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榔梅祠不是正好修建在岔路口上呢?古人就是要暗示“求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思。榔树和梅树比喻出世和世间的成就,也就是求学——世间的成功和为道——出世的智慧,榔梅果则比喻为出世和世间的圆融。
世间成功的起点是立志,而与之相应的,出世智慧的第一步是发愿。“志”是心上有士,士是具有某种技能的人,心上有士就是心意产生了要成为什么什么家的想法,就是立志。为什么说求学要日益呢?这里要日益的是知识。当你心上某一方面的知识越积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了,就能在世间获得成功。而“愿”是“原”和“心”合成,是我们原来的心,是我们的本心,是恢复我们的真心。为什么要恢复我们的真心呢?因为我们的心上有了东西——自我。为什么说为道要日损呢?这里要日损的是我们的自我,自我损到没有的时候,就是原心,就是本心,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就契合了宇宙的本原。
你是宇宙的唯一主人,你所见到的一切,无论人、事、物都是你的世界,所有的生命都在你的世界里存在着一个持续变异着的三维立体活动影象。你的使命就是使你的世界更美好,你怎么使之更美好呢?
世间成功的起点是立志,而与之相应的,出世智慧的第一步是发愿。“志”是心上有士,士是具有某种技能的人,心上有士就是心意产生了要成为什么什么家的想法,就是立志。为什么说求学要日益呢?这里要日益的是知识。当你心上某一方面的知识越积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了,就能在世间获得成功。而“愿”是“原”和“心”合成,是我们原来的心,是我们的本心,是恢复我们的真心。为什么要恢复我们的真心呢?因为我们的心上有了东西——自我。为什么说为道要日损呢?这里要日损的是我们的自我,自我损到没有的时候,就是原心,就是本心,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就契合了宇宙的本原。
你是宇宙的唯一主人,你所见到的一切,无论人、事、物都是你的世界,所有的生命都在你的世界里存在着一个持续变异着的三维立体活动影象。你的使命就是使你的世界更美好,你怎么使之更美好呢?
从紫霄宫走过来,在乌鸦岭上,有一个岔道口,一条路通往南岩宫,另一条就是上金顶的路,沿去金顶方向走下一段台阶,有一座建筑就是榔梅祠了。要是从榔梅祠去南岩宫就要上一些台阶才到岔路口。我们的前人把榔梅祠修建在这个地方是有深意的,所谓:
发愿立志有别意,先人指路榔梅祠。
求学日益事功立,为道日损契真理。
榔梅祠的故事是传说真武在此地修炼的时候把榔树和梅树嫁接在一起,而且发下誓愿,如果能修成正果,就结出榔梅果来。这里榔树和梅树比喻出世和世间的成就,也就是求学——世间的成功——南岩宫的意义和为道——出世的智慧——金顶的意思,榔梅果则比喻为出世和世间的圆融。
我们知道,世间成功的起点,第一步就是立志。而与之相应的,出世智慧的成就第一步是发愿。实际上,在我们一般人看来,立志和发愿二者没有区别。古人为什么要创造两个词来呢?原来,古人比我们更明白一些,这两个词就已经告诉了我们求学和为道的真谛。
发愿立志有别意,先人指路榔梅祠。
求学日益事功立,为道日损契真理。
榔梅祠的故事是传说真武在此地修炼的时候把榔树和梅树嫁接在一起,而且发下誓愿,如果能修成正果,就结出榔梅果来。这里榔树和梅树比喻出世和世间的成就,也就是求学——世间的成功——南岩宫的意义和为道——出世的智慧——金顶的意思,榔梅果则比喻为出世和世间的圆融。
我们知道,世间成功的起点,第一步就是立志。而与之相应的,出世智慧的成就第一步是发愿。实际上,在我们一般人看来,立志和发愿二者没有区别。古人为什么要创造两个词来呢?原来,古人比我们更明白一些,这两个词就已经告诉了我们求学和为道的真谛。
“志”是心上有士,士是具有某种技巧或某种技能的人,就是说世间的成功人士。心上有士就是心意产生了要成为什么什么家的想法,就是立志。为什么说求学要日益呢?这里要日益的是我们的知识。当你心上某一方面的知识越积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了,就能在世间获得成功。而“愿”是“原”和“心”合成,是我们原来的心,是我们的本心,是恢复我们的真心。为什么要恢复我们的真心呢?因为我们的心上有了东西——自我。为什么说为道要日损呢?这里要日损的是我们的自我,我们的自我损到没有的时候,就是原心,就是本心,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就契合了宇宙的本原。在上下十八盘我们已经说过了。为什么榔梅祠不是正好修建在岔路口上呢?古人就是要暗示“求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思:你去金顶不是要继续走下坡路吗?而要去南岩宫先要上坡。
榔梅祠的祠是祠堂,是祭祀的地方,这里就是强调你不要忘了以上所说的道理。
接下去我们要攀登金顶了,路怎么走呢?你可以说不是继续下坡吗?实际上是这样。可是我们说的是我们怎么论述呢?我们前面一直说着,也许是杂乱无章,可是能说或者说能听下来,还不是有一些因果的道理吗?接下去,要说的是出世的东西,而我们的因果也不能只仅仅是世间的因果,也就是说,我们先要介绍一些出世的因果——三世因果。
三世就是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确实,我们如果有昨天、今天和明天,如果有去年、今年和明年,为什么就一定不会有往世、今世和来世呢?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是自然的法则。
我们知道人是由肉体和精神组成的。我们比喻成计算机吧,计算机是有硬件和软件组成的。对应起来说,肉体是硬件,精神是软件,大脑相当于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单元。一台计算机要能工作,光有硬件和软件是不行的,它需要能量——电源。那么人呢?人要是一个活的人,也需要能源,这当然不是我们吃掉的东西,我们吃掉的东西相当于计算机接受的一类信息。支持我们活着的这种能源,它远胜于电流,它无形无相,却是灵的。道家称这种能量为“道”、“无极”、“元阳”等等,佛家叫做“佛”、“性”、“佛性”、“第九识”等等,我们这里通称为“灵”吧。
接下去,我们拿物质世界的能量来比喻。科学告诉我们能量的表现有五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场态。对应的,前人也告诉我们“灵”的表现形式也有五种:色、受、想、行、识。色相当于物质世界,当然包括我们的身体在内;受是感受;想是思想;行相当于一个人的气质或者说自我、意志等;识不是(一般意义的)认识,也是认识(根本意义的),相当于一般人说的灵魂。在物质的五种形态里,前三种我们一般人都是熟知的;前四种都是场态产生的。同样的,“灵”的形态里,前四种也是来自于灵魂;我们也是熟知前三种。这里灵魂,在道家那里就是太极,佛家称为藏识或者第八识。
换句话说,构成宇宙和人生的质料有五类,就是色、受、想、行、识。称谓“五阴”,也叫做“五蕴” 。蕴是积聚的意思,积聚许多同一性质、同一系列的事物或心理活动,把它归成一类,就叫做蕴。世界上所有的物质现象、和我人的心识活动,可以归纳成五类,就是前面所说的五蕴。由五蕴的“因缘和合”,而有“有情世间”——有情识、情见的众生,和“器世间”——我人所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的生起和存在。再分释五蕴如下:
一.色蕴:色蕴的色,是物质的意思 (不是颜色、美色的色) ,组成色蕴的内容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其实真正所指的不是地、水、火、风四种实物,指的是坚、湿、暖、动四种物性。由此四种物性,构成宇宙万物,也包括着我们物质性的身体在内,此即所谓“色身”。
二.受蕴:受蕴是我人感官接触外境所生起的感受。此感受,有使我人愉快的乐受,有使我人不愉快的苦受,和既无愉快亦无不愉快的舍受。其实这就是感情作用。
三.想蕴: 想蕴是知觉作用,也就是我人的感觉器官接触外境,心识上生起分别、认识的作用。这在现代心理学上,相当於“知”,由知而形成概念。
四.行蕴:行蕴是我人的意志活动,这是心识中“思心所”的作用。思心所作了决定,由身 (动作) 和口 (语言) 去执行,这就是身行、语行、意行。行就是行为,也称为“造作”,行为的后果就是“业”——身、语、意三种业。业是事业的业,读者可以类比体会。
五.识蕴:识蕴是“於所缘境了别为性”。事实上就是我人认识作用的主体,也就是心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和末那识、阿赖耶识。
古人说,我人的身心,是由五蕴组合而成的,即所谓:“五蕴假合之身”。五蕴又称“名色”,色是物质的组合,名是精神的组合,如下表所示:
色—————————— 物质组合——物——色
受——————————|
想——————————|精神组合——心——名
行——————————|
识——————————|
五蕴是构成宇宙万有的质料 (包括物质世界和各类有情——一切生命体) ,按我们的常识,识蕴是“主观的能认识的主体”,色、受、想、行四蕴是“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如下表所示:
识—————————— 主观的能认识的主体——我
色——————————|
受——————————|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我所
想——————————|
行——————————|
但是,古人告诉我们:宇宙间一切法相 (现象) ,全是识所变现,此即所谓“唯识无境”,境,就是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这一切现象,非外在的真实存在,而是识所变现出来的。这叫做:“识所缘,唯识所变”。怎么回事呢?
相当于场是对能量的扭曲一样,太极是无极的扭曲,藏识是第九识(清净识、白净识)的扭曲。扭曲可以理解成变化、运动。像我们知道的那样,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以人本位来说,太极和第八识是永恒的存在,无极和第九识是暂时的存在,这个暂时的存在就是悟道的机会。
另一方面,太极和第八识的永恒存在性就是三世因果的依据。太极和第八识在不停地运动之中,这就是我们的客观世界和身心的一刻不停地变化,它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身、心、客观世界三者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我们把太极和第八识的一个阶段性的相对稳定变化——表现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称为一期生命。其实,在一期生命的两头——生和死的两点上是太极和第八识的一个相对地突变而已。因为,我们在一期生命之中精神的体现是以思想为中心,由于思想的表面性,它很难认识生死的两边,甚至它连几年前发生的事情都时常不能清晰记得。
一般人在死去的时刻,原来的色、受、想、行失去作用,识蕴中的第七、八识还在运作,八识种子被七识变为新的色、受、想境界,由于往时的习惯熏习,新境界就和往时境界具有强相关关系,这样就形成一般人生命的生生死死如水流一样的迁移变化。
我们这么说,不会有多少人真的能够明白,那我们比喻吧。比喻我们做一个梦,你在梦里一切似乎有连续性的发展,可是你要是突然醒了,那么你再做梦,就很难连上上一个梦。这就是说我们很难记忆前生。但是,是不是说我们一定就不能记忆前生呢?也不尽然。
另外,把做梦和醒看作人的两种生命形态,它们之间是有因果相续的。比如,我们常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就是说醒着时候的经历对做梦是有影响的。可是,当你正做梦的时候你是不知道的。那么,做梦对醒着的生活有没有影响呢?是有的。比如你要是作了一个离奇的梦,你醒了还会琢磨个没完,这还是对你一时思想的影响。有一些人,因为做了一个梦,甚至对他的行为,乃至生命都产生离奇的影响。这样的例子,见于记载的很多,例如黄梁一梦的典故。不过现在的一般人会认为梦相对于醒来的生活是假的,所以对他醒着的生活影响不大罢了。这就是说我们前生的生活对我们今生是有影响的。当然了,我们的前生不一定是人,依佛家的说法我们生命有九种形态——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人、声闻、缘觉,菩萨。
前面所说的色受想行识事实上就是一个个体人。身就是色,色受想行识是心的几个方面。这么说,仔细的读者会提出问题:不是说色是包括我们的身体在内的物质世界,难道说整个客观世界都是我们的身吗?是的。我们再借梦来说明这个问题。一般人不会认为客观世界和自己的身心是一个东西。可是遗憾得很,事实上,它们是一个东西——太极和第八识,或者说你的灵魂所变。怎么回事呢?这里比如你做了一个春秋大梦,梦里山河大地、鸟兽人物一应俱全,而且还演绎了你一个辉煌的一生——比如:幸福美满的童年、轻松成长的青年、事业顺利的壮年、慈祥平安的晚年。那么,现在问你,梦里边的一切哪一样不是你的梦中意识变的?可是,正当你做梦的时候,你是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一层。我们现在的生活正相当于这样的梦。
这么说明:一个人所见无不是自己——“真我”,就是说,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梦中的具体的我是不存在的——“无我”。那么,有没有其他人存在呢?有的,只不过每人只见自己的世界。这就是一人一太极的意义。所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释迦牟尼。这里的“我”当然不是个人生命所局限着的我,而是绝对主体性意义的无我之“我”。),“尽界一切无客尘,直下更无第二人。”(道元禅师),“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雷露、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王阳明《传习录》卷三)。
这里,不知道有没有读者悟到我们生命的优化途径没有?你是宇宙的唯一主人、主宰,你所见到的一切,无论人、事、物都是你的世界里的存在,所有的生命都在你的世界里存在着一个持续变异着的三维立体活动影象,当然有“显”有“隐”。你的使命就是使你的世界更美好,你怎么使之更美好呢?换句话说,你如何治理你的王国呢?你能不能想到“治世玄岳”、文化传承、缘起性空、无为而治?
梦的比喻,我们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有过做梦的经历,包括醒着在内我们了解两种生命形态(当然这是把做梦作为一种生命形态来比喻),所以就可以比较了。这就说明了,我们之所以不明白现世的因果,刚好是缺少更久远(前生)的依据。换句话说,归根结底,我们对因果的把握,还始终建立在我们的生命的官能的基础之上,始终同我们的能力相联系。就是说,妨碍我们去把握因果的,正是我们被限制着的,或者说还没有充分开拓的潜能。
如何开拓我们的潜能呢?只有,而且惟有一途——修真。修行人会逐渐从平时所处的物质(色)境界深入到受、想、行、识境界中,从而成为不同境界中不同形态的生命。相应地,我们的认识能力、改造能力和世界观、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内涵也会随之改变。
我们说过我们最本质的东西是灵的,可是,平时就算隔着一张薄板也看不到背后的情景,这就是因为物质障蔽的原因。否则的话,我们能看的更远,知道的更多。受、想、行、识也一样,在我们没有突破它们的限制的时候,对我们的智慧起着障蔽的作用。因此,色、受、想、行、识五者也被称为五阴,说它们像阴影一样障蔽了我们智慧的光明。
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个人在欢笑,我们就会认为他很高兴很快乐,而实际上呢?他可能正处于忧虑或痛苦之中,只是为了某些原因不便表露出来而强作笑颜而已。这类情况也是色阴——他的身体、他的脸面把我们的智慧给障蔽住了。如果我们打破了色阴而入于受阴区宇,就能直观地感受到,组成他生命体的受阴部分给人以忧虑或痛苦的感受,由此就能了知,虽然他表面欢笑和快乐,其实心情却正好相反。
平时和人接触,有些人我们和他在一起很舒服,另一些人则可能正好相反,总觉得很难受、不调和,但又说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中的一种情况就是他们的受阴和自己的不调和。我们有时候能觉察到身后发生的事情,这也是受阴的作用,是受阴一定程度上优化状态下的作用。只可惜对大部分人来说,只是特殊状态下,一时的作用,由于我们不通达原理,更不知道方法,就不能使之优化、随用随有。
我们对身体健康都很关注。一个处于受阴区宇或者说深度优化了受阴的人,他从自己或他人的受阴场中就能整体地、直观地甚至预见性地体验到是否有病态的感受,并调整受阴的运化消除这种不正常的感受,病也就随之痊愈了。他不需要去观察到底有无肉体的病症,更不需要去弄清楚哪儿有病、什么病、程度如何、由什么病菌引起、什么药能治疗等等问题。
同样地,想、行、识的优化也能使人发生不可思议的功能。我的一位忘年交是著名的武术家,他透过太极拳,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想阴,能不经意地凭意念之力把一个人举起、发出。当然,他的功能距离道佛两家的观想成就还差的很远,但已经是一般人不能理解了。科学说明了时空的相互依赖性及时间的相对性,所以,行阴的优化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还可以想象。我知道一个人,他写的东西就置于我的案头,尽管我俩生活在同一处神奇的土地上,可惜在他生前我们没有机缘认识,他为了战胜癌症自学道法,不但痊愈了疾病,去世前整个身体收缩为童子大小,似乎距离白日飞升一步之遥。识阴的完全显现是人类智慧的极点,突破识阴以后就是道家“超生死而任生死”的境界,是出世和入世的完美统一,这是真正智慧成就。
我们可以理解,由于色阴的障蔽,我们受到种种的局限,遭遇种种的苦患,一旦打破了这种障蔽,进入更高一层的受阴区宇,就能克服这些缺点而使生命得到一次质的提升。同理,我们还应该从受阴区宇进一步深入想、行、识,才能成为一般概念上的最高生命。直至最后,我们必须觉悟到,包括识阴在内的五阴都是障蔽,彻底摆脱一切的束缚才成为非一般意义上的最高生命。在那一超然境界中,生命不能再理解为“生命”,境界也不能再理解为“境界”,也并非不是“生命”或“境界”,只有当你觉悟到一切生命和境界的缺陷而摆脱它们的束缚时,你才能亲自体验到,何谓超然生命,何谓超然境界,何谓出世入世,何谓三界之外,何谓三世流转,何谓圣人、真人、佛菩萨。
当然,修行人的根基不同,有随时的顿悟和渐修直至彻悟的区别。依戒定慧三门,大体上慧入先得解脱,定入先得(一般意义的)神通,戒入先得清净,但是,要知道戒定慧是一体不分的,区别只是路途上的区别,最终都是不二的。
榔梅祠的祠是祠堂,是祭祀的地方,这里就是强调你不要忘了以上所说的道理。
接下去我们要攀登金顶了,路怎么走呢?你可以说不是继续下坡吗?实际上是这样。可是我们说的是我们怎么论述呢?我们前面一直说着,也许是杂乱无章,可是能说或者说能听下来,还不是有一些因果的道理吗?接下去,要说的是出世的东西,而我们的因果也不能只仅仅是世间的因果,也就是说,我们先要介绍一些出世的因果——三世因果。
三世就是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确实,我们如果有昨天、今天和明天,如果有去年、今年和明年,为什么就一定不会有往世、今世和来世呢?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是自然的法则。
我们知道人是由肉体和精神组成的。我们比喻成计算机吧,计算机是有硬件和软件组成的。对应起来说,肉体是硬件,精神是软件,大脑相当于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单元。一台计算机要能工作,光有硬件和软件是不行的,它需要能量——电源。那么人呢?人要是一个活的人,也需要能源,这当然不是我们吃掉的东西,我们吃掉的东西相当于计算机接受的一类信息。支持我们活着的这种能源,它远胜于电流,它无形无相,却是灵的。道家称这种能量为“道”、“无极”、“元阳”等等,佛家叫做“佛”、“性”、“佛性”、“第九识”等等,我们这里通称为“灵”吧。
接下去,我们拿物质世界的能量来比喻。科学告诉我们能量的表现有五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场态。对应的,前人也告诉我们“灵”的表现形式也有五种:色、受、想、行、识。色相当于物质世界,当然包括我们的身体在内;受是感受;想是思想;行相当于一个人的气质或者说自我、意志等;识不是(一般意义的)认识,也是认识(根本意义的),相当于一般人说的灵魂。在物质的五种形态里,前三种我们一般人都是熟知的;前四种都是场态产生的。同样的,“灵”的形态里,前四种也是来自于灵魂;我们也是熟知前三种。这里灵魂,在道家那里就是太极,佛家称为藏识或者第八识。
换句话说,构成宇宙和人生的质料有五类,就是色、受、想、行、识。称谓“五阴”,也叫做“五蕴” 。蕴是积聚的意思,积聚许多同一性质、同一系列的事物或心理活动,把它归成一类,就叫做蕴。世界上所有的物质现象、和我人的心识活动,可以归纳成五类,就是前面所说的五蕴。由五蕴的“因缘和合”,而有“有情世间”——有情识、情见的众生,和“器世间”——我人所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的生起和存在。再分释五蕴如下:
一.色蕴:色蕴的色,是物质的意思 (不是颜色、美色的色) ,组成色蕴的内容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其实真正所指的不是地、水、火、风四种实物,指的是坚、湿、暖、动四种物性。由此四种物性,构成宇宙万物,也包括着我们物质性的身体在内,此即所谓“色身”。
二.受蕴:受蕴是我人感官接触外境所生起的感受。此感受,有使我人愉快的乐受,有使我人不愉快的苦受,和既无愉快亦无不愉快的舍受。其实这就是感情作用。
三.想蕴: 想蕴是知觉作用,也就是我人的感觉器官接触外境,心识上生起分别、认识的作用。这在现代心理学上,相当於“知”,由知而形成概念。
四.行蕴:行蕴是我人的意志活动,这是心识中“思心所”的作用。思心所作了决定,由身 (动作) 和口 (语言) 去执行,这就是身行、语行、意行。行就是行为,也称为“造作”,行为的后果就是“业”——身、语、意三种业。业是事业的业,读者可以类比体会。
五.识蕴:识蕴是“於所缘境了别为性”。事实上就是我人认识作用的主体,也就是心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和末那识、阿赖耶识。
古人说,我人的身心,是由五蕴组合而成的,即所谓:“五蕴假合之身”。五蕴又称“名色”,色是物质的组合,名是精神的组合,如下表所示:
色—————————— 物质组合——物——色
受——————————|
想——————————|精神组合——心——名
行——————————|
识——————————|
五蕴是构成宇宙万有的质料 (包括物质世界和各类有情——一切生命体) ,按我们的常识,识蕴是“主观的能认识的主体”,色、受、想、行四蕴是“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如下表所示:
识—————————— 主观的能认识的主体——我
色——————————|
受——————————|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我所
想——————————|
行——————————|
但是,古人告诉我们:宇宙间一切法相 (现象) ,全是识所变现,此即所谓“唯识无境”,境,就是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这一切现象,非外在的真实存在,而是识所变现出来的。这叫做:“识所缘,唯识所变”。怎么回事呢?
相当于场是对能量的扭曲一样,太极是无极的扭曲,藏识是第九识(清净识、白净识)的扭曲。扭曲可以理解成变化、运动。像我们知道的那样,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以人本位来说,太极和第八识是永恒的存在,无极和第九识是暂时的存在,这个暂时的存在就是悟道的机会。
另一方面,太极和第八识的永恒存在性就是三世因果的依据。太极和第八识在不停地运动之中,这就是我们的客观世界和身心的一刻不停地变化,它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身、心、客观世界三者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我们把太极和第八识的一个阶段性的相对稳定变化——表现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称为一期生命。其实,在一期生命的两头——生和死的两点上是太极和第八识的一个相对地突变而已。因为,我们在一期生命之中精神的体现是以思想为中心,由于思想的表面性,它很难认识生死的两边,甚至它连几年前发生的事情都时常不能清晰记得。
一般人在死去的时刻,原来的色、受、想、行失去作用,识蕴中的第七、八识还在运作,八识种子被七识变为新的色、受、想境界,由于往时的习惯熏习,新境界就和往时境界具有强相关关系,这样就形成一般人生命的生生死死如水流一样的迁移变化。
我们这么说,不会有多少人真的能够明白,那我们比喻吧。比喻我们做一个梦,你在梦里一切似乎有连续性的发展,可是你要是突然醒了,那么你再做梦,就很难连上上一个梦。这就是说我们很难记忆前生。但是,是不是说我们一定就不能记忆前生呢?也不尽然。
另外,把做梦和醒看作人的两种生命形态,它们之间是有因果相续的。比如,我们常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就是说醒着时候的经历对做梦是有影响的。可是,当你正做梦的时候你是不知道的。那么,做梦对醒着的生活有没有影响呢?是有的。比如你要是作了一个离奇的梦,你醒了还会琢磨个没完,这还是对你一时思想的影响。有一些人,因为做了一个梦,甚至对他的行为,乃至生命都产生离奇的影响。这样的例子,见于记载的很多,例如黄梁一梦的典故。不过现在的一般人会认为梦相对于醒来的生活是假的,所以对他醒着的生活影响不大罢了。这就是说我们前生的生活对我们今生是有影响的。当然了,我们的前生不一定是人,依佛家的说法我们生命有九种形态——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人、声闻、缘觉,菩萨。
前面所说的色受想行识事实上就是一个个体人。身就是色,色受想行识是心的几个方面。这么说,仔细的读者会提出问题:不是说色是包括我们的身体在内的物质世界,难道说整个客观世界都是我们的身吗?是的。我们再借梦来说明这个问题。一般人不会认为客观世界和自己的身心是一个东西。可是遗憾得很,事实上,它们是一个东西——太极和第八识,或者说你的灵魂所变。怎么回事呢?这里比如你做了一个春秋大梦,梦里山河大地、鸟兽人物一应俱全,而且还演绎了你一个辉煌的一生——比如:幸福美满的童年、轻松成长的青年、事业顺利的壮年、慈祥平安的晚年。那么,现在问你,梦里边的一切哪一样不是你的梦中意识变的?可是,正当你做梦的时候,你是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一层。我们现在的生活正相当于这样的梦。
这么说明:一个人所见无不是自己——“真我”,就是说,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梦中的具体的我是不存在的——“无我”。那么,有没有其他人存在呢?有的,只不过每人只见自己的世界。这就是一人一太极的意义。所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释迦牟尼。这里的“我”当然不是个人生命所局限着的我,而是绝对主体性意义的无我之“我”。),“尽界一切无客尘,直下更无第二人。”(道元禅师),“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雷露、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王阳明《传习录》卷三)。
这里,不知道有没有读者悟到我们生命的优化途径没有?你是宇宙的唯一主人、主宰,你所见到的一切,无论人、事、物都是你的世界里的存在,所有的生命都在你的世界里存在着一个持续变异着的三维立体活动影象,当然有“显”有“隐”。你的使命就是使你的世界更美好,你怎么使之更美好呢?换句话说,你如何治理你的王国呢?你能不能想到“治世玄岳”、文化传承、缘起性空、无为而治?
梦的比喻,我们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有过做梦的经历,包括醒着在内我们了解两种生命形态(当然这是把做梦作为一种生命形态来比喻),所以就可以比较了。这就说明了,我们之所以不明白现世的因果,刚好是缺少更久远(前生)的依据。换句话说,归根结底,我们对因果的把握,还始终建立在我们的生命的官能的基础之上,始终同我们的能力相联系。就是说,妨碍我们去把握因果的,正是我们被限制着的,或者说还没有充分开拓的潜能。
如何开拓我们的潜能呢?只有,而且惟有一途——修真。修行人会逐渐从平时所处的物质(色)境界深入到受、想、行、识境界中,从而成为不同境界中不同形态的生命。相应地,我们的认识能力、改造能力和世界观、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内涵也会随之改变。
我们说过我们最本质的东西是灵的,可是,平时就算隔着一张薄板也看不到背后的情景,这就是因为物质障蔽的原因。否则的话,我们能看的更远,知道的更多。受、想、行、识也一样,在我们没有突破它们的限制的时候,对我们的智慧起着障蔽的作用。因此,色、受、想、行、识五者也被称为五阴,说它们像阴影一样障蔽了我们智慧的光明。
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个人在欢笑,我们就会认为他很高兴很快乐,而实际上呢?他可能正处于忧虑或痛苦之中,只是为了某些原因不便表露出来而强作笑颜而已。这类情况也是色阴——他的身体、他的脸面把我们的智慧给障蔽住了。如果我们打破了色阴而入于受阴区宇,就能直观地感受到,组成他生命体的受阴部分给人以忧虑或痛苦的感受,由此就能了知,虽然他表面欢笑和快乐,其实心情却正好相反。
平时和人接触,有些人我们和他在一起很舒服,另一些人则可能正好相反,总觉得很难受、不调和,但又说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中的一种情况就是他们的受阴和自己的不调和。我们有时候能觉察到身后发生的事情,这也是受阴的作用,是受阴一定程度上优化状态下的作用。只可惜对大部分人来说,只是特殊状态下,一时的作用,由于我们不通达原理,更不知道方法,就不能使之优化、随用随有。
我们对身体健康都很关注。一个处于受阴区宇或者说深度优化了受阴的人,他从自己或他人的受阴场中就能整体地、直观地甚至预见性地体验到是否有病态的感受,并调整受阴的运化消除这种不正常的感受,病也就随之痊愈了。他不需要去观察到底有无肉体的病症,更不需要去弄清楚哪儿有病、什么病、程度如何、由什么病菌引起、什么药能治疗等等问题。
同样地,想、行、识的优化也能使人发生不可思议的功能。我的一位忘年交是著名的武术家,他透过太极拳,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想阴,能不经意地凭意念之力把一个人举起、发出。当然,他的功能距离道佛两家的观想成就还差的很远,但已经是一般人不能理解了。科学说明了时空的相互依赖性及时间的相对性,所以,行阴的优化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还可以想象。我知道一个人,他写的东西就置于我的案头,尽管我俩生活在同一处神奇的土地上,可惜在他生前我们没有机缘认识,他为了战胜癌症自学道法,不但痊愈了疾病,去世前整个身体收缩为童子大小,似乎距离白日飞升一步之遥。识阴的完全显现是人类智慧的极点,突破识阴以后就是道家“超生死而任生死”的境界,是出世和入世的完美统一,这是真正智慧成就。
我们可以理解,由于色阴的障蔽,我们受到种种的局限,遭遇种种的苦患,一旦打破了这种障蔽,进入更高一层的受阴区宇,就能克服这些缺点而使生命得到一次质的提升。同理,我们还应该从受阴区宇进一步深入想、行、识,才能成为一般概念上的最高生命。直至最后,我们必须觉悟到,包括识阴在内的五阴都是障蔽,彻底摆脱一切的束缚才成为非一般意义上的最高生命。在那一超然境界中,生命不能再理解为“生命”,境界也不能再理解为“境界”,也并非不是“生命”或“境界”,只有当你觉悟到一切生命和境界的缺陷而摆脱它们的束缚时,你才能亲自体验到,何谓超然生命,何谓超然境界,何谓出世入世,何谓三界之外,何谓三世流转,何谓圣人、真人、佛菩萨。
当然,修行人的根基不同,有随时的顿悟和渐修直至彻悟的区别。依戒定慧三门,大体上慧入先得解脱,定入先得(一般意义的)神通,戒入先得清净,但是,要知道戒定慧是一体不分的,区别只是路途上的区别,最终都是不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