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摄影的思维—— 知行合一》

标签:
人像摄影摄影新元素摄影芮昆仑色影无忌杂谈 |
分类: 坐而论道(摄影道道) |
摄影的思维——
都是无忌摄影人,在影谈影,接下来说说我自己近些年的一些摄影思维方面的体会,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也许今天的某些话题有些生涩,欢迎大家可以在我讲述完多做一些探讨和提问。
美国时尚摄影大师赫尔穆特·牛顿Helmut 故且今天不讨论这句话是否偏激,但这句话对我的提示就是——摄影发展和进步必然要进入到心理学和哲学范畴。这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探讨的思维摄影的话题,直接一些的说就是和大家一起来讨论摄影提高的问题。
既然谈到思维必然要有一个哲学的认识。
500年前中国出了最后一个“圣人”——王守仁,号阳明子,后人尊称王阳明。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都很显著的只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就是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曾国藩。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开创了心学“知行合一”理论,为后世众多贤士所敬仰。
我自己真正体会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是很晚的事,也许是后知后觉、也许曾经不求甚解。之前学习和认知的概念是:先知后行,学以致用。后来发现这样的学习方式有一个问题,就是很难创新,很容易人云我云。而先知后行最大的悖论是如果始终不知就永远也不用行动了。
知行合一,知是泛指科学认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是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
下面通过一个小故事形象的说明一下:
从前,有个打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打渔技术都很平庸。
于是个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刚懂事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后,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不及技术比还我差的渔民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道:“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路人又问“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学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随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
知行合一,除了认识和实践结合以外,我更愿意附加给知行合一,一个时间跨度里的感悟,就是认识的过程,存在于进行时的行为中,同时也存在于过去时的行为中。同时存在于自身的经历中,也存在于前人的经历中,因此,除了感受前人的摄影作品,我也很喜欢探究前人的人生经历和思维形式。而我理解的“知行合一”是一种行为中的趋向“真实”的认知态度。“知行合一”除了是做人的修行之道,同时也是学习、提高摄影能力发现摄影本质的方法。
就摄影而言,技法、套路不胜枚举,在你领悟模仿一个效果时,即使你千万遍的尝试,如果没有一次成功,你还是学不到方法,毫无经验,只有,抓住了本质性的问题成功了一次才会产生出经验,而这个体的经验只能建立在成功的经历中,有时量变不一定产生质变,而抓住本质的发现能力,绝不是教条的学习他人经验能产生的,更多的是要在自我行为的实践中感悟。这如同看着菜谱学做菜,配料的比例、步骤都很清晰了,但菜谱很难教会你火候的问题。
学习摄影通常有一个瓶颈阶段,学过几年后自己就很难进步了,最初的都是菜谱性知识,大多都是人人学习的规范经验,众人都掌握的当然就没有新意,而在这样的泛泛中也很难再突破,其实到了这个阶段,要突破瓶颈大多不会再是摄影范畴内的知识,而是在于操作行为的不同,不同的操作行为而带来不同的操作结果。
来讲一个徐悲鸿“绘画用笔”的故事:“徐悲鸿是近代突破传统八股画法的第一人,其影响了中国近代整个画坛的“意识观念”,徐悲鸿的绘画有一个共识,就是笔锋力道,流畅,很多笔法是前人没有出现过的,其中玄机就在于用笔的方法不同,徐悲鸿画竹子的竹杆,不是用国画的毛笔,而是用油画的排笔,清水润笔,排笔两尖蘸墨,一笔画完,竹杆“光感立体生动”、过渡流畅,是国画毛笔,无法画出的效果;而徐悲鸿在画马毛时,用的方法是把毛笔笔毛搓开,一笔数毛的画法;而在画柳枝和马的须毛、马尾时,握笔不是握笔杆,而是握住笔毛的上端...这些不同的用笔方法,制造出了非常的效果,如果你不解其用笔行为方法,就是你练上百年也不会出来这样的效果。”非常表现的突破之道,常常是在行为的小处着手。
常接触摄影圈的就会发现一个现象:有些玩了20-30年的摄影的人,很难进步,当下拍的片子还不如多年以前;而有一些只是从数码时代,才开始玩起了摄影的人,进步日新月异,甚至作品短期内就有着众多的追随者和号召力,色影无忌中这样新时代的牛人有很多,通常我们习惯性解释为这是个体的“悟性”。有时我会好奇的考究一下这些人的背景,他们都有个很相同的方面,就是这些人,大多从事过美术相关的学习或工作经历。但如果你认为,这些所谓悟性高的人,是因为有着美术的美学概念和构图能力,而影响了他们。
我要说:“你错了!”
所谓的美学概念和构图能力都是学而习之就会,很容易掌握的。而问题的关键是在“行为”上,只有自己参与过美术创作的才能体会,一幅貌似寻常的画,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没有从事过绘画的人无法体会的。
摄影恰恰又是个投机性的创作类型,形象的讲,就是一只猴子偶然的按了一下快门也许会拍出一张大师级的作品,而习惯常常在钢琴键上溜达的猫,却永远弹奏不出贝多芬的曲调。这就是摄影的特质,众多喜爱摄影又很难提高的人,迷失在这样的投机性之中。
“知”与“行”经验和经历的贯彻,是作用于潜意识层面,是无意识形成的习惯性,有时你说不出道不明,但却在冥冥中发挥着惯性作用,而这惯性必然要用行为去体验。
我们在实际拍摄中题材、场景、光影、透视、构图、对比、色彩等等变量因素太多,常常用一时掌握的方法无法客观的套用和发挥,而客观摄影中每一个画幅都是不同的,机械学了再多的方法也很难实际贯彻。这时候需要用一个规律化的总结概念指导自己,而我的总结就是“区别常态”!
拍摄时,重视背景而不单单强调主体;侧重机位、角度的变量就会使画面中的物体形成关联性;注重光线产生的阴影而不是看中被照亮的地方,就会发现常人忽视的形状构成;清楚什么是对比、什么是平衡、什么是节奏、什么是韵律、什么又是向量,敏锐的发现人物肢体语言的心理特征;了解色彩给人的心理感受.....虽然很多还是技术性手段,但这时你的摄影已经融入的你的思维结构,自然就会有提高。有了上述规律化的总结,才有可能在按快门的那一刹那,贯通的完成突破。
前面说到,不同的操作步骤而带来不同的操作结果。在学习、提高摄影的行为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必然性和偶然性,当我们进行一项摄影任务的时候,都会习惯性的考虑如何去拍摄,无论考虑的是好是坏,这都是我们的创意,也可以说前期创意就是我们的必然性,而现场或后期灵感则是我们的偶然性。
下面我们通过体会一些摄影大师的成名作品,来感受一下。
这是“环境肖像”大师---阿诺德·纽曼ARNOLD
单看作品我们会惊叹大师的敏锐的非凡、创新的构图和画面人物身份的定位的准确表达。但创作之初的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们再来看看整个主题的拍摄过程:
通过了解了创作行为的图例,我们应该看出其中的奥妙了,这种必然和偶然的相互作用,才制造出了阿诺德·纽曼的“史特拉汶斯基”。
由上体会,我们看到偶然性是摄影创作中要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偶然性和摄影“瞬间”的特质有着重要的联系,同时偶然性会体现更多的生动画面。
到底如何实现这样的偶然性呢?偶然就不可能设计,设计的就不是偶然;但偶然性的实现也是需要条件的,首先如果“拍的少”爆发这种出色的偶然性的概率就低;同时,适当的压力感,上述事例是纽曼刚出道时拍摄的作品,而我体会纽曼之后再也没有超越,“感悟通常是现状逼出来的”有压力才会促使你的努力表现;再有,加上前面所说过的对待作品
认识摄影创作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认识不同的执行步骤实现不同的操作结果。从中感悟摄影的行为差异更重要于摄影的技法。
提高摄影水平,有一个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手段——多观察他人和前人的作品,眼界广了才可以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看的太少!”不要放弃自己任何的观察作品的机会,有时间就要多方面、多种类的多看,多看是提高的必由之路。审视一下现在的摄影作品,再对比一下半个世纪以前的摄影作品,我们会发现——现在的摄影作品远比以前的,要精致多了,解释这个现象就是后人的创作无比例外的借鉴了前人的作品。
马丁·芒卡西(众多近代摄影大师的思维启蒙者)24岁时的布列松,起初励志于绘画,正是看到了芒卡西的一幅摄影作品而改变了自己的初衷。
多拍——是对于一个初学者的提高手段,多看——是对于有一定摄影基础上再提高的最重要的手段。同时“多看”也是意识上不嫌麻烦的重要思维步骤,。多看也是长期积累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而灵感恰恰就是——长期积累偶然所得
生存在“读图”时代,摄影对个体的要求无形的大大提高了,人们看到的都很多了,很难再有新鲜感,摄影已经从无序、随意的创作进入到一个精致、思维的创作方式,如今能拍出让人有感觉的作品,对摄影者的功底要求愈来愈高了。数码的形式也给了更多的人,更多的创作机会,同时也给了作品在二次创作上,提供了更多的手段,这样的时代,对于个体可能很不利,但对于整体的进步无疑是很有益的,今天,我们已经不用再去争论数码与胶片的好坏,其实这点很不重要,数码时代的只是改变了摄影的记录介质,摄影的本质始终如一。
我们在经历、学习了“相机的熟练操作、摄影特殊技法表现、画面的构图、影调把握、色彩感受、后期处理”等等技法阶段之后,摄影的再提高,必然要进入一个“思维”性的阶段,我称它为“思维摄影”阶段,进入到这个思维摄影阶段就不会再有瓶颈问题,可以一往无前不断的完善了,因为这时你考虑的不再是摄影的范畴,而是行为、操作上的不同了。这些经验都是我通过自己几十年来在摄影的工作中,不断感受、领悟、思考而来的,也许这些经验并不完美,也不一定让所有人受用,但或许在我们遇到再提高的瓶颈时可以尝试一下。
归纳一下,上述概念中的一些关键词:经验在于成功的经历;操作步骤决定操作结果;大处着眼,行为小处用力;区别常态;不嫌麻烦;必然性,偶然性;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看的太少。领悟这些概念,无一例外都是自己在总结中不断实践而反复的感悟,又在这感悟中不断的实践,如今用了“知行合一”贯通起来,才深刻的体会“知”“行”的哲学认识,可以使以往认识更清晰,作用更有效了。
多年前在写教案和讲课中,有一个意识,很喜欢刻意的套用如格式塔视觉的理论,这样的生涩概念。有意的故弄一些深奥的概念或者生涩的表述,让听众云里雾里,好像越是听不懂,自己就越有水平。其实一个表达没有人听懂,这样的表达其实是多余的。真正深入浅出表达才有实际意义,同时也需要更透彻的认识功力。
希望我今天上面的讲述方法没有再犯多年前的错误,真心实意的希望听众可以完全明白我的表述。也许这也是感受了“知行合一”后的自己的一个进步,使自己趋向更“真实”。
时间限制,对于这样的命题,只能点到为止了,欢迎有兴趣的同道提问探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