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理想国备用
理想国备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5,263
  • 关注人气:3,4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超越民族,超越文化

(2014-02-20 10:04:29)
标签:

中国历史

耶律楚材

成吉思汗

蒙古

佛教

分类: 书·评
  文 / 稻畑耕一郎(早稻田大学教授)

  耶律楚材,现在的人们在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会将他想象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这个名字,在日本并不为人所熟知。很多日本人甚至不知道,这几个汉字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名字,当然也不知道它的正确读音。
  然而,以耶律楚材为主人公的、陈舜臣先生的这部小说,在刚刚发行时, 却连续几周居于“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之首位。听起来实在难以置信,其实, 这恰恰证明了陈舜臣笔下的耶律楚材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这部作品以单行本发行时(1994 年5 月),有不少评论文章将耶律楚材与三国时代的诸葛孔明并提,称他为元代的名相。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中,没有比孔明更为日本人所知的人物了,评论家们将这 两位人物相提并论,大概是希望以此减轻人们对耶律楚材的陌生感吧。在这部作品刊行之前,作者的另一部长篇小说《诸葛孔明》也已经问世了。评论家们评楚材时 必提孔明,或许,与此也有些关系吧。
  但是,作者陈舜臣希望通过《耶律楚材》表达的真意,恐怕不在这里。
  楚材与孔明都是“辅佐为政者”的名相,在这一点上,他们是相似的。可是,他们在生活时代、自身处境以及具体行事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对耶律楚材来说,他出生的那个时代,不由分说地将他的人生搅得极为复杂。楚材,他不得不在两个世界中生存,他必须面对,他无法选择。
  同样生活在历史的动荡期,较之孔明,楚材的人生就复杂曲折多了。
  有关耶律楚材的传记资料很多,《元史》有《耶律楚材传》;《湛然居士文集》、《西游录》等他本人的著作也得以保存至今。楚材周围之人留下的文献也不少。为楚材所倾倒的清末民国初期的学者王国维,根据这些资料编写了楚材一生的详细年谱—《耶律文正公年谱》。
  据年谱可知,耶律楚材生于公元1190 年,即金代章宗明昌元年。辽代的创建者—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子孙,契丹人。姓氏“耶律”是契丹语音的汉字表记。父亲耶律履,在金朝为官,官至尚书右丞(相当于副首相), 也是编修《辽史》的责任者。
   楚材是其父晚年(过了六十岁)所得之子,从小生活在金朝的中都(现在的北京),自幼喜好学问,精通天文、地理、律历、医术、卜筮等诸学, 信仰佛教。他自身也曾在金廷任职,公元1215 年,在北部强大起来的蒙古军攻陷了中都,楚材降于蒙古。不久,他到了哈剌和林,在成吉思汗身边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在元朝 统治下的中原地域的政策上,楚材留下了极大的功绩。比如,他通过各种税制改革减轻了民众的税务负担;为了使更多的文化人得到登用,他竭力恢复了科举考试 等,这些具体的功绩,常常被人们谈起。
  然而,窝阔台(太宗)没后,皇后脱列哥那掌握了实权。楚材受到了皇后宠臣奥都剌合蛮等色目人的排挤,最 后逝于失意郁愤之中。在此期间, 楚材与长春真人的道教教团之间的对立也为世人所知。关于这一点,作者在本书中展开了一个独特的见解。作者认为,楚材与长春真人的“对立”, 实际上是一种策略,是他们之间的一个密约。这的确是一个有意思的推理, 因为,事实上,楚材的儿子耶律铸后来加入了道教。这个事实与作者的见解正好相符。
   现在中国历史上对楚材的评价大致如下:在蒙古军的高压政策下,耶律楚材为保全民众的生命财产、保护中华文明的传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柯劭忞改正了《元 史》的不完整之处,于上个世纪初编纂了《新元史》。他在《新元史》中,对楚材作了如下的评价:卒使中原百姓不致践刈于戎狄,皆夫人之力也。传所谓自贬损以 行权者,楚材,其庶几欤。
  “自贬损以行权者”出典于《春秋公羊传》,指的是行权者的应有姿态。他认为楚材接近这个理想形象。这,无疑是对耶律 楚材的最高评价。陈舜臣基本上是根据这个评价来描写楚材的,有些地方甚至更提高了一步。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像这样一位杰出的 人物,在中国应该人人皆知才合乎情理,而实际上,知道耶律楚材其人其事的中国人并不太多。与诸葛孔明相比的话,他所受的“待遇”就显得冷淡多了。孔明被屡 屡写入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被赞美、传颂,甚至被“英雄化”得超出了本人,他被人们牢牢地记在心里。可是,楚材呢? 并非如此。他的著作《西游录》很早就散佚了,现存的《西游录》是传入日本的翻抄本,它于本世纪初才被世人广为知晓。
  为什么楚材从人们的记忆中 消失了呢? 在为人们所熟知的故事中,楚材没有成为主人公,其原因在哪里呢? 其实理由很简单。楚材是辽代契丹人的末裔,然而他却在金廷为官;金朝被蒙古所灭后,他更是辅助了元朝立国立政。即使他作出再大的功绩,但是他以一身侍两 朝,而且,两朝均为异族王朝。因此,在汉族占绝大多数的、抱有传统观念的人们当中,楚材很难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人们更愿意为孔明喝彩,因为蜀国最终虽 败, 但孔明鞠躬尽瘁、从一而终。
  提出“重新评价耶律楚材”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乾隆帝是一位振兴了各种文化事业、将传统的中华文明集大成 的皇帝,他自身也在很高程度上发扬了中华文化。由他再次掀起评价楚材之风,绝不是偶然的。乾隆皇帝重修了已被人们遗忘的楚材墓,为其建造了祠堂,并亲自撰 写碑文, 称赞楚材所作的功绩。在碑文中,乾隆帝还称赞他“忠赤一心”。此后, 耶律楚材的功绩被再次提起并被重新评价。这股潮流一直延续到刚才提到的柯劭忞和王国维。这股文化风潮源于乾隆皇帝的碑文,恐怕是不能否认的吧。
   陈舜臣所描写的耶律楚材,其实也是这股风潮的延续。不过,若只局限于此的话,是不可能赢得如此众多的读者的。陈舜臣并没有把耶律楚材单纯地描写成一个从 蒙古的“野蛮”中保护了中华传统文明的人物。如果他的作品只是“文明”与“野蛮”、或者以中华文化至上主义的观点来描写耶律楚材的话,恐怕是不会吸引住那 么多现代读者的。
  作品中的楚材生活在宋、金、元等各王朝混战的动荡时代,他的一生都在呕心沥血地考虑着一件事,即:什么样的政治才能超越民族之间的差异,使不得不遭遇乱世的天下民众得以更安心地生活。楚材,是这样的一位人物。
  书中还描写了道教与佛教,虽然两者在表面上互相对立,其实,对于挣扎在动荡之中的民众来说,这两种不同的宗教都给了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灵的平静。
   生活在十三世纪的耶律楚材,是否真的是如同书中所描述的那样的人物呢? 这个问题无关紧要,不必深究。因为作者陈舜臣写的是以耶律楚材为主人公的小说,而并非打算为耶律楚材作“传记”或“评传”。作者抱着明确的创作意图,将耶 律楚材写成了小说。在作品中的“楚材”以及其他登场人物身上,都寄托了作者的很多理想和希望。
  陈舜臣曾经说过:“楚材,是为我们指引未来之路 的一颗启明星。”(饭田利行《耶律楚材》跋文)“ 为我们指引未来之路”是指什么呢? 他指的 就是:超越民族和文化的差异、相互理解、友好共存。作者的愿望即此, 他通过楚材表达了这种愿望。现在我们人类必须面对太多的难题,其中的一个难题就是由于民族、宗教、文化的不同而引起的不和以及互不信任。我们都知道,正因 这个原因, 我们的地球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纷争。
  耶律楚材比我们早了八百年就面对这个难题了。他用他自己的方式尽可能地将不可避免的摩擦减 少到最低程度。陈舜臣是这样认识楚材的,也是这样描述他的。当楚材个人的力量达不到时,他周围的佛教、道教等人士的言语行动为他的不足作了补充。至少,作 者没有将名相耶律楚材仅仅描绘成“为了保护灿烂的中华文明,用自己的智慧阻止了蒙古的蛮行”。
  不禁又想到,其实作者陈舜臣正是一位置身于异民 族、异文化之间的夹缝中的、能够亲身体会到其中的差异的人,对此,他一直没有停止过思考。像这样的作家,再无第二人了。在我看来,他作为作家的出发点,正 是从他对“相异”的思考开始的。如今,作为作家,陈舜臣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在他反复地历经了种种体验与思索之后,他似乎找到了一个答案,于是便有了这部作品。我认为,我们对此必须郑重地对待、深刻地理解。我不知道, 作家陈舜臣是从什么时候起考虑将耶律楚材写成小说的,但是,他选择在这个时期完成这部作品,一定有他的理由吧。
  最后,顺便说几句多余的话。耶 律楚材降于蒙古、并为此作了一些解释, 这些话听起来似乎是他为自己的行为所作的辩护。对此,有一部分人指责楚材虚伪。我想说的是,指责楚材的那些人,看问题过于浅薄了,他们根本理解不了肩负重 大责任的楚材与楚材一族的沉重与苦涩。指责楚材的人是一些无知的、也是幸福的人,他们与痛苦无缘。他们不会理解,在这个人世间,特别是在现在无法想象的苛 酷社会中挣扎的人们的悲伤、哀痛和令人窒息的苦闷。作为一个人,他为什么必须生活在被撕裂的两个世界之间呢? 更何况,他所做的一切,并非是为了自己。

超越民族,超越文化
(选自《世界帝国的往事:大元王朝与耶律楚材》,[日]陈舜臣 著,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2014年1月出版。详情:http://www.imaginist.com.cn/channel.php?bid=87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