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ppen Climate Classification System柯本气候系统

http://s15/middle/4c39e2e4g7e63667f6d7e&690Climate
很高兴在这张图上发现我们学校的校标,嘻嘻~~
在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发现这些资料大多只提供了11种气候类型和它们的代码,仔细看看我们的教课说发现却有28种之多(至少在上图中),这令我不太理解中外的这一区别,所以下面把我学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柯本气候分类系统在国内的初中和高中都是没有接触过的,起码是我们那届的人教版的教科书上是完全不存在的。我选的专业恰好又学到了地理,柯本气候分类难免的就进入了我的学习范围。
国内初中学的时候时按大洲、地区来分类,有时候是有一点乱的;而高中则是一把抓,不由分说先背过再说。
对于气候分类是从来不考虑得呢!!
柯本气候分类是满复杂的,条款繁多,种类复杂,当然也不会到人理解不了的地步。但鉴于地球就是这样复杂多变,硬要把这些表象给归结起来就是很复杂的,所以要下一番功夫仔细研究一下。
柯本气候分类是以月温度、降水和季节性降水为指标,依据植被的分布来划分气候带的分类方法。
总共分为6个Group
Group A: Tropical/Megathermal climate
Group B:
Group C:
Group D:
Group E: Polar climate 极地气候
Group H: Alpine climate 高原气候
1.热带气候:
高温,年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8度。
1.1 热带雨林气候(Af):年平均降水量至少在60mm;在赤道5—10度内,在一些东部沿海地区也可以达到南北纬25度左右。在南半球,这些地方也可能在赤道外缘;因为受低迷的低压系统影响,所以没有一定的自然规律。
1.2
1.3
2.干旱半干旱气候:
降水量少雨潜在蒸发量。计算方法如下:
降水临界点=年平均温度*20+X
i.如果在北半球的4-7月(南半球的10-3月)内的降水量至少是全年的总降水量的百分之七十,则X=280
ii.如果北半球的4-7月(南半球的10-3月)内的降水量是全年的30%-70%,则X=140
iii.如果北半球的4-7月(南半球的10-3月)内的降水量少雨全年的降水量的30%,则X=0
2.1 沙漠气候(Bw):降雨量<临界值
2.2 草原气候(Bs):降雨量>临界值
可以用第三个字母来表示温度:
h:代表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0度;
2.3 在赤道穿过的大西岸的沙漠地区,通常会有雾和低云,比较凉爽,这样的地区代码为BWn。
3.温带气候:
最暖月中平均气温大于10度,最冷月中平均气温在-3/0度—18度。
关于代码:
第二个字母代表降水量:w代表干冷的冬季;S代表干热的夏季;f代表终年降水多
第三个字母代表夏天的温度:a代表最暖月平均温度大于22度,至少四个月大于10度;
3.1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Csa)(Csb)
位于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约在纬度30°~40°之间,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沿海、南美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南端和澳大利亚的南端。它是处在热带半干旱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些地区受气压带季节位移影响显著,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因而除大陆西部沿海受寒流影响外,夏温十分炎热,下沉气流不利兴云致雨,所以气候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湿润。全年雨量适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在冬季。
3.2 亚热带湿润气候:(Cfa)(Cwa)
内陆或在其东海岸,主要分布于20-30度之间,也在欧洲北纬46度存在。不稳定的热带气团和海岸信风导致夏季比较潮湿。受西伯利亚高压影响,冬季寒冷干燥。在亚洲东岸分布较广。分布在北美大陆东部北纬25°~35°的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带,南美洲的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南部,非洲的东南沿海和澳大利亚的东岸等地区。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看,它们和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相似的,但由于所处的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不像东亚那样突出,因此没有形成季风气候。这里的气候特点近似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不同之处在于冬夏温差较小,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3.3 温带海洋性气候:(Cfb)(Cwb)(Cfc)位于大陆西岸,南、北纬40°~60°地区。终年处在西风带,深受海洋气团影响,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气温年、日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较多,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风坡可达2,000~3,000毫米以上。这种气候在西欧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在南、北美大陆西岸相应的纬度地带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也有分布。Cfb也出现在高原,在某些地区类似于地中海气候。
3.4 温带冬干气候:(Cwb)热带内陆高山地区的气候特点,像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马达加斯加,赞比亚,津巴布韦,南非等高山地区。在阿根廷和墨西哥城地区这种气候出在赤道外缘。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冬季干燥,夏季多于是由于气团雷雨的影响。由于地处高原,所以气候不会像赤道其他地区那样炎热反而比较温和。
3.5 亚寒带海洋性气候和和副基地海洋性气候:(Cfc)
发生在海洋温带气候偏向极地的方向上,被局限在狭窄的海岸带的大陆边缘,特别是北半球岛屿的海岸。
像冰岛、挪威等。
奇怪的是课本对亚洲大陆的气候并不太了解,要不就是教科书上没有登出来,以下的温带气候并没有出现:
以下内容来自baidu.com.cn
3.6温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我国华北和东北、朝鲜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苏联远东地区的一部分。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减少。
3.7亚热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22℃,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夏季较多,但无明显干季。同温带季风气候相比,季节变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温较高,年降水量增多。
3.8温带和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这种气候在北半球占有广大面积,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中心部分。这里深居内陆或沿海有高山屏峙受不到海风影响,终年为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交互控制下,冬寒夏热,气温年、日较差都大,降水量少,呈现大陆性气候特征。由于所处纬度的不同,两种气候型在气温上也有差异,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气温显著高于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冬季月平均气温一般在0℃以上。此外,在南美大陆的阿根廷中南部因处于西风带的雨影地区,来自太平洋的气流越过安第斯山脉后下沉而绝热增温,加之沿海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所以全年干旱少雨,亦呈现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上述地区由于干旱程度不同,自然植被有明显差异。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植物很少,呈现荒漠景色;在干旱区外围,年降水量在250~500毫米之间,为半干旱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