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诗人马林帆
2000元月诗人马林帆参加中国诗人访问团,在黄帝陵深情触摸千年古柏的老根。(谷溪
延安
【 一 】
诗人马林帆,是我交往甚多的挚友。我和他相识于1981年《延河》“陕西中青年诗人介绍”那个引人注目的专栏。
那一年的《延河》第6、9、11、12共四期发表了陕西十五位中青年诗人的诗歌新作。
打开我珍藏了三十七年的著名诗人胡征鉴赏这些诗作的《品芳录》手稿,模糊的记忆蓦然清晰。
1982年元月,胡征写于西安吉祥村的手稿
胡征老先生,不拒名次之限,暖阁求芳,对十五位诗人逐一点评与鼓励。
……青年诗人马林帆与和谷,诗上初逢,几疑是关中平原土色土香的孪生兄弟。而细品其诗,当可识别出韭菜与乳汁的不同芬芳,各具风韵,各有千秋。读者随同《霞落庄户人家》的诗情,从《灯市归来》,憩息在关中平原巨大的摇篮,尽情地欣赏《赛美酒》的丰收喜悦。正如清幽的声色之美,向人间散发着大自然的艺术魅力。两人共同的诗情美是:仿佛麦黄季节的农家女,她们自身的美学价值,不仅在于青春的艳丽,而在于创造劳动果实的质朴的欢乐,在于痴爱生活:热炕上的梦,生命的山泉,灶房的家常话,感情的琴弦……
在农家日常繁琐生活中冶炼诗情,升华诗色,这是诗人的才华所在之处,也是诗人善于审美的艺术结晶。
我不知道,胡征老先生写这段文字时,可曾想到两年之后的诗人马林帆,竟吟唱出震撼诗坛抒情长诗《啊,我的关中!》
从金箔般颤动的,
童谣的音韵里
我认识了你!
……时间的脉管里,
淌来的昨天,
是血,是乳,是汗,
是一声庄严的浩叹!
不止一次了
我曾面对秦俑坑,
面对,一个死去的世纪,
一群复活的祖先!
那铁甲的千年冰冷,
未能冻结的身躯,
至今仍在辐射灼热的火焰,
那额头、顴骨、斧劈般留下的
刚毅的楞线;
比棉芯灯更亮的双眸中,
贮满我们民族的
力量和威严!
这荡气回肠的诗句,是诗人发自诗人心底的呼唤;这气势恢宏的华章,是诗人对土地,对人民最真诚的回报。
【 二 】
林帆兄,视诗为生命,视扶持业余作者和青年诗人为天职。我不敢说他“桃李遍天下”,可是,仅我所知,诗人雷抒雁和作家白描,都念念不忘他们的恩师马林帆!
物以类聚,人以为群分。真是令人惊奇:他们三人都是我的好友。雷抒雁以他的《小草在歌唱》誉满中华。2000年元月,中国作家协会举办《延安诗会》,任雷抒雁为“中国诗人访问团”团长,我和李小雨为副团长,访了陕北革命老区。2013年12月14日,雷抒雁在北京病逝,我和陕西作协党组书记雷涛、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潘飞,专程赴京为他送行……
雷抒雁曾说:“中国文坛有如一锅老汤,林帆以他的厚重和坚硬沉于锅底。林帆的文字,五味杂陈,又有兼天下的块垒。关中乡村小县的风物景致,是他诗情的醇酿;八百里秦川的壮阔与厚重是他安身立命的底蕴!
不久前,著名作家白描四十余万言的长篇纪实文学《天下第一渠》,荣获2019年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10月20日,他的《天下第一渠》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众多学者专家赞誉这部作品“有大眼光,大气概,以泾阳为标本,把古老的、传统农业文明的方方面面写得丰满亲切,元气淋漓。不仅有文学价值,还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人类学价值。
诗人马林帆,给这位正日上中天的作家留下怎样的印象呢?我在他的《先生马林帆》一文中,我看到了这样的记叙:
马林帆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师长。他对业余作者文学青年很是关爱。即便表扬你,赞赏你,也总是冷冷地说出来,脸上看不出喜爱之情。相处时间长了,才会真正认识他。他像炭,滚烫的情怀,总是深藏在冷峻的外表之内!”
【 三 】
马林帆面冷。是一个把尊严看得比命都重的人。遇到困难的事情,从不低头求人,总是一个人默默地顶着,扛着。上世界八九十年代他的儿子马楠,先后在西安医学院作了三次换肾手术。手术费用之昂贵,术后长期打针服药,马林帆与夫人邢月玲心中经受的熬煎与悲苦,可想而知。可是,从不低头求人,熟悉他的人,无不敬佩他的铁骨铮铮的品格。在此期间,他与我的多次接触中,他从未提及此事。
1999年3月10日,马楠病逝,这一年的夏天,他便应邀来到延安,帮助我编辑《延安文学》。
在我几十年的编辑生涯中,正在运筹《延安文学》世纪之交的重大变革。在这一年的第四期,发表了“新世纪、新视角、新举措、新辉煌”——《延安文学就2000年扩版,告读者书。》。
《延安文学》原本是内刊,1986年后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学双月刊。可是,每期仅五个印张80页码。我思忖好久,陕西是文学大省,却没有一家大型文学期刊,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于是下定决心,冒这个风险。将五个印张扩版为十五个印张240个页码。
全国作家,写中、长篇小说者举多。而可发中、长篇小说的刊物又屈指可数。《延安文学》的生存与发展,就在此一举。
2000年2月,《延安文学》如期扩版,并在当年全国社科期刊的展评中被评为“精品期刊”。这一重大改版的成功,除过陕西出版局和延安地委的支持和全体编辑同仁的努力外,再一原因就是我请来了作家马林帆
扩版的《延安文学》,将原来的 “陕西作家群”,改为“中国文坛”。德高望重的文坛泰斗臧克家题写了栏头;《延安文学》第一次刊登长篇小说;马林帆正是延安老作家裴积荣四十万言的长篇小说《祝君晚安》的责任编辑。每每提起《祝君晚安》,裴老对马林帆总有说不尽的感激之情。2016年12月17日马林帆病逝,年逾八旬的裴积荣送上“文惊当代留辉远,德荫后世遗泽长”的挽联,以表怀念之情。
谷溪在灵堂前宣读老作家裴积荣致马林帆的挽联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林帆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将会永远留在活着的人们心中,他优美的歌声,将会久远地回荡在泾阳大地、中国诗坛。
记得1982年《延河》第六期发表了他的诗作《乡恋》有人提出非议,我难以理解,当将这一期刊物给当时的作协主席团成员胡采、李若冰、王汶石、杜鹏程人手一册,以求权威人士还诗人一个公道。
几十年了,《乡恋》的结尾,依然记忆如新;
不因懦弱,不为苟活,
但为未来的岁月,积聚光焰!
2019年10月23日
于虎头园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