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爱的往往伴随着最疼的过程

(2011-04-11 13:13:50)
标签:

沙拉

文化

分类: 读书与影视笔记

最爱的往往伴随着最疼的过程

——读犹太妈妈沙拉的《特别狠心特别爱》有感

文/飞舞

 

我看书一向极快,这可能是长期以来的阅读锻炼出来的速度。

 

可是,这本书,我怎么也看不快。我是个喜欢思考的人,对于自己身上这种一反常态的行为,我都会下意识的会后退一步的想一下。之所以看不快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溢满了一种叫做情感的东西,而且这情,极深极浓。更因这极深极浓的爱,伴着泪水痛苦和欢欣,又有欣慰,于是,牵绊了我。我和着文字,和着文中的犹太妈妈沙拉,一起落泪,一起心狠,一起担心,一起欢笑。这一切,只缘于,妈妈的心,都是相通的。

 

之前有很多网友不止一次的评价过我之前的文字,也有这种看不快的感觉,因为很有感情。我知道,我曾经情太重,这几乎让我很伤。如今的我已经理性了许多,至少,感觉自己心“狠”了不少。

 

所以,在看到“特别狠心特别爱”的字样时,我毫不犹豫的就点击下单了。我相信我的第一感觉。红尘中,人与人相遇相识,讲究气场的契合讲究是否是同类是否物以类聚;俗世里,我们从一个地方过渡到另一个地方,去旅游,也讲究缘分,有的地方似曾相识,有的地方毫无感觉,有的地方魂牵梦绕,终究归结于“缘分”两字;而人与文字,我也深信,同样有一种骨子里的相互吸引和排斥的感应。

 

于是,“狠心”与“爱”,一对矛盾的字眼,刹那间吸引了,并且以势不可挡的速度,让我放下手中纷繁的琐事,静心的看了进去。

 

这是一本拿起来就放不下来的书。其实,这哪是一本书啊!这分明是一盏指路明灯,是市场上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教子秘籍之海中的一根定海神针。沙拉妈妈没有过分的渲染孩子成功以后的情形,也没有太过煽情的语句和文字,更没有侃侃而谈她的育儿方针。有些地方甚至于多处重复,而重复的,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字:独立。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她几乎花了太多的文字去描述。在我看来,却是一个智慧母亲的真正开始的旅程。她刚回到以色列的时候,曾被邻居妈妈毫不犹豫地指责,但是这毫不留情的指责却惊醒了她。

 

生活的困顿、个人情感的失落、她的任劳任怨满腹的劳累……对于这些,她完全有理由抱怨,抱怨生活,抱怨命运,抱怨周遭的环境,但是,她没有。她总是记起她的父亲在世时对她说的话:

 

“沙拉,当你觉得心情不好,失落的时候,是因为你把自己当做了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如果你发现还有比你更糟糕的人,相信你会对目前的处境格外珍惜。就像光明是因为黑夜的衬托,幸运是因为有了不幸的衬托一样。你对生活微笑,生活也会用同样的微笑来回报你。”

 

“沙拉,你千万不能因为爸爸因为在你身边照顾你,就把这种照顾当成习惯,因为爸爸不是总留在你身边。你必须随时告诉自己:我今天能做豌豆公主,明天我也能睡柴房;今天有爸爸来喊我起床、接我放学、把衣服帮我整理好,我可以睡到自然醒,慢慢收拾东西”,明天爸爸不能来接我,我也能改成早早利用时间,把第二天要用的东西准备好,把自己的衣服整理干净。只有这样,你才能‘能屈能伸’;只有这样,爸爸才能放心。有一天,你离开家,就不会吃大亏。”

 

“沙拉,你将来一定会去学校过集体生活。你记住,一定要勤劳。你要主动打扫你周围的环境,别忘了环境是大家都要用的。要多给别人的暖瓶打水,每个人都要喝水,帮别人多做事,你会赢得人望。”

 

……

这些,于我,都很受益,充满着浓浓亲情之爱的语言,是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滋润着沙拉的童年时代。因为这,在父亲去世后的经年和因为离婚而失落的岁月里,沙拉始终没有失去自己,但她并不坚强。作为女人,她也很脆弱,可是,她有三个孩子。籍着对孩子深切的爱,她带着他们回到了以色列。他们是中以两国建交以后的第一个回到以色列的人。可想而知,正是因了这回以色列的十年,彻底改变了沙拉的境遇。

 

孕育着丰厚文化内涵和家庭教育成才积淀下来的土地,培养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这块土地,同样也渐渐影响了沙拉,最终改变了沙拉,使沙拉最后成功的从一个“中国妈妈”蜕变成了“犹太妈妈”。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是在困顿的环境中,在一贫如洗的家中,每天早上,醒来,她会跟孩子们说的第一句话。虽然看似无奈的话却凸现了对生活的一种乐观,这种乐观的态度会潜移默化的渗透进孩子的思想里,使他们即使长大后深陷绝境都不会悲观失望。因为,沙拉的父亲就曾用这样的语言一点一滴的浸润沙拉曾经幼小的心灵。而这,只不过是爱的延续。

 

回过头来,中国的妈妈也很爱孩子,但是,却出现了很多的啃老族,让人扼腕叹息。任何的“草莓族”、“啃老族”等等,都警示着家庭教育的失败。而这一败,不是一方,是五方:个人、父母、家庭、社会、国家。这是我的观点。

 

我也是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自然很多地方感同身受。但是,即便我认为我已经很理智的去爱自己的孩子了,看了沙拉妈妈的书后,我却慨叹,我只是做了一部份而已。仅仅是一小部分而已,我愧。犹太后裔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把每个人都训练成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

 

我理解这个独立,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人格上的独立,一层是精神上的独立。要做到独立,很难,却也不难,就看妈妈怎么做了。书中说,曾经热播的《我的青春谁做主》里面有句经典台词,读来颇为受用:很多做父母的,一辈子都不知道给孩子的心里留下了什么。如果不能改变结果,那就完善过程。

 

也许,我们现在培养孩子唱歌跳舞游泳画画等等,但是,有没有想过,我们培养孩子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貌似在培养孩子的艺术素质,其实整正的培养素质,是把孩子打造成如何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爱思考的人,这,才应是我们培养孩子的最终的目的。

 

看了这样一本好书,胡言乱语几句,跟同样爱孩子的妈妈们一起分享。感觉自己有点语无伦次,也许是太激动了,所以,我的状态有点非常态,不过不是变态啊,呵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