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其实是在更好的教育我们自己
(2014-03-28 08:19:30)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读书与影视笔记 |
——《培养有责任感的孩子》阅读心得
文/飞舞
培养孩子,从来就不是小事。
培养孩子,从来就没有小事。
培养孩子,从来就不能以小事来论。
我们很多的家长都有个认识的误区,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小的时候,是什么都不懂,但是,大多数的家长都忘了,这世间,还有“印刻”一次。一个孩子小时候他看到的,他感受到的,他不会表达,但是,如同照相机一样,全都印刻在他的脑子里。
经常有家长在校门口等待孩子的放学,也经常回讨论,谁家的孩子好,谁家的孩子不好。聪明的家长都知道,谈论孩子是否聪明其实就是在谈论孩子的父母是否聪明,谈论孩子的好坏,其实就是在谈论孩子父母教育的好坏。但凡一直指责自己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的家长,有没有扪心自问过,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你看在眼里都很好,而自己的孩子却如此的让自己看不顺眼,为什么?
福州的张文质老师他曾写过一篇很好的文章:中国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本书的作者张雄老师则倡导: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从而养成自动自发学习的习惯,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问题有区分,责任需分明。
从教育的角度,尤其是家庭教育里面,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家长常常疲于应付,其实做个区分,便会轻松很多。首先我们要学会区分什么是父母的问题,什么事孩子的问题。区分开问题的归属,解决起来就简单多了。一般来说,问题给谁带来了困扰,影响到了谁的生活和工作,就是谁的问题。
比如,孩子的房间有些乱,是谁起居不方便?显然这个问题的解决就要由孩子来负责。如果妈妈看不下去,就整理了,那么就把属于孩子的问题接过去了。
再举个例子,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影响的是孩子的前途和在老师同学眼中的形象。孩子如果不想承担这种不良的结果,就要努力改变学习状态,提高自己的成绩。如果父母大发雷霆,好像孩子对不起父母一样,那么孩子就会迷失在父母激烈的情绪中。也可能会误认为,父母爱的是成绩,而非自己,从而失去安全感。
所以,为人父母者,首先要清楚,不是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的。只有那些干扰或妨碍到父母家人的生活和工作的事情,和对家人的安全会构成威胁的事情才属于父母。而除此之外的和孩子有关的事情,就属于孩子自己,让孩子自己处理好了。这样一来,只需要在必要的时候,给孩子指导和支持即刻。
人的潜力到底有多大,目前科技依然无法测评,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如果你敢于承担你应该承担的责任,就会勇于挑战自己,就会突破人生中很多的限制。孩子是这样,家长亦如此。
一个孩子当你去激励他的时候,他内在的责任感就会被激起,完全可以被激起。书里张健老师有个很好玩也很令人深思的“曲别针”的实验,就是在老师正确的引导和激励下,突破了限制突破了常规思维,让孩子用于尝试用于挑战自我,最终有了新的体验和发现。也是在这样的实验中,孩子们发现,在家庭成长中,我们更多的时候是从来不敢去突破限制,当有人告诉我们说不能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不做了。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误区!没有质疑精神,就没有个人的突破,更遑论社会的向前发展,不是吗?
培养有责任感的孩子,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你和孩子之间有多么的要好多么的亲密无间,而是你永远不知道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想干什么,想成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