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纸媒发表的作品 |
《读者·乡土人文版》2012年第9期目录
卷首语
5 车上的眼泪/好像很傻
百味人生
11
31
37
44
53
73
异域博览
18
66
旅食天下
19
48
古今轶事
47
75
行走乡土
28
68
心灵家园
12
26
36
46
52
67
76
点滴
9
23
35
71
一方水土
10
72
风俗民情
13
49
65
乡土艺术
30
64
姓氏文化
24
人与自然
29
56
77
中国地名
17
55
本期话题
14
百姓生活
16
34
38
43
62
69
70
74
亲情驿站
8
27
32
45
50
54
63
60
大地广角
封面:福建土楼/陈庆
2
20
22
39
57
58
79
附原文:
豫北的“做九”习俗
石广田
与其他地方的“喝满月酒”不同,豫北的人们对新生命的祝贺仪式,一般都安排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九天,叫做“做九”。探其渊源,大约是“九”与“久”同音,寓有“长久”之意,在过去医疗条件极差的年代,能让一个新生命健康成长,这个祝愿再朴实不过了。
街坊邻居以及亲朋好友送给孩子及新妈妈的贺喜礼物,过去,最常见的有两种:鸡蛋和红糖。鸡蛋是用来增加新妈妈的营养,让她在“坐月子”的时候好恢复身体,保证“两个人”的生活所需。红糖属于暖性,也是有利于新妈妈恢复健康的补品。鸡蛋的个数根据孩子的性别会略有区别:男孩儿送一百个鸡蛋,除了祝愿“长命百岁”以外,还意味着“成双成对”,多生男孩;女孩儿送九十九个或一百零一个鸡蛋,当然,送上相同祝福的同时,就是不希望女孩儿“成双成对”,所以是个单数。现在,送鸡蛋、红糖等已经被现金“见面礼”和给孩子的新衣服等所替代,这种“重男轻女”的差别基本上不复存在了。
“做九”当天,孩子的姥姥家扮演“重头戏”。孩子一生下来,就有人到他姥姥家报喜,将“做九”的时间定下来。因为还有“逢九不做九”等日子上的忌讳,很多“做九”并不是刚好赶到第九天,也就是个纯粹的仪式了。姥姥为孩子准备的礼物很丰富:有新衣服、新被子、童车、童床、鸡蛋、红糖、面条等等,还有一份数额相当可观的现金“见面礼”——少则两千元,多的会超过一万元。我就曾见到有人送过六万元的大礼,很有些摆阔的成分。这些礼物,大多都装在一个直径约有一米的四层(从外面看像是五层)红色“礼盒”里面,摆放的顺序是:第一层谷子(女孩子是小米)和鸡蛋、第二层白面和鸡蛋、第三层红糖和面条、第四层衣服和礼金。礼盒装好后,用红纸封起来。
这只大礼盒由舅舅抬着送过去,当着大家的面儿,由孩子的大舅打开礼盒,拿出礼物送给孩子的家人。为什么要舅舅来干这些事情呢?因为“舅”与“救”同音,在人们看来,有了舅舅的参与,孩子即使有病有灾,也是可以“救”治的。这些送给孩子的礼物,如衣服、被子等会被挂在专门拉起的长绳子上,供人们参观评论,颇有些博览会的气派。有些地方,还会用红纸条写上送贺礼人的名字,连同现金一起挂到绳子上。这样的“公开”活动,使得参观的人数骤增,人们指手画脚,议论纷纷。送礼金少的人,心里多少会有些压力。
中午,各方亲朋好友都到齐以后,就是吃喜宴喝喜酒了,这和其他地方的“喝满月酒”大同小异。宴席散去后,孩子家还会为每个来道喜的人们准备一份小礼物:十个染成红色的熟鸡蛋。这种鸡蛋叫做“喜蛋”,是祝福道喜的人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生活“十全十美”。
纵观“做九”习俗,每一个细节都包含着对新生命的祝福与祈愿。敬重生命,在乡人们朴素的思想里,似乎再繁琐的礼节都不为过。
原载《乡镇论坛》5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