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人物社会 |
分类: 管理 |
在中国长达5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历史长河中,有几位帝王身边的女性脱颖而出,这跟GFT理论有什么关系呢?
汉朝的吕后;唐朝的长孙皇后、武则天;明朝的马皇后;清朝的孝庄皇太后、慈禧太后等,这些人有着非凡的人生经历,并重重的影响了当代的王朝,有些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这些杰出的女性个性有很大的区别,有的力排众议,反叛封建帝王制度下的男尊女卑,自己成为一代君主,比如:吕雉(吕后)、武曌(武则天)、叶赫那拉(慈禧);有的把自己的智慧倾注到前台的君王身上,全力支持君王的强国富民之策,比如:长孙无垢(长孙皇后)、马秀英(马皇后)、博尔济特(孝庄太后)。
吕后和武则天在GFT理论中称为B1型。B1型的人都非常聪明能干,且识时务。在封建帝制王朝中,她们能够脱颖而出,得益于其固有的个性。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她们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一旦时机成熟,亦有胆有识,快刀斩乱麻,以极快的速度抓住机遇,出人头地。正因为她们有这样的天生个性,在君侧时的自我定位非常正确,又聪明睿智、举止得当,常博得具有接纳个性的君主欣赏。而刘邦与李治正是这种具有接纳个性的类型,刘邦为Y1型,李治为Y2型。因此,吕后与武则天就有了机会。
而在封建帝制时代,男人主外,女性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并奉为天意。由于宫中女性的定位就是主管后宫,属于不可违抗的分工。她们“违反天意”的行为,势必招致来自于各方势力的排斥。这时,BI型的女性意欲为帝,把自己处在极危险的地位,偏激的个性就使她们认为:我不打败(除掉)你,必被你所败(除掉)!固在历史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她们极端残忍的行为。这种能够由定位的不同导致的不同行为就是吕后们的B1型个性所决定的。
长孙皇后、马皇后和孝庄皇太后三位女性又是另一种类型,GFT理论中称为Y1型。她们的个性以及当时的社会定位,恰好符合于其个性,不但聪明睿智,举止得当,且不愿出人头地。她们在自我个性和社会定位的两者中,找到了共性,做了她们适合做的事情,就使她们在封建王朝的历史篇章中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美名。
据历史记载:
长孙皇后生活节约,性格温和,通情达理,有时候唐太宗脾气暴怒,无故惩罚宫人,长孙皇后要求她自己负责处罚,不必要唐太宗操心,过一段时间等唐太宗平静下来以后,再为之申诉,因此宫中“刑无过滥”。
长孙皇后的贤能不仅表现在后宫表率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她对太宗皇帝执政的帮助上。她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因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
Y1型的皇家女性,对自己的定位正如长孙皇后所言,因此她们的智慧只能为明君所用。与她们相得益彰的是A1或B1型人。马皇后的皇夫是B1型的朱元璋;与孝庄皇太后同时执政的摄政王多尔衮也是B1型;但长孙皇后的皇夫却是A1型的。
慈禧太后是末代帝王制度下的最后一位著名女性,在GFT理论中称为X2型。X2型的人不似前两种类型,她们不善判断,对历史发展的大势没有感觉,但她们还算善于用人。慈禧当时身边不乏睿智之人,如:宗亲族中的恭亲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但这领头的人不善乾纲独断,可想底下的大臣也难成大事。X2型的人能够独揽大权,也是她们的个性使然,这个类型的人善于与人交往,早期与恭亲王的交情,以及后期一些重量级的大臣们都很买慈禧的帐,加之封建王朝的没落,才使其有了可乘之机。
奇怪的是,在这些历史上杰出的女性中,却没有在现代企业中叱咤风云的A型人物,为何?
在封建制度统治下,根本就没有A型思维类型人的立锥之地,不要说女人,就是A型的男人,也难以得到机会和施展。
除了帝王本身,不管你做到了什么官位,即便是宰相,你还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依A型人的个性,他们的目标(A1型)或思维(A2型)自成系统,属于自转型人才,不会看人眼色行事,猜度他人的想法,根本就无法适应封建帝王时期的体制,还没等羽翼丰满,往往就被打入了冷宫。我的其他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