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自由评论
自由评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06,916
  • 关注人气:2,6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世旭:《唐诗三百首》功劳大

(2020-09-30 22:00:02)
标签:

文学

陈世旭

《唐诗三百首》功劳大

今晚报

分类: 自由典藏
陈世旭:《唐诗三百首》功劳大



《唐诗三百首》功劳大


作者:陈世旭    原载:《今晚报》2020年9月29日第12版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是中国诗史的巅峰,名家辈出,奇迹纷呈,唐诗达五万多首。对后世的一般人来说,要是没有选本,就只能望洋兴叹。好在,唐代开始,唐诗就有了多种选本流传,宋元明清各代更是有了不同类型、不同版本的各种唐诗选本。著名的诸如《全唐诗》《唐诗别裁》,录诗成千累万,普通人还是难以全读。

  至清代,蘅塘退士依照以简去繁的原则,选录唐诗七十七家、三百一十一首成《唐诗三百首》,以其务实的编法、适中的篇幅、精美的趣味,成为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很大程度影响了中国诗歌选编学乃至中国人的心理构成。在众多唐诗选本中,《唐诗三百首》始终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老幼皆宜,雅俗共赏,成为风行海内,屡印不止的最经典选本。至今尚存的三百余种唐诗选本中,最为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还是《唐诗三百首》。不敢断定每个中国人家都有《唐诗三百首》,但有《唐诗三百首》的中国人家肯定不在少数。

  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常握一木,说是木能生火敌寒。中过举人,进士,当过县官,遭过谗陷,主持过乡试,推掖过名士。为官清廉,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冀选新本取而代之,以既好又易诵为选诗标准,以体裁为经、时间为纬,“……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编辑了《唐诗三百首》。书题有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说取自于古人的“诗三百”,遂成就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孙洙之后,各种唐诗选本依旧层出不穷,其中颇具眼量,分析详备,新见迭出,自成一家者,所在多有。但影响过《唐诗三百首》者,未曾与闻。

  也许因此之故,坊间不失对《唐诗三百首》及其编选者的微词,视之为“乡村教师视野范围内的一个民间流行歌曲榜单”。轻蔑之甚。

  只读《唐诗三百首》,忽略整个唐代诗坛的大格局,无疑是局限的。但觉得绝大多数人会因此以为最好的唐诗就只有区区三百,这样的臆断,只能是一个伪命题。

  对《唐诗三百首》及其编选者不屑的人认为:拿那些诗当唐诗的代表作,是笑话。最值得一读的唐诗选本,选家必须是一个高度专业的人,必须是中国古往今来,文学审美功力最深湛的人,怀抱“为往圣继绝学”之志,付出一生精力与才华,让读者不仅仅看到少数“明星级”诗人和作品,还能见识到更多名声不显,但诗写得令人叫绝的才子,以及让人惊艳的大作,等等。

  这种认识当然是非常之对非常之好的。但是不是因此就可以说不读某位大家的选本,就“阅尽诗书也枉然”?果真这样,我们如何理解“开卷有益”呢?

  又有论者指出:选本的价值,不仅在于选,更在于评。每首诗,都必须拆分为“前解”“后解”两部分解读,分析诗人如何起笔、承接、转折、收笔,云云。如此,才能使自己阅读段位更高,才算是真正的读诗之人。果真这样,我们又如何理解“诗无达诂”呢?

  水准极高的选家编了水准极高的选本,“让人领略诗歌的真正魅力”,自然是极好的事情。但是不是就一定要像卖酒、卖牛奶、卖酱油的商家一样,以轻薄别的选家选本来标榜唯我独尊呢?常见的情形往往是:贬低了别人未必就能抬高自己。

  笔者不才,属于这类读者:一首好诗读过,除了赞一句“好诗”外,要说出这首诗好在哪里,只能抓耳挠腮。这当然是最为方家不屑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从《唐诗三百首》中受益无穷。对于许多我这一类专业水准幼稚的读者,《唐诗三百首》无疑是一种莫大的福利。故而以为,大众化、普及性,正是《唐诗三百首》的功劳亦即文化价值之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