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自由评论
自由评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89,651
  • 关注人气:2,6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硕士论文能不能研究“屁”

(2019-07-04 23:55:16)
标签:

教育

李戈默城

硕士论文

能不能研究“屁”

文摘报

分类: 自由典藏
硕士论文能不能研究“屁”  

硕士论文能不能研究“屁”


作者:李  戈    默   城   来源:《文摘报》2019年6月25日第2版


    

    近日,网传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引发热议。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

  有网友表示被震惊了,确实大开眼界。更有网友认为,只要研究做得好,没有什么不可以。对未知领域的大胆探索,总比“假、大、空”的论文要好,“深究起来,是严肃的事”。不过,也有网友对这种论文嗤之以鼻,认为毫无意义,甚至扣上“低级趣味”的标签;寒窗苦读那么多年,还真是研究了个“屁”。

  一篇论文的好与坏,其实与怪不怪没什么关系,而与论文撰写者的学术态度端不端正有关。往深了说,学术态度的背后还涉及到论文本身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这对于论文好坏的评价才是主导性的。对于很多刚刚步入学术研究道路的研究生而言,想做好一篇论文,最重要的就是确立选题及研究领域。这篇研究“屁”的论文,文章首先研究了屁的产生原理,然后这个自然现象如何一步步变成了社会现象,并成为社会道德评价中被否定的行为,从生理角度延伸到社会角度,揭发其中的社会学机理。类似于这样的选题看上去很小众,但也的确能引发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学术审视,相比于千篇一律的选题,一些小众化的选题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

  而在当下的文化生态中,多元化、社会化已然成为了一种新趋势,许多学术论文也逐步在尝试研究一些“小众化”选题。这类学术研究往往立足于社会性的选题领域,不完全受传统学术研究的规范所限。

  其实,这已不是“怪题”论文第一次引爆舆论场。之前,《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石头剪刀布博弈中的社会循环与条件响应》《当人们在烤面包里看到耶稣基督的脸的时候,大脑内会有何种反应》和《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等论文,都曾引发公众兴趣。

  这些论文要么是对社会新事物、新现象的关注,要么是对传统事物或现象使用独特性的视角。虽然标题看起来比较“怪”,但内容分析论证大多比较规范严谨,甚至还会有突破性的观察和思考,体现了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不过,学术研究毕竟是严肃的事情,题目选取得再巧妙,也要有实质性有价值的内容才能立得住脚跟,否则也只会是一场哗众取宠的闹剧。换言之,“屁”不是不能研究,关键在于研究得怎么样。

  进而言之,学术论文的选题小众与否,并不重要。一个合格的研究选题要获得本专业领域专家的认同,这样的研究才具有深厚的学术价值。而相关学术领域的专家,也应该摘掉有色眼镜,不能仅仅因为选题的小众化就提前预判研究成果的价值,还是要通过详细严谨的学术探究来论证,让真正的好酒不再拘泥用什么瓶来装。

                                                     

                                                        ( 原载澎湃新闻、中青在线 2019.6.18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