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样的岁月,庆幸和你一起走过
(2014-04-25 08:19:30)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读书与影视笔记 |
——《布拉格之夜》阅读心得
文/飞舞
布拉格之夜。
夜之布拉格。
夜晚的布拉格风景绮丽,建筑恢宏,令人神往。
一座布拉格,就是文学之城,就被称为“波西米亚人”的捷克人热爱文艺举世闻名。
捷克是世界上知名的工业国家,这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共识。譬如我们熟悉的bata皮鞋、斯柯达(Skoda)汽车以及叫不出品牌的玻璃制品,多半都是捷克制造。
记得一位学者说过,捷克是一个富裕的穷国。是的,现在东欧巨变的国家中,除了捷克之外,没有哪个国家既是欧盟申根国、北约成员国,还是世界银行公布的“发达国家”之一,一国领三衔,足以与英国、美国、比利时并驾齐驱,但就在四十年前,这个国家却有一贫如洗,迫使本应坐在教室里念书的学生走上街头。四十年里,在这个不足八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带着解不开的疑惑,我继续读下去。
捷克人是最容易忘记苦难与疼痛的民族,所以他们最懂得幸福。梁思成说过,一座城市必然有着鲜明的颜色。这座城市所蕴含的波西米亚文化与哥特式的精神,它只属于布拉格。
有一位韩国的作家曾经写过布拉格,他认为,布拉格是有颜色的,但这种颜色既不是金色也不是红色,而是黑色。黑色,是伏尔塔瓦河的颜色,是桥上圣像的颜色,也是布拉格之夜的颜色。这位作家认为,黑色是忧郁的,好似所谓的布拉格精神——忧郁、内向、沉稳。
也许,今日的布拉格已经告别了昔日的苦难、忧愁与困顿,用金色和红色,来显示它活在当下的婀娜。
布拉格是座美丽的城市,但是,这样的美丽是建立在曾经被蹂躏的基础上。曾经的曾经,苏联人的入侵,捷克人民采取游行集会的方式,抗议苏联的沙文主义。苏联将坦克车开进布拉格,是一种极端暴力的行为,理应受到全世界的谴责。
因为无法理解布拉格这么美丽的城市曾经遭受如此的磨难,于是,作者去寻觅到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这本被中国年轻人奉为“小资圣经”的名著,读到了一代捷克年轻人在乱世中的情爱、抉择与信仰。在书里,让作者难忘的就是布拉格的夜景。一抹云霞渐渐散去,华灯初上 ,夜色笼罩。一排排壮观精致的老建筑下,坦克车排队列阵,学生奔走呼号,文明与专制的政治游戏,在这座千年的古城里悄然上演。
最近的一百年里,捷克的社会、文化、艺术乃至学术,每有事件或任务,都能引发世界关注,在东欧小国应算是一个了不起的个案,比起匈牙利、罗马尼亚与阿尔巴尼亚来说,捷克盛名在外,不但加入了北约,而且还是欧盟的申根国,这样的殊荣让东欧国家羡慕不已。
只是因为小时候桌上的一本台历,只是因为台历最后一页上的布拉格的风景,只是因为读大学时外国文学课上老师的一句戏言,使得布拉格这三个字贯穿了作者的一生,也牵连的一生,乃至最后,竟然把自己的蜜月也搬到了布拉格,这样的情结,多么的动人。喜欢一个地方,如同喜欢一个人,一定是有前世的因缘的。
因为不可知的因缘际会,所以才会在潜意识里一直牵扯,一直不以自己为意志的爱恋着,这样的情怀,委实动人。而将心里所想的,变成现实,这是一件让人多么兴奋的事情啊!也因为这个,也就有了我手中的这本《布拉格之夜》,让我足不出户,就这样的“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与此同时,在做着无比温情的文字里,美丽的畅游了布拉格的精彩,连带着了解了布拉格的历史,也明白了布拉格的兴衰盛史,亦同时明了了作者从小到大牵挂着的布拉格的那份情怀。这是一件无限美丽的事情。
以一本书的形式来纪念两个人和一座城,这是《布拉格之夜》的写作初衷。用一生一次的蜜月旅行来实现一个与写作有关的小小梦想,这应当是幸福的。作者如是说。
作者的文字很温情,所以即便在述说布拉格沉痛历史的往事时,这种碎裂也在作者无限温情的笔触下变得柔软变得敏感变得无限的心疼。放下书,我却立刻陷入了沉思:这,何止应当是幸福,简直是一种奢侈的快乐!祝福作者和他的新婚妻子,以及他们俩的布拉格。相信,我的祝福如同其他所有的读者一样,都会如他们心中的布拉格一样的美丽。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满心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