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伊斯兰文化遗迹——西域先贤普哈丁墓园

标签:
民族宗教文化 |
分类: 回族文物 |
扬州伊斯兰文化遗迹——西域先贤普哈丁墓园
普哈丁墓园,位于扬州古运河东岸的土冈上,俗称“巴巴窑”(巴巴是对有德望的穆斯林的尊称),又称“回回堂”。墓园内还有古清真寺和古典园林。该墓园经过历代修建、重修,历经700年风雨,在研究中西文化交流、中西交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据碑铭、地方史志、穆斯林口碑传述,普哈丁为天方(阿拉伯)人,是先知穆罕默德圣人第16世裔孙,是伊斯兰教学者,于宋开庆元年来扬州,先贤前后在扬州生活了10年,其间他曾回西域3年,后又来到我国津沽、济宁等地传教。德元年(1275年)七月,他乘船沿古运河南下,当月23日抵达扬州,黎明时在船中归真。当时的扬州郡守是他的好友,根据他生前的遗愿,将他安葬于古运河东岸的土冈上。这座墓园最初是专为安葬普哈丁而修建的,穆斯林尊其为先贤墓。
西域先贤普哈丁之墓
入门的南侧为先贤墓清真寺小园,西面有礼拜殿5间,背向大运河,南侧为清真寺门,清真寺大门额题“清真寺”。清真寺小园东南有水房3间,供礼拜者沐浴或小净

(清真寺大殿)
直对大门是二十多台石阶甬道,拾级而上两侧是造型生动,技法圆熟浮雕石栏
门上方嵌的石额“天方矩矱”意即:来自阿拉伯的典范人物
门楼内有“道源西土”金字木匾(
是一块静谧的庭院。北面和东面各有房3间
院子的山墙头铭刻两谢赫名字的,谢赫·白哈文丁,谢赫·古特布
北房东侧有一亭子,称北亭,北亭对面南面是南亭。中间偏东有一棵被称为活化石的有400年多的银杏树,母树现在仍然果实累累
院内南北侧各有门亭,北门亭内东壁上嵌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先贤历史纪略碑”,记有普哈丁生平事略
扬州史书方志将普哈丁的阿拉伯文拼写为“补好丁”——《嘉靖维扬志》、《乾隆江都县志》等
在墓园安葬的还有来扬州宣教的国外穆斯林名贤,其中有宋景延三年西域先贤撒敢达、明成化元年西域先贤马哈谟德、明成化五年西域先贤展马陆丁、明治十一年西域先贤法纳。
过北门厅即为墓地。首为法纳墓亭,再向北数步,即至普哈丁墓亭。墓亭平面呈正方形,四角攒尖式筒瓦顶,墓亭四面均有拱门可入内,墓室为伊斯兰构筑法式。普哈丁墓葬位于墓室中央地下,上有5层矩形层叠式青石墓塔,每层塔石上雕有牡丹、缠枝草和如意形花纹。在第三层塔石上,阳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的一些章节。墓顶为砖砌穹窿顶,
阿拉伯大写字体的《古兰经》经文
时代特征明显的各朝代的石刻雕花
这棵733年的古银杏树,虽已被雷劈成两半,仍然枝繁叶茂,浓荫覆盖。
直对清真寺的中轴线上有一座双层塔阁式的望月亭
后园是公园有一小池塘
过了解放桥,临大街就看到阿拉伯穹顶建筑的普哈丁园的新大门,从此向右的走江边的老门
从这里向江边走去,再向左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