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文献综述范文)2
(2009-03-01 19:33:40)
标签:
杂谈 |
三、贾宝玉的出家及庄禅思想
关于贾宝玉的出家,有人认为宝玉确乎“看穿一切,抛弃一切”,“得着解脱了”,虽然这是“极不自然的办法”,但大多数论者认为,出家并不意味着宝玉对佛门的皈依。
林冠夫认为宝玉的出家“实际上只是‘出走’,只是表示与他的家庭决绝”,他的出家,“并不属于思想上的皈依”;“反佛和出家,这是一种矛盾,但在贾宝玉这个具体人物身上,却又是统一的”,“这种矛盾性和统一性,正是曹雪芹世界观中存在着矛盾的体现”。[14]
刘敬圻则认为:“贾宝玉不是老庄一派。他没有从根本上接受与领悟老庄哲学,他不能像老庄那样冷峻地看待儒家与洒脱地对待人生”,但他“确有通向老庄的悟性。他欣赏老庄的虚无逍遥和无为”;总起来说,他“对老庄思想的亲近还徘徊在总体的感性观赏与部分的浅浮领会阶段,属于‘前老庄’情思”。[15]
白先勇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宝玉的出家。他认为宝玉的俗身“化在蒋玉菡和花袭人身上”,因而“宝玉出家,佛身升天”,蒋花二人“结为连理”,“二者相辅相成,可能更近乎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佛学与儒学,出世与入世并存不悖”。[16]
四、贾宝玉性格的哲学内涵
从不同的视角注视贾宝玉性格的不同侧面,研究者们眼里的贾宝玉各具内涵。徐子余从审美角度出发,认为贾宝玉“忠实于自己幼年时期的性格,从审美感受的出发”来诋毁“传统的人生道路”,甚至“对于‘忠’这一最高封建道德的否定,也是从审美评价和道德评价出发的”;而“贾宝玉(还有曹雪芹)的‘卑’者褒之,‘尊’者贬之的审美评价,也是徐渭以来以女‘压’男的审美意识的发展”,并且“升华到上古以‘水’为‘上善’的审美意识所要求的高度”。[17]单世联着眼于贾宝玉对“真我”的肯定与追寻,认为“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家学说的主题就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而这种统一的基础是“个人必须绝对无条件地服从社会”,人们将在社会规范中失去真我,中国传统“天—道—人的本体模式遏制了向人性深处的开掘和体验,贾宝玉的忏悔,就在这封闭的模式上打开了缺口,成为中国文学中第一个分裂、破碎的自我”,“贾宝玉对自我的追寻及其对社会规范的否弃,具有明显的历史规定性。但是,他对真正人的生活的向往却是一个有着普遍而永恒意义的课题”;“从社会规范中分离出来,寻求自我的真实存在,最后又否定此世的生命存在:这就是贾宝玉的心灵历程”。[18]与单世联观点较为接近的还有严云受的《论贾宝玉性格的矛盾性与时代性》、鲁德才的《贾宝玉理想人格的探求与超越》、刘敬圻的《贾宝玉的生存价值的还原批评》、付丽的《贾宝玉正邪两赋人格对儒家人格的背离与超越》等。他们的不同点在于,严云受强调宝玉对个性、自由追求的热烈、坚定,认为即便是“贾宝玉的悲观情绪和虚无主义,也同没落阶级的悲观绝望是根本不同的。在贾宝玉的喟叹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对于生命、青春的挚爱,对于个性自由的理想的热情”。[19]鲁德才分析了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过程中的局限,认为贾宝玉“具备历史上创造性人物敏感、幻想、怀疑、审视事物的天赋,却缺少创造性人物的特殊素质和行为。面临僵化没有生机的传统,没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武器作为‘支援意识’,最终走向庄禅的虚空”。[20]刘敬圻注意到,在贾宝玉的思维中“跃动着崭新的生存观念:不关注留名青史,不关注长生不老,不关注善修来世,而只是执著地探寻一种宽松宽容宽和的生活空间,和一种充满温情的、不受打扰的、宁静无痕的死。这是关乎生命质量的前所未见的价值追求。它产生在背离传统价值期待(虽不彻底))与尊重个性舒扬(虽不高亢)的结合点上”。[21]付丽侧重于贾宝玉“正邪两赋”文化人格对儒家人格的背离,认为“相对于魏晋人格狷狂式、无为式的‘任自然’,贾宝玉的‘情痴意淫’,意味着一种新的人格价值取向的出现,从而为异端于传统的个体人格,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开出了情为根性的精神家园”。[22]
综上所述,有关贾宝玉形象及其内涵的研究,研究者都予以了相当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这一研究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贾宝玉形象的研究,正逐渐由其外表的探寻走向对其精神实质的拷问。这一研究理念的转变,给贾宝玉形象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我们的研究即以此为切入点。在以后论文的撰述中,我们力图在综参诸家见解的前提下,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贾宝玉形象的内涵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以期探寻《红楼梦》的真实内涵。
参考文献
[1]金果.杂谈《红楼梦》[J].野草,1943(5):10.
[2]吴组缃.论贾宝玉典型形象[J].北京大学学报,1956(4):12.
[3]何其芳.论《红楼梦》[J].文学研究集刊,1957(5):30.
[4]冯其庸.千古文章未尽才——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20 周年而作[J].红楼梦学刊,1983(4):20.
[5]起庸.贾宝玉是叛逆吗[J].晋阳学刊,1981(6):18.
[6]刘操南,汤艾.贾宝玉的积尘[J].温州师专学报(社科版),1983(1):16.
[7]王蒙.贾宝玉论[j].红楼梦学刊,1990(2):40.
[8]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3,87.
[9]楼霏.论贾宝玉的女儿观[J].红楼梦学刊,1995(3):64.
[10]何永康.试论宝玉之魅力[J].红楼梦学刊,1988(1):75.
[11]黄立新.论贾宝玉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及其他——与李百春同志商榷[J].红楼梦学刊,1992(2):15.
[12]徐振辉.原始思维:贾宝玉心理世界一角[J].红楼梦学刊,1990(3):22.
[13]段江丽.贾宝玉性格的心理学阐释[J].红楼梦学刊,1999(2):40.
[14]林冠夫.毁僧谤道悬崖撒手——从贾宝玉出家看曹雪芹的思想矛盾[J].红楼梦学刊,1985(3):16.
[15]刘敬圻.贾宝玉生存价值的还原批评[J].红楼梦学刊,1997(1):32.
[16]白先勇.贾宝玉的俗缘:蒋玉菡与花袭人——兼论《红楼梦》的结局意义[J].红楼梦学刊,1990(1):38.
[17]徐子余.论贾宝玉性格的独特性及其审美价值[J].红楼梦学刊,1985(1):17.
[18]单世联.徘徊在规范之外——贾宝玉的一个新诠释[J].红楼梦学刊,1988(2):30.
[19]严云受.论贾宝玉性格的矛盾性与时代性[J].红楼梦学刊,1986(2):20.
[20]鲁德才.贾宝玉理想人格的探求与超越[J].红楼梦学刊,1993(3):22.
[21]刘敬圻.贾宝玉的生存价值的还原批评[J].红楼梦学刊,2000(3):43.
[22]付丽.贾宝玉正邪两赋人格对儒家人格的背离与超越[J].红楼梦学刊,200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