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印象清明

(2010-04-03 17:36:05)
标签:

清明

印象

情感

分类: 听风

印象里的清明,该是一幅水墨的画儿。

远处笼罩在雾里的山,石桥下有头戴蓑笠的老翁摇着乌蓬船将要经过,桥上些许有路人走过,就肩挑了祭祀的大方食盒,不紧不慢的走着。靠岸的浅水处许有几个粗布衣衫的妇人在洗衣,眼前清澈的水里游着几只自在的蝌蚪;湮没在雾霭袅袅里的寻常巷陌,生着青苔的石板路,撑着油纸伞的红衣女子,提了或方或圆的小食盒,轻灵地踩着碎步,慢慢远去...

可惜不是生在南方,这样的景致也仅仅是想想。

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

可今年北京的清明,没有丝毫下雨的迹象。不知道老天,是否已经为那些亡灵哭干了眼泪。

昨天看到一句话:

“所有人的生命里都是一部历史。”

这是莎士比亚的墓志铭上的话。望着这句话,我就在想,既然是历史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但是我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我对这种尊重的理解,因而也就无法让别人和我一样体会这种尊重之情。我们读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司马迁说过: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想来,生的是否光荣,死的是否伟大,真的不是我们可以衡量的。

为什么会说到这些,因为是清明节吗?也许吧。

对清明的印象,最初来自古唐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读着诗句,眼中顿是一幕凄凉落寞的景象,天地茫茫,风雨瑟瑟,人在路途中的那份心悸,顺着目光,蔓延至远方。于是懵懂的心竟也以为,清明,是太过阴郁的一个节日。
   
渐渐长到强说愁的年纪,居然一度爱上清明的凉。觉得,那思旧人的忧愁,婉转的心事,借了这斜风细雨的凄瑟,被涤荡的更加悠远清润。于是喜欢在清明的雨下,吟上几句“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的诗句。

如今,这个叫清明的节日,跨越了历史的沉寂,跨进如今这个繁华喧闹的城市里。
   
记得曾在清明时节和同学去阳白山玩,已记不清为何要选这样的日子去那个的地方了。踩着单车,一路乘兴而歌。想来我们如此乐哉的模样,是与漫山扫墓者的肃穆氛围格格不入的。站在半山腰,望见香烛缭绕,黄色和白色的菊花堆砌成的浩瀚花海,将墓碑重重掩住,风,夹杂着初春的气息,若有若无的掠过脸颊,在石碑山野间簌簌回旋,到没有听到有谁哭泣的声音。
   
我开始迷恋这样沉穆肃静的时刻,同学准备拿相机出来拍照,我心里突然一紧,猛的叫住他,说,墓碑是不能拍摄的,会触犯亡灵的清宁。他赶紧放下相机。那一刻,我才知道自己是相信的,相信这些已入土的亡灵,在清明这天会苏醒,会与我呼吸着相同的空气,凝结起千行万行的清泪,看后人,如何怀着肃然的悲戚去祭奠他们。
   
那时起,清明在我心中逐渐有了清晰的轮廓。

此刻再看清明,已能够沉静自如的对待。无须再借着这样几句古诗来断肠,亦无须被岁月所积蓄的阴韵所牵制。
   
仅是如此,我却仍然是不懂清明的。

今年与同学相约去九华山的墓地帮工,负责登记工作。再次看到那漫山扫墓的人,群群接踵,川流不息,在各自的祖坟前祭扫磕拜,低头默祷;看到人们焚香燃烛,祭奠先人,祈福后人;看到被石头城市浸染成疏离淡漠的面孔,在每年这个叫清明的日子里,忽然变的温和肃穆,聚集在这儿——扫墓。看生命从飘渺到真切,再回复无形,却又是这样无所不在。清明这个时节,总给人几分特别。
   
然后逐渐懂了,清明,有着历史陈旧的芳香印记;有着唐诗宋画的斜风细雨;有着古檐青瓦的迷离惆怅;有着一炉香烟的袅绕飘渺。恰似一位老者的叹息,含蓄而陈旧的情,在一柱檀香中升起,兀自带着旧日的绵延,散去。

清明,我们诵读“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体会“寒食东风御柳斜”。我们感怀“清明寒食谁家哭”。我们珍视,那岁月的轮回里,一段属于清明的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