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庞籍升任枢密使,举荐司马光任馆阁校勘,但没有得到皇帝的许可。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司马光三十三岁,由宰相庞籍推荐任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他在任职期间对《古文孝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撰写了《古文孝经指解》一文。皇祐五年公元(1053),司马光任殿中丞,除史馆检讨,修日历,改集贤校理,专任史官。从此,司马光开始了对历史的研究。正在司马光潜心研究历史时,庞籍被罢宰相职,降为户部侍郎,出任郓州(今山东郓城境内)知州。庞籍举荐司马光为郓州典学。

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司马光离开志趣相投的王安石、包拯等人,去往郓州。不久,提任为通判,负责考察全州官吏。

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因庞籍出知并州(今山西太原)为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司马光改任并州通判。

在此期间,司马光的仕途是通畅的,心情是愉悦的。

(本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