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受之
王受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636,759
  • 关注人气:83,6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都市多元

(2007-04-06 11:15:48)
分类: 房地产、城市

都市多元 

一个城市可贵,不在于有多大,而在于它本身内涵的多元化。一个多元的城市,既便很小,也是能够吸引人的,宜人居住的。古代中国四大名镇,朱仙、景德、佛山、汉口,当时都是区区几十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不是好得不得了吗?现在全世界这些千万人口的大都会,有那个是好的,城市好坏,在于城市功能的齐全,在于城市有没有自己个性特点,在于有没有多元的选择性能,并不在于人口众多,其实,从生活品质来说,人口多往往是很负面的因素。城市的素质有个人口的临界点,超过几十万人,达到一百万以上,不方便的事情就多起来了,如果达到一千万,想好都难。因为人口基数太大,要面面俱到,基本没有什么可能。你看看世界上有哪个超过一千万人口的城市是真正舒适的呢?

话说回来,我虽然在这里提倡小城价值,当时我知道,在国内大城市还是我们最关心的,我自己也喜欢大城市,主要是方便的交通和集中的资源两点。比如看博物馆、看音乐会方便,找工作也容易,早些年我在宾夕法尼亚州立西切斯特大学教书,小城一个,4万人,其中3万是大学里面的,除了教书,其他工作一律没有。到洛杉矶以后,就说教书,除了自己的大学之外,还可以随时在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南加州建筑学院、奥迪斯艺术和设计学院、南加州大学这些地方兼课,机会多多了我想这是为什么人们喜欢大城市的地方。但是讲居住的质量,洛杉矶和小小的西切斯特就无法同日而语了,这里一千多万人口,一千多万部汽车,每天生活就是车流滚滚而已,哪里有那种鸟语花香的春天,哪里有那种满地金色的落叶的秋天啊!

             都市多元

小时候,看大城市是激动的,到年纪大一点的时候,看小镇反而更加开心,是一种变化,大概也是一个人逐步转变的过程吧。

第一次看一个城市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激动,虽然可能在熟悉之后并不一定喜欢这个城市。我记得1987年从费城去纽约的感觉,是一种很难形容的兴奋,从纽泽西就看见那些树林一样的摩天大楼的顶部,当时哈德逊河上一层薄薄的雾霭,托起那些高层建筑,看不见建筑的下部,好象是天上的楼宇一样。从宾夕法尼亚车站出来,城市的喧嚣,流水一样的黄色记程车的混乱,肮脏的雪和衣着讲究的上班族,都给我难以言状的刺激。一个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它是活的,脉动着的,当你走进去的时候,你也成为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同脉动。我去过许多城市,自己也长期生活在大都会中,但是每每有机会去一个新的城市的时候,还是会很兴奋,很激动,对于城市这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充满了好奇,也从来没有把城市仅仅作为一堆建筑物看待的心态。

  其实,从我平日接触中,发现不少建筑师、设计师虽然也都持“有机城市”(organic city)的观念,但是在思考城市的时候,在处理具体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时候,往往总习惯与把它看成一个静态的建筑、街道和设施的群体组合,因此评价一个城市也习惯从建筑的风格和质量来开始,而往往忽视了这个城市的活动,城市的文脉,城市赖以发展的因素。

好几年以前,有几个年轻的国内设计师来美国访问,他们曾经是我的学生,这队人从纽约到洛杉矶来看我,言谈中我问他们对纽约印象,其中有一个说:纽约比上海差多了。我问他从什么地方得到这种印象,他说纽约建筑的装修材料远没有上海浦东的来得豪华,因为浦东建筑都用意大利大理石,而纽约大部分地方的建筑仅仅用花岗岩。面对如此物质层面的人,我只有叹口气,对话连共同的平台和基点都没有,也就无法讲什么了。他怎么能体会在纽约的Rizzoli书店看书的安详、在索霍参观画廊时的新奇,在大都会博物馆内透过玻璃窗看中央公园初春的嫩绿的欣喜呢?

   越是历史悠久的大城市,它的多元细胞就越多,同样的情况可以在中国的大城市中发现,上海北京都有好多好多的去处,即便就是国人普遍感到建筑刻板、杂乱无章、交通阻塞严重的广州,如果你熟悉了它,也还是有它人情化很重的一面的。沙面的异国情调、西关的趟笼大屋、东山的小楼别墅自不必说,就是在新城区内,也有自己的套路,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索然无味,但是如果你熟悉它,那种温馨的感觉还是水泥的森林中游荡的,一次,有个朋友带我一个毫无特色的商业大厦中找CD,进了一间小小书店,只有几个书架,两只小猫在书架上懒洋洋地打瞌睡,整个室内有一种懒惰气氛,那些书的选类、室内的气氛都是现在青年人迷恋的所谓“波波文化”(小资产阶级——布尔乔亚情调,和自由自在的波希米亚情调),放着淡淡的布约翰斯塔(Ketil Bjornstad )的爵士“海“,室内有一丝廉价的咖啡香,虽然不是高雅,却也自然随意,这种走家串店的发现式的喜悦,正是大都会吸引人的地方。

   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看,历史上城市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仅仅是由于防御而产生,比如我曾经去过的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圣奥古斯塔,是葡萄牙人在哥伦布发现多米尼加、巴哈马群岛之后不久之后到北美兴建的驻屯点,那是一个五角形的要塞,居民区也在内,据说是北美洲的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由于形状特殊,要塞的堡垒和城墙高大,面对着大西洋,除了防御功能之外,其他城市功能却不完整,而住宅建筑、公共建筑都没有建造发展的空间,由于要塞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因此这个要塞在失去了要塞的功能之后,就很快就被放弃了,现在仅仅是一个旅游点而已。

大部分城市是以居住、栖息点而发展起来的,比如巴黎,这个城市其实最早仅仅限于塞纳河中间的一个小岛,叫“城市之岛”,两千多年以前高卢人在那里搭起窝棚,建立一个比较安全的栖息点,利用河流来防御动物的侵袭和外族的攻击,人口增加,逐步就形成了群落,形成村庄,成为市镇,随着人口持续增加,政权的建立,小岛已经不敷居住和管理要求了,因此新的居民就住到河流的两岸去,围绕着小岛形成城市,随着历史的推移,塞纳河左右两岸反而比小岛发展得快得多,但小岛依然是城市的最集中的形象,在那个小教堂的位置上,人们建立了一个大教堂,就是巴黎圣母院。到巴黎的人,都一定会去看看这个小岛,看看宏大的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站在岛的尽头,放眼看去,可以看见城市发展的轨迹,顺河延伸,无边无际。

迄今为止,巴黎的形态还是与最早期的为居住而建造的栖息地分不开,城市中间依然没有制造业,没有工厂,也没有初级物资集散中心,住宅、商业、旅游、行政是巴黎的主要内容,因此巴黎是一个非常宜人居住的地方。

  有些城市的产生完全是由于政治的需要,美国首都华盛顿从规划就是首都,纽约州的阿尔巴尼、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克里门蒂等等,也是建造为州府的,中国的北京、咸阳、日本的奈良和京都的设立也与政治有密切关系。

  这些中心城市,其实都有自己形成原因,纽约、伦敦、巴黎是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的中心,自然就大,华盛顿、北京是政治中心,也就小不了,当时这样庞然大物的都市,其实并不是主要提供优质的生活品质而建造的,生活品质对于这些城市来说,是基本功能满足的附庸,只有那些从规划就是考虑居住的小城镇才可能具有真正的品格,这就是为什么我对于好像肯特兰这样的市镇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的原因。

  自然,人们会说:纽约虽然不怎么舒适,伦敦虽然不那么理想,但是巴黎起码还是一个很好的大都会啊!我自然同意这个说法,不过要知道,巴黎其实不是那么着重繁忙的工作氛围的城市,更多是一个把若干个小城市氛围打造在一起的组合。好像左岸的拉丁区、蒙玛特高地、大道区,一个城市分了20个区,每个区都有自己的个性,地下是四通八达、极为方便的地下铁系统,大部分人无需自己开车,和无车不得出面的洛杉矶完全不同。因此,我倒是觉得,如果我们的城市能够按照巴黎的这种小城组合的方式来规划,就可以摆脱大城市的毛病,多个小城的组合,成就了一个多元化的大城市,这应该说是我们建造我们城市的一个很好的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