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标签:
情感 |
分类: 读书与影视笔记 |
——《愿你已放下,常驻光阴中》阅读心得
凡尘岂止逆尘,俗世又怎能尽如人意?
于萧红而言,这坎坷多变,颠沛流离的一生,又岂是能用三言两语,抑或这一页的纸张,更甚是薄薄的一本书就能说得清的?
你知道我为什么写作吗?因为没有更快乐的事情做。萧红如是说。想必她在说这话,或者写下这样的语句的时候,必定是心里充满了悲哀,无语的心境下,才会如此决绝而又薄凉的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
因为这句话,我想起了张爱玲。继而又想,为什么张爱玲也不停的写字?难道也是因为没有比这写字更快乐的事?纵观张爱玲的一生,从小时的被孤寂,只有姑姑疼爱,到长大后的落寞,好不容易碰到一个自己心爱的人,却不道世事多舛,遇到之人并非良人,乃至最终走至异国他乡,再不要相见,再不要听见,也再不要看见。那朵曾经就算盛放时也低到尘埃里的小花,终是凋谢在了遥远的异域,让人不生惋惜。
我又想起《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的作者,台湾的张文亮,言,为什么写作?只是为了排遣内心深处深深地寂寞。难道仅此而已?
素来喜欢的雪小禅,她也是,文字里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淡淡的忧伤,挥之不去,萦绕徘徊,颓靡也好,枯萎也罢,却始终欲罢不能。无论是她的字里行间传达的也好,抑或是看她文字的读者也好,都能在这样的一种低下的氛围中,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内心。看她的文字,像是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也唯有如此,她的文字,她心里日日开出的小花,才会如此的吸引众多的人,快乐着她的快乐,悲伤着她的悲伤。只是,相比她的小说而言,我更喜看她的随笔。如今的她,随笔更是信手拈来,笔间的忧伤显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淡了好多,却多了几分隽永的味道,耐嚼了,情更深意更重了,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宽泛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在她的笔下,显然更加洒脱了,这,未免不是件令人欣喜的事儿,于她的读者而言。很显然,雪小禅的写作已经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而她与生俱来的忧伤,也已经从俗世的层面上上升到了禅的意境,这又是我更加喜爱她的另一个原因,有灵性。我喜欢有灵性的文字,更喜欢有灵性的作者。
如果说,雪小禅当初写作,也是因为青春长大的空隙间落下的说不出的遗憾导致的忧伤,那么,现在的她,已然是超越并超脱于以往的时代了。可是,萧红呢?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纷飞的炮弹,多变的情感,背叛了的家族,始终渴求却依然得不到的温暖和爱,于萧红来说,有一个宁静的场所能够静下心来写字,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情啊!
1942年1月22日,在香港圣士提反女校临时救护站,萧红不甘也无奈的离开了人世。彼时,香港几近沦陷,而她自己,也是病重得不能自已。医生的误诊已经令她再没有力气说话和写字了。她是内心如此敏感的人,知道自己终究是要去了的。在宿命的崖岸边,那一朵曾经如此孤绝的小花,如此傲骨,终究敌不过岁月风霜的严厉侵袭。而那一抹素洁的月华,亦终将淡淡消隐,最终寂灭于时光的深处,成就这十丈软红中最清冷的永恒。离世之前,她留下了在这尘世的最后一行字:
我将于蓝天碧水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