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橘玄雅
橘玄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82,528
  • 关注人气:20,2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病中所思——读史四步

(2013-07-07 12:24:35)

病中所思——读史四步

 

六月时,我患病卧床,病痛既深只能枯卧,便思考种种事宜。其中因微博上曾对一些影视剧中的思想批评为“历史虚无主义”,我本身是不大了解这个词汇的,或者说我现在认为这个词汇官方给予的看法或许政治性远高于史学性,之后进一步思考,读史究竟要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一种什么样的主义。以前在浪人御所时,曾经写过一两篇小论,主要针对的是以“论带史”和出身带来的读史弊端,这次有时间,就将自己的思维系统化,讲讲我认为的读史的四步,或者说四种境界。

 

这四种境界,我们起一个有佛教气息的名字,分别叫“我执”、“我空”、“法执”、“法空”。当然,这四个词和佛教里面的我执、法执有所差别,所以我们加上一个引号以示区别。

 

第一种境界叫做“我执”境界,其实也就是一般初学者,乃至于一些“大师”的境界。但凡一个人有志或有意史学,大多是因为一些对于历史、人物,乃至民族、主义的执着,带着这种执着来读史,经常出现各种偏差,其中最明显的即“以论带史”。所谓以论带史,指的是一个文章,先出结论,后出史料。说白了,即先找一个预设的结论,然后去“挑”符合自己结论的史料,而那些和自己结论相悖的史料,就被他们无视掉了。这种以论带史的现象在现实中最常见,因为他最能明确的表达出作者想表达的,而且也最不需要大量的积累——按照一般的史学逻辑,先进行史料的积累,然后从互相矛盾的史料之中进行辩证,才能得出一个中肯的结论。这种“我执”的情况,基本上所有初读史的人都有,而且很多人就满足于此,以为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便是“史学”,当然更有以此入学界而一直秉持此道者,所写的“史学论著”也都是以论带史,所有反面的史料要么视而不见,要么乱加敷衍。曾经有人讥笑这种读史方法,即无论你给他什么资料,他都能证明出他想要的论点,这就是以论带史最大的问题。

用作于思想上,我执的问题就更大。将“我”这个主观情绪带入史学的范围,本身就应该说是不理智的表现。以我熟悉的清史为例,某些“学者”在写史学专著的时候,提到帝后的感情问题,就一发不可收拾,毫无依据,又写的如此具体深切,好似其亲眼目睹一般。又如史料之中只提及某皇帝去某太后宫中请安,某“学者”便说,请安之后,以这个皇帝和母亲的关系,想必会balabalabala,后续千言如亲见。这两个例子,大概只能说作者过于感情化,这是“我执”在运用史料上的体现,也是伤害最小的体现,但是若把这种“我执”带到立论上,恐怕就是很严重的问题了。什么?让我举例子?看看网上那些引用各种奇葩例子证明奇葩论点的“公知”,大概就是例子,只不过他们太离谱,而史学爱好者的例子总让人感觉似是而非。

 

第二种境界叫做“我空”境界,到了这层境界,大概就有了相当的造诣。这里的“我空”,即在读史的时候能尽量抛弃自己主观的立场,完全用史料来解读。有人说,这种很难做到,因为人毕竟是有主观思维的。这点没错,但是以行善来讲,人毕竟有恶思,很难一辈子都行善而不作恶,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就应该恣意行恶。“我空”境界下,读史的过程无非两种,一种是通过积累,慢慢形成一个结论。另一种是先出一个中立的或者疑问的或者选择性的话题,然后进行积累,再进行结论。当然,按照这种方法,读史或者所谓“史学”,就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和思考,对于很多人的很多情况来讲,是他们做不到,或者不想做到的。

另一方面,作用在思想上,问题就是所谓历史虚无主义。我个人觉得,以“我空”境界来看,历史虚无主义并非完全错误,至少它不预设立场的方法是比较符合“我空”境界的,毕竟按照政治课本上的解释,历史虚无主义无论对错,都有政治立场的影响,这就要看如何将自己的主观情绪和观念压到最低。

 

第三种境界叫做“法执”境界。虽然“我执”到“我空”是一种进阶的范畴,但是“我空”和“法执”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或者说,一个人可能“我执法亦执”,也可能“我空而法执”。法执,指的就是对一些史学思维、史学方法、史学理论的死板使用,或者是对于史学的“过激使用”。

我们举一个例子,这种例子是“过激使用”的典型例子。一些读史人,在自以为“入门”之后,便喜欢以“痛批常见史料”立身。如,众所周知,《清史稿》一书有众多问题,抛去一些用词问题之外,其中史料有的记载错误,有的记载缺漏,有很多细节也有待商榷。但是《清史稿》毕竟是一部大部头史料,有它自己的价值,在一些场合我们引用《清史稿》是无可厚非的。一些“过激使用”的人,或者说那些自以为“入门”之人,知道《清史稿》有错误,便称“清史稿不用读”、“不要引用清史稿”、“其书全错”。这种“有错”到“全弃”的过激观念,一方面来自这些人对于自己“入门”的自负,一方面也是方法的错误。即除了一手史料外,后来的史料难免有错,故而我们需要史学辩证,而不能因某章的错误而弃用全书。

上面的例子是过激使用,那么对于史学思维或者史学方法的使用,其实也是如此。灵活、多样的使用方法和思维,可能对于解决问题有着很大帮助。笔者自诩多少有些“我空”的境界,但是目前还在“法执”里纠结,所以这个史学思维和史学方法的执着如何打破吗,目前没有啥心得……

 

第四种境界也就是“法空”,即将史学思维和史学方法融会贯通,灵活使用。“法空”比“我空”困难许多,笔者估计这辈子没戏了,所以就以此为目标好了……

 

病中思维混乱,仅如实录下,以当记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