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纯净的文字的心灵之旅
(2012-07-30 09:41:08)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读书与影视笔记 |
——《当你途径我的盛放》读后感
文/飞舞
所有关于寂寞的、沉静的作品或者文字,都无限吸引着我。这大概是因为,我已经失去它们了。
798,一个非常吸引我注意力的数字,在雪小禅的书中出现过多次;在媒体网络上看到过;在不认识得博客里也看到过。如今,在扎希拉姆多多的文字中,我再一次地看到这个毫无夺人眼目的数字,却是一个附庸风雅的代表着艺术的数字。
“世界将它关于所有实践与全部空间的宏大记述加诸于每一个人,十分公平。但每一个人只能与它的一小部分相应。如同每个人手里握着一小片不完整的镜子,或者一个小小的杯子,每个人都只能看见镜子里的那一小块世界的碎片,只能喝到杯子里的一小口历史汁液。”
这段文字非常地吸引我,我差异于这个年轻的女子如此洞彻世事,能够站在如此高的起点向下看待纷繁复杂的世事,抑或能够将自己身在红尘远离红尘地看待诸多麻烦的理还乱的俗事。她却用这么一点点的文字,说了个透彻说了个明白说了个清清楚楚。
“有人把他看到的小小的世界画了下来,或者塑成了雕像、写成了文章;有的人将他喝道的汁液唱成了长歌、编成了短诗、拍成了摄像。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表达,充分的表达,写意的或者写实的表达,但是永远不要试图告诉其他人,世界就是什么样子的,或者教导别人应该如何去看世界,更加永远不要期待别人刚好也看到了你看到的那个世界。”
这是一个极其聪慧的女子。仅仅从这段话,从这些文字,我就可以断言,这是一个通透的女子。但凡对一些看到的文字或者听到的语言在刹那间有一些别样的感觉,必定因为这样的一种无论单向还是双向的交流在一瞬间有了共鸣,有了难以觉察的精神上的互动。
《非城勿扰2》里,那个小女孩,在快要不行了的重病的父亲跟前,寂然的念了一首诗歌《见或不见》,打动了所有看这部影片的人。而在这之前之后,很多的时候,这首极其吸引人的小诗却一度的被认为是那个活佛,离开了世人300年却依旧被世人疯狂拥爱的西藏神圣仓央嘉措所写。
仓央嘉措写的那首《问佛》吸引了无数后世的女子,通过这样睿智的语言而爱上了他。而被误解的扎希拉姆多多闻此并不生气,作为佛家子弟,她认为,她的文字被误认为是西藏活佛写的也没有关系,怎么说这也是一种缘分。如此豁达如此了然如此胸襟,让我对这个年轻的女子充满了一种无以言表的敬佩。是的,佛教的精髓,教会人淡定,也教会人充满爱心和坦然去看待一切的世事。轮回之中,什么是什么,其实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当下这一刻,你,活好了没有?
“我们总是要在一切事物中寻找意义,因为我们相信,一切的存在之所以存在,必须要有它言之凿凿的理由。而且,我们总是要到事物的背后去寻找意义。因为我们不相信世界表面的单纯。我们分析、整理、总结、抽象、推理,确立了很多的意义,然后印刷成定义,然后四处张贴,然后城市就有了牛皮癣,于是世界就伤痕累累了,可我们还没美呢!”
如此一阵见血,如此毫无修饰,这番一语中的的话语,直抵人心深处。
人总是喜欢四处折腾,折腾自己也折腾别人,搅得日夜寝食不安,哭哭笑笑,转眼之际,一场空。
不改初衷,但对炎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