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清明
(2010-04-03 17:36:05)
标签:
清明印象情感 |
分类: 听风 |
印象里的清明,该是一幅水墨的画儿。
远处笼罩在雾里的山,石桥下有头戴蓑笠的老翁摇着乌蓬船将要经过,桥上些许有路人走过,就肩挑了祭祀的大方食盒,不紧不慢的走着。靠岸的浅水处许有几个粗布衣衫的妇人在洗衣,眼前清澈的水里游着几只自在的蝌蚪;湮没在雾霭袅袅里的寻常巷陌,生着青苔的石板路,撑着油纸伞的红衣女子,提了或方或圆的小食盒,轻灵地踩着碎步,慢慢远去...
可惜不是生在南方,这样的景致也仅仅是想想。
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
可今年北京的清明,没有丝毫下雨的迹象。不知道老天,是否已经为那些亡灵哭干了眼泪。
昨天看到一句话:
“所有人的生命里都是一部历史。”
这是莎士比亚的墓志铭上的话。望着这句话,我就在想,既然是历史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但是我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我对这种尊重的理解,因而也就无法让别人和我一样体会这种尊重之情。我们读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司马迁说过: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想来,生的是否光荣,死的是否伟大,真的不是我们可以衡量的。
为什么会说到这些,因为是清明节吗?也许吧。
对清明的印象,最初来自古唐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读着诗句,眼中顿是一幕凄凉落寞的景象,天地茫茫,风雨瑟瑟,人在路途中的那份心悸,顺着目光,蔓延至远方。于是懵懂的心竟也以为,清明,是太过阴郁的一个节日。
如今,这个叫清明的节日,跨越了历史的沉寂,跨进如今这个繁华喧闹的城市里。
此刻再看清明,已能够沉静自如的对待。无须再借着这样几句古诗来“断肠”,亦无须被岁月所积蓄的阴韵所牵制。
今年与同学相约去九华山的墓地帮工,负责登记工作。再次看到那漫山扫墓的人,群群接踵,川流不息,在各自的祖坟前祭扫磕拜,低头默祷;看到人们焚香燃烛,祭奠先人,祈福后人;看到被石头城市浸染成疏离淡漠的面孔,在每年这个叫清明的日子里,忽然变的温和肃穆,聚集在这儿——扫墓。看生命从飘渺到真切,再回复无形,却又是这样无所不在。清明这个时节,总给人几分特别。
清明,我们诵读“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体会“寒食东风御柳斜”。我们感怀“清明寒食谁家哭”。我们珍视,那岁月的轮回里,一段属于清明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