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丽钧
张丽钧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69,135
  • 关注人气:5,3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读书 让我活赚这一生》-《中国教育报》2013 9 9

(2013-09-09 15:29:10)
标签:

教师校长作家母亲读书

张丽钧

杂谈

分类: 参差是

《爱读书 <wbr>让我活赚这一生》-《中国教育报》2013 <wbr>9 <wbr>9

 

爱读书 让我活赚这一生

  张丽钧

 

鲍尔吉·原野说:写作,让人活两辈子。

我说:读书,让人活N辈子。

                                                          

1、爱读书的教师不平庸

   “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往往是不读书的。”这句话是李镇西老师说的。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需要在这句话面前认真反思。我时常拿这句话敲打自己,也时常拿这句话敲打我的同行。我希望我们中小学教师队伍里能有多一些人、再多一些人为这句话提供有力的反证。

   我们为什么不读书?回答五花八门:没时间。没氛围。没好书。没兴趣。没用处。(据湖北省2012读书调查)对多数教师而言,大概“没时间”是个最“好用”的借口。上万个理由让我们放下了书本,但是,只有一个理由使我们拿起了书本。

   ——就像青春需要爱情,我们需要读书。

   教书的人不爱读书,这是一件可怕的事。

   我曾有幸走进复旦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先生的课堂。那堂课,黄老师讲的是苏轼的《赤壁赋》。他几乎把课堂整个儿交出去了,让学生们自由谈论苏轼的为文、为人。孩子们的问题像蜂窝一样密集。谈到文章的哲学思想,孩子们抬出了老子的《道德经》、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甚至有人抬出了《六祖坛经》。所有辩论最终都要到黄老师那里去寻求答案。只见黄老师从容若定地跟孩子们畅谈自己读上述书籍的心得,精辟地概括作者的观点,又巧妙地校正孩子们的观点。说到精警处,掌声响成一片,连听课教师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下课后,我向黄老师奉上敬意,黄老师开心地赠送了我一本他的大作,书名就是《说苏轼》!

   毫无疑问,那是一堂具有“种子能量”的课。它所呈现出的壮阔“景宽”与幽邃“景深”,给人以“大美”的享受,让每一个听课者都同时触摸到了先贤的心跳、师生的心跳以及自我的心跳。

   当“有效教学”的提法甚嚣尘上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冷静地想一想:短期有效和长期有效,虚假有效和真实有效,我们究竟想要哪一个?

   我不相信一个眼睛只盯着分数的教师会得到分数恒远的青睐,就像我不相信一个把金钱看成人生宗教的人会博取金钱长久的厚爱。

   我是一个在读书上尝尽了甜头的人。我算清了这样一笔账——我之所以能够每天站在讲台上“吐丝”,缘于我此前吃进了大量的“桑叶”。我不能想象一只拒绝进食桑叶的蚕能够吐出惊世的丝帛。读古典诗文,让我的课有了“压舱之物”;读中外时文,让我的课充满人性光泽;读人物传记,让我们师生不断汲取正能量;与学生同背精警语段,让我们师生下笔时“笔端不窘”……

   尽管做了校长,但我不允许自己远离讲台。因为我深知,“校长”只是个过路头衔,而“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才是一介书生真正的“身份证”。

 

2、爱读书的校长不浮躁

   我认识数百位中学校长。他们有的像政治家,有的像企业家,有的像外交家,有的像军事家……太多校长欣然将自己的“兴奋点”与政治、经济、交际、升学搏杀捆绑在了一起。校长站在鲜花簇拥的讲台上,除了述说自己的“兴奋点”就不会说别的。

   我也曾试着与一些校长谈及读书。他们往往摇头叹气道:哪有工夫看闲书啊?!言外之意——自己忙的所有事情都比看书重要。

   功名、金钱、享乐竞相诱惑校长。校长们如果不拿出些定力,读书的时间,定会被其他“更有意思”的时间无情吞噬。

   与让冰冷的制度看护校园比起来,让浓郁的书香看护校园来得更有趣、更有效、更有诗意。

   一个爱读书的校长可以赋予一座校园以灵魂。我的同乡、唐山丰润岔河镇中学的张斌利校长就是用“半部《论语》”撑起了一座学校。他以自己对《论语》近乎痴迷的爱,带动全体师生亲近书香。当我应邀走进那座寒酸的学校参加其“第三届教师聊书活动”时,我惊诧于他们的老师读书品类之盛、读书收获之丰;在“敏行厅”,在“知耻堂”,在“食不言”餐厅,在“寝不语”宿舍,你处处都能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劝勉,你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步伐和呼吸,竭力让自己的步调与厅堂的雅致合拍。

   我还曾注意到一个十分另类的校长——宁波鄞州高级中学的王贤明校长。他将自己学校的图书馆完全开放,办成了名副其实的“无门图书馆”,让学生们自由进出、自由阅览。王贤明校长将“图书馆”办成“读书馆”的做法深深触动了我,我以此为素材,创作了《一个校长的精明糊涂账》,在《今晚报》发表后,引起各大媒体、网络热议。质疑的声音不绝如缕。有人说:“这简直就是作者杜撰出的一个自欺欺人的童话!”讽刺的是,“童话”就美好地矗立在中国大地上。我想,王贤明校长一定也是个尝尽了读书甜头的人,他不愿让学子们守着一座书山过穷日子,于是他毅然拆掉了图书馆的大门;大门洞开,却成功地将尘世的喧嚣挡在了门外。

   我一直深信“读书可以治愚”。每逢师生大会,我都有一个保留节目——荐书。我向师生推荐的书目计有:《人性的弱点》、《幸福的方法》、《给生命标价》、《不抱怨的世界》、《正能量》、《做最好的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赖声川的创意学》、《什么是教育》、《大教育论》、《我在为谁工作》、《我在为谁学习》等;我们在全校开展“全员阅读、海量阅读、便利阅读”活动;我们定时举办“读吧读吧——唐山市开滦一中教师读书分享会”、“凤娃向前冲——唐山市开滦一中学生读书达人赛”;在全校提倡“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挣钱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窄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3、爱读书的作家不浅陋

   我从来都不怀疑,“每一个优秀的作家,都首先是一个优秀的读者。”

   作为一个将“文学梦”从少年做到中年的“文学控”,我一直把读书、写作看成是给自我的奖赏。做教师,不可能不被学生的优秀率牵动;做校长,不可能不被学生的升学率牵动。我永远晓得自己的“主业”是教育,“副业”才是文学。为了确保“主业”、“副业”都繁荣昌盛,我只好克扣掉自己的休闲时间。我基本不看电视连续剧,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因为太心疼时间。

   我几乎没有一天不在读书。我的办公室堆满了书,我的家里也堆满了书。我读书,是为了在一本本书中会晤到一个个不同的自我。我太希望“活赚”了,所以我读书。

我为自己定下规矩,第一时间阅读优秀散文、杂文“年选”,关注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冰心文学奖获奖作品,为自己感兴趣的文学大赛担当撰稿人或评委。我有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大家坐在一起必聊书,聊读书心得。

   “劳于读书,则逸于作文”。这是一条适用于任何人的黄金训诫。我读中文系时,听老师讲,中文系的学生一定要“多读一点,多背一点,多写一点”。慢慢地,我明白了,前两个“一点”原是为后一个“一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的。一个不读书的作家必定是浅陋的,并且他还往往容易把这种浅陋误读成“才气”。

   我多么想要这样一种幸福——我的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语文》课本中我的文章,在考场里做着用我的文章命制的语文题,在毕业多年之后于天南海北的某个书店里惊喜撞见我的一本书……我愿意用这种方式陪伴一茬茬美丽青春。

   迄今我已经出版了18本个人文集。总有人问我:你哪来的那么多灵感?你哪来的那么多时间?我想,当你把读书看成与吃饭同等重要,饥肠辘辘怎会属于你?当你把写作看成是谈恋爱一样的美事,你怎会没时间约见自己的恋人?

   我永远不敢忘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说过的一段话:“鄙视书,不读书,是深重的罪过。由于这一罪过,一个人将终身受到惩罚;如果这一罪过是由整个民族犯下的话,这一民族就要因此受到历史的惩罚。”

   每个人都需要一次次勇毅地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精神的“静卧”只能催生腐烂,只有精神的“行走”方能缔造灿烂的人生。

 

4、爱读书的母亲不偏狭

   喜欢这样一句话:“民族间的较量,其实是母亲间的较量。”

   驾车上路,要经过严格的“路考”;而做母亲,却无需经过任何考试。于是乎,一批批“假冒伪劣母亲”粉墨登场。当我与一些母亲就孩子教育问题交谈的时候,来自于一个个被“畸爱”牢牢控制的母亲的谬论往往惊得我目瞪口呆。我常问自己,纵然将苏霍姆林斯基摆放在这样的家长面前,他是不是也会徒呼奈何呢?

   我爱我的儿子,越爱他,我越懂得不能满足他的所有要求,因为我明白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延迟满足”理论;而在我的对面,站立着一支以“超前满足”、“超量满足”子女需求为神圣使命的大军。我们可怜的孩子,被爱他们的人以爱的名义推向了万丈深渊。

   我的孩子曾在我工作的学校读初中。我知道,多数教师子女都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因为在校园里长大,跟老师们没有了陌生感,所以,就有胆量蔑视老师,进而蔑视知识。我从没有“罩着”我的孩子——分班的时候,我不会为他选班;排座的时候,我不会为他选座;他犯了错误,我不会恳求班主任法外开恩;他嫌排队买饭太耗时,我不会去教师窗口为他打饭……他是班级劳动时干得满头大汗的那个孩子,他是班级公物损坏后拿回家精修的那个孩子。因为他身上没有“骄娇二气”,所以,我可以放心看他走天涯。他大学毕业后只身去了英国,边打工边读书,拿到硕士学位后,又获得了攻读博士的全额奖学金。今年5月份,他向自己供职的剑桥SAMSUNG研发中心递交了辞呈,准备回国创业。

   我经常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们推荐我心目中的“好书”。有位母亲在读了我推荐的王东华的《发现母亲》之后,写了长篇的读后感,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失误。她最后感叹道:“可惜这本书来得太迟了。”我用哈佛图书馆的一句训言回赠她:“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总听家长抱怨:孩子不爱读书。我的回答令一些家长颇难堪:“孩子不爱读书,根由在大人。”

   ——亲爱的家长,为了孩子,请从搓麻、宴饮、K歌、网聊中抽出一些时间来,去读一本书吧。

 

   太多太多的好书在等着我,等着我们。

   让我们去读吧读吧……

 

               (作者系河北唐山开滦一中校长,全国十佳教师作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