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讲稿:《摄影的思维—— 知行合一》

(2012-06-15 06:29:52)
标签:

人像摄影

摄影

新元素摄影

芮昆仑

色影无忌

杂谈

分类: 坐而论道(摄影道道)

摄影的思维—— 知行合一

                                        芮昆仑 (元素)2012.3

 

都是无忌摄影人,在影谈影,接下来说说我自己近些年的一些摄影思维方面的体会,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也许今天的某些话题有些生涩,欢迎大家可以在我讲述完多做一些探讨和提问。

 

美国时尚摄影大师赫尔穆特·牛顿Helmut Newton 说过“知识分子热衷于讨论摄影的意义,于是摄影师按下快门的手越来越犹疑,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可能导致摄影两极分化,到最后只剩下两种人:新闻摄影师和哲学家”讲稿:《摄影的思维—— <wbr>知行合一》故且今天不讨论这句话是否偏激,但这句话对我的提示就是——摄影发展和进步必然要进入到心理学和哲学范畴。这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探讨的思维摄影的话题,直接一些的说就是和大家一起来讨论摄影提高的问题。

既然谈到思维必然要有一个哲学的认识。

500年前中国出了最后一个“圣人”——王守仁,号阳明子,尊称王阳明。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曾国藩。王阳明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开创了心学“知行合一”理论为后世众多贤士所敬仰。

我自己真正体会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是很晚的事,也许是后知后觉、也许曾经不求甚解之前学习和认知的概念是:先知后行,学以致用后来发现这样的学习方式有一个问题,就是很难创新,很容易人云我云。而先知后行最大的悖论是如果始终不知就永远也不用行动了。

知行合一,知是泛指科学认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是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

下面通过一个小故事形象的说明一下

从前,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打渔技术都很平庸。
于是个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不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路人又问“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学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随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 

 前人和他人经验给了我们快捷性的提示,但有时却消弱了我们自己的解读能力和感悟能力。认识世间的规律必须用自己的行为参悟去经历,而不是愚从前人、他人的经验,经验也许没有错误,但经验即使解读的再细致也有遗漏的地方,经验往往直白而缺少可挖掘性。而行为的经历就全面的多,也可以周而复始、无穷尽的发掘、感悟,也就是说,只要你有过这样的行为,即使现在没有体会,或许日后会从先前的行为中,感悟出新的体验。这种经历性的行为,正是单纯学习前人的经验所不具备的

知行合一,除了认识和实践结合以外,我更愿意附加给知行合一一个时间跨度里的感悟,就是认识的过程存在于进行时的行为中同时也存在于过去时的行为中。同时存在于自身的经历中,也存在于前人的经历中,因此,除了感受前人的摄影作品,我也很喜欢探究前人的人生经历和思维形式。而我理解的“知行合一”是一种行为中的趋向“真实”的认知态度。“知行合一”除了是做人的修行之道,同时也是学习、提高摄影能力发现摄影本质的方法。

就摄影而言,技法、套路不胜枚举,在你领悟模仿一个效果时,即使你千万遍的尝试,如果没有一次成功,你还是学不到方法,毫无经验,只有,抓住了本质性的问题成功了一次才会产生出经验,而这个体的经验只能建立在成功的经历中,有时量变不一定产生质变,而抓住本质的发现能力绝不是教条的学习他人经验能产生的,更多的是要在自我行为的实践中感悟。这如同看着菜谱学做菜,配料的比例、步骤都很清晰了,但菜谱很难教会你火候的问题。 

学习摄影通常有一个瓶颈阶段,学过几年后自己就很难进步了,最初的都是菜谱性知识,大多都是人人学习的规范经验,众人都掌握的当然就没有新意,而样的泛泛也很难再突破,其实到了这个阶段,要突破瓶颈大多不会再是摄影范畴内的知识,而是在于操作行为的不同,不同的操作行为而带来不同的操作结果。

来讲一个徐悲鸿绘画用笔的故事:“徐悲鸿是近代突破传统八股画法的第一人,其影响了中国近代整个画坛的意识观念,徐悲鸿的绘画有一个共识,就是笔锋力道,流畅,很多笔法是前人没有出现过的,其玄机在于用笔的方法不同,徐悲鸿画竹子的竹杆不是用国画的毛笔,而是用油画的排笔,清水润笔排笔两尖蘸墨,一笔画完,竹杆光感立体生动、过渡流畅,是国画毛笔无法画出的效果;而徐悲鸿在画马毛时用的方法是把毛笔笔毛搓开,一笔数毛的画法;在画柳枝和马的须毛、马尾时,握笔不是握笔杆而是握住笔毛的上端...这些不同的用笔方法制造出了非常的效果,如果你不解其用笔行为方法,就是你练上百年也不会出来这样的效果。”非常表现的突破之道常常是在行为的小处着手。

常接触摄影圈的就会发现一个现象:有些玩了20-30年的摄影的人很难进步,当下拍的片子还不如多年以前;而有一些只是从数码时代,才开始玩起了摄影的人,进步日新月异,甚至作品短期内就有着众多的追随者和号召力,色影无忌中这样新时代的牛人有很多,通常我们习惯性解释为这是个体的“悟性”。有时我会好奇的考究一下这些人的背景,他们都有个很相同的方面,就是这些人,大多从事过美术相关的学习或工作经历。但如果你认为,这些所谓悟性高的人,是因为有着美术的美学概念和构图能力,而影响了他们

我要说:“你错了!” 

所谓的美学概念和构图能力都是学而习之就会,很容易掌握的。而问题的关键是在“行为”上,只有自己参与过美术创作的才能体会,一幅貌似寻常的画,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没有从事过绘画的人无法体会的。 用一幅2开大小的铅笔静物素描来说,完全完,基本需要2天的时间如果是油画也许就是几周了,绘画人这样的行为模式,决定了绘画者和不画画的人对待画面,两者完全本质性不同的认知态度,这才是差别的关键  总结一下:就是对待画面投入的精力点数的价值认识不同。 通俗一点的说,绘画者对于画面效果的实现,有一种不嫌麻烦的认识。  只是通过学习技法,而没有磨练出行为体验的,是很难凸显特别能力的

摄影恰恰又是个投机性的创作类型,形象的讲,就是一只猴子偶然的按了一下快门也许会拍出一张大师级的作品,而习惯常在钢琴键上溜达的猫却永远弹奏不出贝多芬的曲调这就是摄影的特质,众多喜爱摄影又很难提高的人迷失在这样的投机性之中

经验和经历的贯彻,是作用于潜意识层面,是无意识形成的习惯性,有时你说不出道不明但却在冥冥中发挥着惯性作用,而这惯性必然要用行为去体验 如此来看,摄影的提高能力,学学美术不是关键,关键是正确认识“知行合一”形成的习惯性作用——不嫌麻烦的态度才是关键不嫌麻烦不单是行为举止方面的同时也是思维意识方面的。

我们在实际拍摄中题材、场景、光影、透视、构图、对比、色彩等等变量因素太多,常常用一时掌握的方法无法客观的套用和发挥,而客观摄影中每一个画幅都是不同的,机械学了再多的方法也很难实际贯彻这时候需要用一个规律化的总结概念指导自己,而我的总结就是区别常态

拍摄时,重视背景而不单单强调主体;侧重机位、角度的变量就会使画面中的物体形成关联性;注重光线产生的阴影而不是看中被照亮的地方,就发现常人忽视的形状构成清楚什么是对比、什么是平衡、什么是节奏、什么是韵律、什么又是向量,敏锐的发现人物肢体语言的心理特征;了解色彩给人的心理感受.....虽然很多还是技术手段,但这时你的摄影已经融入的你的思维结构,自然就会提高。有了上述规律化的总结,才有可能在按快门的那一刹那,贯通的完成突破。

 

前面说到,不同的操作步骤而带来不同的操作结果。在学习、提高摄影的行为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必然性和偶然性,当我们进行一项摄影任务的时候,都会习惯性的考虑如何去拍摄,无论考虑的是好是坏,这都是我们的创意,也可以说前期创意就是我们的必然性,而现场或后期灵感则是我们的偶然性。

下面我们通过体会一些摄影大师的成名作品,来感受一下。

这是“环境肖像”大师---阿诺德·纽曼ARNOLD NEWMAN成名作《钢琴前的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摄于1946年,当时纽曼28岁。

讲稿:《摄影的思维—— <wbr>知行合一》
单看作品我们会惊叹大师的敏锐的非凡、创新的构图和画面人物身份的定位的准确表达。但创作之初的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们再来看看整个主题的拍摄过程:讲稿:《摄影的思维—— <wbr>知行合一》


通过了解了创作行为的图例,我们应该看出其中的奥妙了,这种必然和偶然的相互作用,才制造出了阿诺德·纽曼的“史特拉汶斯基”。

 

由上体会,我们看到偶然性是摄影创作中要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偶然性和摄影“瞬间”的特质有着重要的联系,同时偶然性会体现更多的生动画面

到底如何实现这样的偶然性呢?偶然就不可能设计,设计的就不是偶然;但偶然性的实现也是需条件的,首先如果“拍的少”爆发这种出色的偶然性的概率就低;同时,适当的压力感,上述事例是纽曼刚出道时拍摄的作品,而我体会纽曼之后再也没有超越,“感悟通常是现状逼出来的”有压力才会促使你的努力表现;再有,加上前面所说过的对待作品 “不嫌麻烦”的二次创作态度。

认识摄影创作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认识不同的执行步骤实现不同的操作结果。从中感悟摄影的行为差异更重要于摄影的技法

 

提高摄影水平,有一个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手段——多观察他人和前人的作品,眼界广了才可以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看的太少!不要放弃自己任何的观察作品的机会,有时间就要多方面、多种类的多看,多看是提高的必由之路。审视一下现在的摄影作品,再对比一下半个世纪以前的摄影作品,我们会发现——现在的摄影作品远比以前的要精致多了,解释这个现象就是后人的创作无比例外的借鉴了前人的作品。

马丁·芒卡西(众多近代摄影大师的思维启蒙者)24岁时的布列松,起初励志于绘画,正是看到了芒卡西的一幅摄影作品而改变了自己的初衷。讲稿:《摄影的思维—— <wbr>知行合一》

 理查德·阿威顿的名为《向芒卡西致敬》的作品:

 

讲稿:《摄影的思维—— <wbr>知行合一》 讲稿:《摄影的思维—— <wbr>知行合一》

多拍——是对于一个初学者的提高手段,多看——是对于有一定摄影基础上再提高的最重要的手段同时“多看”也是意识上不嫌麻烦的重要思维步骤,。多看也是长期积累的一个重要的方法灵感恰恰就是——长期积累偶然所得

生存在“读图”时代,摄影对个体的要求无形的大大提高了,人们看到的都很多了,很难再有新鲜感,摄影已经从无序、随意的创作进入到一个精致、思维的创作方式,如今能拍出让人有感觉的作品,对摄影者的功底要求愈来愈高了数码的形式也给了更多的人更多的创作机会,同时也给了作品在二次创作上提供了更多的手段,这样的时代,对于个体可能很不利,但对于整体的进步无疑是很有益的,今天,我们已经不用再去争论数码胶片,其实这很不重要,数码时代的只是改变摄影的记录介质,摄影的本质始终如一。

 

我们在经历、学习了“相机的熟练操作、摄影特殊技法表现、画面的构图、影调把握、色彩感受、后期处理”等等技法阶段之后摄影提高,必然要进入一个“思维”性的阶段,我称它为“思维摄影”阶段,进入到这个思维摄影阶段就不会再有瓶颈问题,可以一往无前不断的完善了,因为这时你考虑的不再是摄影的范畴,而是行为、操作上的不同了。这些经验都是我通过自己几十年来在摄影的工作中不断感受、领悟、思考而来的,也许这些经验并不完美,也不一定让所有人受用,但或许在我们遇到再提高的瓶颈时可以尝试一下

 

归纳一下,上述概念中的一些关键词:经验在于成功的经历;操作步骤决定操作结果;大处着眼,行为小处用力;区别常态;不嫌麻烦;必然性,偶然性;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看的太少。领悟这些概念,无一例外都是自己在总结中不断实践反复的感悟,又在这感悟中不断的实践,如今用了“知行合一”贯通起来,才深刻的体会“知”“行”的哲学认识,可以使以往认识更清晰,作用更有效了。

 

多年前在写教案和讲课中,有一个意识,很喜欢刻意的套用如格式塔视觉的理论,这样的生涩概念。有意的故弄一些深奥的概念或者生涩的表述,让听众云里雾里,好像越是听不懂自己就越有水平。其实一个表达没有人听懂,这样的表达其实是多余的。真正深入浅出表达有实际意义,同时也需要更透彻认识功力。 摄影技法通常讲述,照本宣科就可以而摄影理念就很难了,很容易产生故弄玄虚的恶行,

希望我今天上面的讲述方法没有再犯多年前的错误,真心实意的希望听众可以完全明白我的表述。也许这也是感受了“知行合一”后的自己的一个进步,使自己趋向更“真实”。

时间限制,对于这样的命题,只能点到为止了,欢迎有兴趣的同道提问探讨。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