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区第16届教坛新秀话题阐述整理及反思
(2013-08-29 22:09:25)
标签:
教育教学难点话题阐述 |
分类: 教育教学 |
关于教学难点的观点阐述
各位评委:
上午好!
我是七号选手!今天我来谈谈关于课堂中教学难点的理解与处理。
我认为对于一节课,教学难点的顺利处理,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当然,教学难点之所以有个“难”字,也正因为它的难以处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教学难点,准确把握难点,巧妙处理难点,是课堂顺利进行的保证。
接下来我以我曾经执教过的一上年级《比一比》一课,来具体说说我对教学难点的把握和处理。
《比一比》是一上年级后半册的一篇识字课文,课文分为识字和关于量词的韵文两部分。第一课时重点处理识字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二课时学习关于量词的韵文。我重点来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难点的处理。
我确定的第二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关于“群、颗、堆”这三个量词的意义的理解和用法的渗透。之所以把这三个量词确定为难点,原因有三个:第一,虽然学生平时也在使用量词,但量词的准确用法却概念模糊。第二,相较于韵文中的其它量词,“群、颗、堆”这三个量词是作为生字出现的,学生第一次见到这三个生字朋友,还很陌生。第三,“群、颗、堆”本身就比较容易混淆用法。
我对这个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首先,在课堂中运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对于低段年级学生好动、喜直观思维的特点,运用活动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以“群、颗”教学为例,“群”字的教学运用了辨认图片的方式来理解意义。认识了“群”字以后,出示两张图片,一张为一群鸭子,一张为两三只鸭子,请小朋友们认一认哪个是一群,说一说为什么,“群”字的意义马上直观形象化了,原来很多只鸭子在一起才叫做一群鸭子。再说“颗”字的教学,我运用了实物比较和为老师纠错的方式进行教学。老师变魔术一般拿出一个苹果和一颗枣子,一边示意一边念道“一个大,一个小,一颗苹果一个枣”,仔细的小朋友马上会为老师纠错,于是明白了个比较大,颗比较小。第二,运用拓展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对“群、颗、堆”的理解和运用。例如,“群”字教学后,出示多张图片,让学生认识“一群小鸟,一群羊,一群牛,一群鱼……”,再让学生自己也来说一说还有一群什么。对于“颗”字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个百宝箱,从箱子里取出各种各样的东西,让学生辨一辨是用“个”还是用“颗”,于是个大颗小的知识点更深入人心了。
对这节课教学难点的处理是成功的,效果很好,课后学生能较好地运用那三个量词来形容事物了,并用课堂上学到的辨析量词的方法去辨析其它量词了。
这节课课给我带来的启示有以下几点:第一,低年级学生喜欢活动,寓教于乐,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第二,新课程提出,要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面对课文中的教学难点,应立足大语文观,进行适度拓展,在丰富的语言材料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第三,不仅要教内容,更要教方法。要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运用课堂所学方法,在课外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最后一点,教学难点的确定要依据学情,以学定教,并且一课一得,不可确定过多教学难点,以免拔高要求,给学生造成负担。
我想,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教学难点的处理还不是很到位,还有很多有待进步的地方,我今后一定会加倍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我的话题阐述完毕,谢谢大家!
(对现场话题阐述的反思:1.对题目的理解,不够仔细,虽然要讲究快速,抓紧时间,但绝不能偏题、漏题,阐述中效果一部分漏讲,便是不够仔细的证明。2.整体梳理话题后,还有一两分钟多,那时候过于心浮气躁,没有好好把握利用,其实阐述前,全身心地投入准备,才是最佳状态。3.阐述时,顾得上讲话,就忘了顾及目视每个评委,关注言行举止每一个细节了,这些和平时的多加练习有重要的联系。综观此次话题阐述,平时的练习应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的准备,相关资料的整理,对各个话题应答的最佳方案的设定,都应有最充分的准备。另一部分是实战的练习,每天练习三次或五次不等,每次练习都有回顾、有反思,在反思回顾中不断增加经验,增强应对能力。这次话题阐述,无论结果如何,带给我的是又一次实战经验,这便已弥足珍贵!所有的不足、不满意,在以后的竞赛中继续磨砺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