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目日益模糊的城市

标签:
城市建筑雕塑功能主义艺术与观念杂谈 |
分类: 怀旧随笔 |
正如艺术史巨著《艺术与观念》的作者威廉·弗莱明所说的那样,“雕塑作为建筑中的装饰要素缓解并调和了建筑结构严格的功能主义倾向。雕塑能够提供趣味焦点和赋予建筑物以意义。在古代,浮雕作品和任意放置的雕像都是刻意设计的建筑环境中的视觉形象的一部分。”但是在当代,尤其是中国的当代,建筑基本上是与雕塑绝缘的。除去造型或材质、色彩外,装饰性的要素在所谓现代建筑中日益被放逐,与传统、地域、民风习俗相关联的那些视觉元素被弃若敝履,功能主义的利益考量与毫无文化精度的标新立异泛滥成灾。中国的城市因此变得与任何一个现代亚洲都市相比,只有体量上的差异,毫无品格形相上的区别。
诗人北岛说,他回国后发现,无论是他长期生活的北京,还是祖地绍兴,都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特色。诗人的感觉是敏锐的,而这样的悲剧几乎在中国的每一个城市的建设中都在上演。
福建的几个城市中,建筑形象的模糊化每天都在演进着。
http://s6/middle/4c10dc6cxb0730d070d15&690
http://s2/middle/4c10dc6cxb0730d258d81&690
http://s13/middle/4c10dc6cxb0730d163e3c&690
http://s12/middle/4c10dc6cxb0730d34c00b&690
厦门,虽然在城市规划与美化方面略胜福州一筹,但具有厦门特色的建筑,在厦门包括厦大,甚至在鼓浪屿,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掩没在毫无特色的当代高层建筑中了。当年随处可见并饶有厦门特色的那些红房子,都正在缩为一丛小小的点缀物。
http://s2/middle/4c10dc6cxb07310437281&690
http://s12/middle/4c10dc6cxb0731052b7cb&690
在维护自己家园的特色方面,也许泉州人算做得好一些,当年东大街一带的城市改造,就固执地保留了两旁楼房的泉州乡土文化元素。当时我的恩师孙绍振教授写过一篇文章称赞这一举措,还颇能引起媒体的关注。可是,从关注名城历史传统的一些泉州籍艺术文化界朋友的微博上,我也每每听到富有特色的温陵老建筑离世的消息,使我的心随之变得沉重而郁闷。
http://s13/middle/4c10dc6cxb07312859edc&690
http://s4/middle/4c10dc6cxb07312a429c3&690
http://s11/middle/4c10dc6cxb0731276479a&690
在21世纪的历史天际线上,城市们正在被以现代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名义,被城市的决策者、规划者和建筑师们,涂抹得面目难辨。如果我们不警醒,止住这股同质化、单调化与格式化的盲动主义倾向,我们的城市与家园,将变得毫无诗意,且不宜人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