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鲍勃·迪伦不在那儿

(2008-01-13 09:53:54)
标签:

娱乐

 
       《我不在那儿》的锋头,从九月份的威尼斯一直持续到了年底,自美英两国公映以来,好评如潮,一浪高过一浪,大有问鼎奥斯卡之势。《娱乐周刊》把2007年度最佳影片的桂冠,献给了托德·海因斯,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两个奖项,都是《我不在那儿》立夺的阵地。
 
       名人传记片,这些年在好莱坞倍受欢迎,尤其是重塑音乐人的佳作,《灵魂歌王》,《一往无前》都创下了良好的口碑。拍一个歌手的生涯,有成熟的配乐和大批的粉丝做保证,总是个讨巧的活儿,但要拍出新意也并不容易。看过《他不在那儿》的观众,都会对影片中的六个鲍勃·迪伦印象深刻,虽然他们在片中都不叫鲍勃,却都是迪伦的化身。这六个人,白人,黑人,男人,女人,孩子,成人,就是迪伦生命中的六个阶段。或者说,导演托德·海因斯给出了六种不同人格的假设,让观众来选择一个最满意的形象,作为自传的主角。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传记片,一部拼凑而成的'合集',就像是六位后辈歌手翻唱迪伦的旧曲,形似神更似。
 
      作为美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化名人之一,鲍勃·迪伦的一生夹杂了太多传奇的演绎,这张在聚光灯之下的面孔,和面孔下隐藏的灵魂,被人们不断的挖掘出来。资料丰富,又相互矛盾,海因斯干脆就一股脑的都灌给了观众,让观众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偶像,又何必在乎细节太多。黑人男孩版的伍迪,叛逆青年版的亚瑟,乐坛新星版的杰克,不忠丈夫版的罗比,还有女扮男装的朱迪,归隐牛仔版的比尔,六个演员用不同的名字阐释同一个传奇人物,轮番上场,看似独立又内在联系。
 
       然而,作为曾执导过《天鹅绒金矿》的天才海因斯依旧不安分,这六段人生在他的手中,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标题式分段。虽然影片结构在大体上,是以儿童伍迪开始,中年比尔结束,但中间的叙述却掺杂凌乱。不时的倒叙闪回打乱了时空,让不熟悉迪伦生平的观众产生错觉:这是在展示一个人的六个时代,还是在描述六个人的一个时代?唯有依靠影片提供的历史背景符号来整理思路(越战,外交,民权运动)。更有甚者,到了后半部,导演刻意把这种错觉推向极致,干脆让这几个演员同时出现在一个场景里,违背了观众的观影经验,达到超现实的寓言效果。
      
       在这六个人物的表现中,最简单最直白的倾诉莫过于本·威舍尔,他饰演的亚瑟无疑是在向迪伦的偶像兰波致敬(兰波的名字就是Arthur),这种象征主义的精神内核早以嵌入到‘诗人迪伦’的身体中,也成为了他贯穿始终的音乐追求。这里,我个人认为,片名《 I'm not there》不应翻译成《我不在那儿》,这几乎是迪伦对兰波名句'我是别人( Je est un autre)''生活在别处( La vraie vie est ailleurs)'的个人复述,《我在别处》才是更为恰当的读解。
 
       观众面对六个主角的表演,很自然的会做出一个横向的比较,虽然这种比较对于迪伦本人来说是纵向毫无意义的,担这成就了表演上的突破。威尼斯电影节选出了凯特·布兰切特,一个极度自恋的,叛逆的,矛盾的,刻薄的明星。《他不在那儿》也确实把最重的戏份和手法,分配给了她扮演的这个中性人。布兰切特女扮男装的歌手朱迪,才是公众和媒体面前的那个迪伦,一个在魔幻式的Mv中迷失的明星。布兰切特从头到脚模仿迪伦,低哑的嗓音,迷离的眼神,重塑歌手转型时的那种自负。比起克里斯蒂安·贝尔的信仰追求,理查德·基尔的隐逸反省,黑白色的布兰切特更需要导演精细的调理,不惜借用费里尼的经典手法。
 
       正因为这种貌似凌乱的反复剪辑,使得影片可以无限制的拍摄下去。Mv ,访谈,纪录片,电视片段等等,各种元素的不断拼接,使得迪伦的形象更加丰满,也更趋于复杂矛盾。如果对鲍勃·迪伦的人生轨迹不熟悉,对他的音乐历程不了解,就很有可能丢失掉影片中大量的信息。海因兹的野心里,又不只陷于讲述一个人的历史,他把浓重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符号点缀在影片的各个角落。反战风潮和民权运动本就是迪伦的战场,他在民谣上的成功,和在摇滚,宗教音乐上的转型,都是历史重心的个人投影。
 
       为了让两个小时的影片得以结束,不需要再出现第七,第八个迪伦,海因兹运用了'环接'的手法,让比尔遇到伍迪,重新跳上火车,弹起满是灰尘的吉他。1966 年的车祸回应了片头的标题,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一切都是‘在路上’。毕竟,鲍勃·迪伦还没有死,一个活着的传奇在继续。
 
 
Luc, 2008 年 1 月 5 日 于法国
(发表于《国际先驱导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