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抱柱线小辑

标签:
刺绣龙抱柱线缉线绣 |
分类: 服装研究 |
(特别提示:有密恐症的朋友就不要继续往下看了)
何谓“龙抱柱线”,依据故宫博物院词条注解为“ 即以数根彩丝缠绕在一根芯线上,此种丝线粗硬适用于勾勒纹样轮廓。”以及缉线绣内解释“刺绣的技法之一。以龙抱柱线(
即在一根强捻的合股线上再缠绕一根强捻的合股线,这种绣线称为“龙抱柱线”)为绣线,再另用一种线把龙抱柱线平钉在底衬之上,或勾边,或绣花,这种刺绣方法即缉线绣。”
从这些资料图片可以看到,龙抱柱线随着时代推移,形态都略有不同,用处则或是单独勾勒纹饰(可搭配盘金绣),或者和缉珠绣、打籽绣等搭配(取得颗粒状得统一),龙抱柱线虽然微小,但是其立体的颗粒感可谓独到,这也是吸引我的原因所在。
于是,我在四处打听哪里有现成龙抱柱线出售无果之后,开始琢磨起来如何自己来制作龙抱柱线。翻文件夹发现,第一次想尝试做龙抱柱线是2010年5月,那效果(看下图)真是令我失望到家了……
第一次的尝试令我失望,线比较松散,不太均匀。所以第二次鼓起勇气再尝试就是2012年11月了(以下两图),效果尚可,但距离古代的实物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但比第一次好多了。期间也是不断找资料,然后在脑子里反复构思,又上手试验。
而第三次2013年底我弄了三个锭子做帮手,效果终于接近了。跨了四年时间,好笨……另外当时也有博文《 功夫在诗外》可参看。
关于捻龙抱柱线,没看到古代留下的文字资料,有的只是现代专家的只言片语,基本都概括为“用粗细不同的两股绒线加强捻后合捻而成”。想要找在详细的资料就很难了。因此才有了我三四年前开始的探索。目前我所掌握的这个方式可能比较笨拙,比较麻烦,但却是我最有把握做好的方式,所以分享给大家伙。材料用的是刺绣用的蚕丝线,可以劈丝那种,也叫绒线。以下是捻线的视频地址:
这是捻龙抱柱线的最后过程。左边是细的芯子,中间是粗的缠线,右手边出来的就是成品。缠线要比芯子粗,比例不一定,多或少会影响成品效果和粗细,要拿捏合适自己的。
视频中我的方法是需要三个锭子,一个用来绕芯子,一个绕缠线,一个是用于合捻的。芯子和缠线要提前进行方向统一的强捻(S或者Z方向皆可)(强捻到什么程度?直观说就是线自己皱缩起来,用力拉都拉不直的程度),而合捻的那根锭子转动方向就必须和前二者相反。
之前的准备过程大致就如下,分别将粗细不同的丝线(苏绣用绒线)缠绕到线板上备用;再将两组线分别系到锭子上,拉出一段距离,放置于合适的架子上(我用的绣架,或者徒手提着也可以);转动锭子给丝线加捻,加捻到合适的捻度就缠绕到锭子上;接着继续从线板上放出一段距离的线,继续捻线。如此反复就可以对全部丝线进行加捻。
古代匠人地位低下,很少有人帮他们记录这些工艺,好的情况也是三言两语带过。我摸索的不敢保证和他们所采用方式是一模一样的,唯一高兴的是成品效果还差不多。目前和这样的 龙抱柱线工艺、外观类似的(实际做法不一)有:水族的马尾线,苗、侗等族的缠线(这两类线可参看鸟丸知子著《一针一线》),还有潮绣等地方绣品里用的一种硬的包梗线(不知道他们怎么称呼,尚未看到详细资料)。
有了龙抱柱线,又如何运用?基本就是用于缉线绣,或用来勾勒纹样轮廓,或是在纹样内盘旋填满。有朋友问缉线绣的视频,今晚边做就边拍了一段,其实看着挺无聊的,因为技法和盘金是基本一样的,而且 龙抱柱线容易卷曲、不硬,所以绣起来比平绣反而缓慢。
故宫藏清乾隆 石青纱缀绣八团夔凤纹女单褂上的缉线绣(龙抱柱线)细节:捻线的水平高超,非常均匀,漂亮。(以下两张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馆网站,版权为故宫博物院所有,仅作学习探讨,请勿商用)
再看故宫博物院所藏有关龙抱柱线的服饰文物藏品局部图:
(以下三张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馆网站,版权为故宫博物院所有,仅作学习探讨,请勿商用)
黄色缎绣云龙狐皮龙袍,清雍正
关于制作
成品效果(放大约12倍)
全景:
最后再欣赏一件,非常漂亮的龙抱柱线绣品。
over~~
前一篇:刺绣局部图分享
后一篇:羊年暮春所出荷包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