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受之
王受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638,130
  • 关注人气:83,6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文苏州

(2007-03-26 11:33:46)
分类: 房地产、城市

                        人文苏州

到苏州,我这个人总是希望有个精神的苏州,宋代苏州叫“平江”,我母亲的老家是湖南的平江,在岳阳地区,其实和苏州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不知道如何,因为名字相同,我反而总有种我自己和苏州有点什么关系的感觉。

我去苏州,总是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带领我走苏州历史、文化、民俗的引导,书固然是一面,但是如果能够有个文化人,把苏州的精神和感觉融汇到文字中去,岂不是更加深刻吗?后来看见不是苏州人、却最苏州化的作家陆文夫的作品,就知道找到了这么一个导引了。

                          人文苏州 

陆文夫首先是苏州的美食家。清淡的过,过得很有滋味,很懂得苏州的精髓。他不是苏州土著,但居住姑苏六十余年;从未官宦,却在纸上建构了一座淡雅蕴藉的姑苏城,写出了栩栩如生的姑苏众生相。他对苏州的贡献,应该是不亚于韦应物韦苏州的,甚至可以说,是超过千余年前的那位唐代苏州刺史、著名诗人的。

                                                           人文苏州

我不敢肯定我第一次读陆文夫一定是他那篇经典的《美食家》,好像是曾经散乱得看过几篇他的小说,但是在我记忆中,真正让我记住了他的就是《美食家》这本书了。看的时候,对文学的韵味还不感到那么突出,反而是饮食之美反而很抢眼,就好像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一样,看第一次之后,满脑子都是郎雄炒菜的镜头和那些精妙绝伦的菜肴。《美食家》好看又好“吃”,比如,那只内容和形式浑然一体的南瓜盅,还有,那盆被一众食客喝个精光的忘记放盐的汤,加上这些色香味俱全的佳肴的演绎又都是在精美的苏州园林里面发生的,那里面园林小宴、佳人送餐的情节,是现在逐渐开始流行的“私房菜”的做法,因此印象更是深刻。那句“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弄得我好多天都提议母亲让保姆做来试试,母亲笑笑说:那是苏州菜,我们的湖北阿姨是做不来的。我到苏州出差办事,往往更多是模仿的起个大早去老苏州的面馆品尝“头汤面”。

               人文苏州

再看《美食家》就开始觉得陆文夫的文字好像苏州的烹饪一样的精致而轻松了,他的文字有种轻松澹定、秀逸趣致的味道,其实内中夹着的是翻沉五味的人生。他表面上写的是苏州美食和美景,实际上是塑造了以美食家朱自冶为代表的历史沉浮中的芸芸众生,反映了人性、人情和人心。而事实上,陆文夫的作品无不以苏州为背景,抒写市井中的凡人小事和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文字清隽含蓄、淳朴自然,是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是水温山软含蓄内敛的这一位“陆苏州”!后来《美食家》被拍成了电影,也被翻译成了英法日等语言畅销海外,据说,仅在巴黎就销售了十万册。

后来看到他的一篇散文,叫做《吃喝之外》,说的是吃的内容重要,但吃的氛围同样不可忽视,他说:“许多人在吃喝方面只注意研究美酒佳肴,却忽略了吃喝时的那种境界,或称为环境、气氛、心情、处境等等。此种虚词菜单上当然是找不到的,可是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讲,虚的却往往影响着实的。”这点很打中我们广东人:太过于集中在饮食之上,不关注环境,因此,虽然粤菜水平高,但是会吃粤菜,知道环境和烹饪同样重要的广东人则缺缺,和苏州人比较起来,立见高低了。在这篇散文中,陆先生说他年轻时有一次在一家只剩一条鳜鱼的小饭馆用餐,“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有青山隐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鱼还没吃呐,那情调和味道已经来了。”有个评论家说:“小巷深处的陆文夫,爱吃、善吃、写吃,他“吃”出来的,是姑苏风情三吴风貌,是人生情韵生活原味,淡而腴厚,清而多彩,耐得品咂耐得琢磨,越品,滋味越长”。

《吃喝之外》最后一段非常精彩,说道:“那一次你吃小馄饨,也许是正当初恋,如火的恋情使你们二位不畏冬夜的朔风,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在苏州那空寂无人的小巷里,无休止地弯来拐去。到夜半前后,忽见远处有一簇火光,接着又传来了卖小馄饨的竹梆子声,这才使你们想到了饿,感到了冷。你们飞奔到馄饨摊前,一下子买了三碗,一人一碗。还有一碗推来让去,最后是平均分配。那小馄饨的味道也确实鲜美,更主要的却是爱情的添加剂。世界上最高明的厨师,也无法调制出那初恋的滋味。

             人文苏州

我认识《三联生活周刊》的总编朱伟,他曾经在《人民文学》杂志做过好多年的主编,虽然我没有和他对证,但是估计陆文夫作品推广出来的,大概有他的一份功劳在里面。其实,就在陆文夫发表《小巷深处》后,就有人称他是“小巷作家”。他也说自己“生在小城里,长在小巷中,写些小人物,赚点小稿费”。此外,陆文夫还有一个雅号,就是“陆苏州”。陆文夫一生居住在苏州,对苏州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写的小说、散文,大多离不开苏州,后来又创办《苏州杂志》,专门介绍苏州的历史文化。在一次“陆文夫作品学术研讨会”上,有人说他:“世界这么大,他只写苏州……陆文夫是苏州的,苏州也是陆文夫的,陆文夫是文学上的‘陆苏州’。”从此,“陆苏州”的雅号就传开了。一个作家能与他居住的城市联系在一起,足见这个城市对他和他的作品的眷爱。说到陆文夫,除了他精到的佳肴烹饪之外,茶和酒也是他令人折服的高处。

  陆文夫是不就前才去世的,享年77岁,虽然我们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不过在当今的医学水平,还应该活多好多年的,听到他谢世归西的消息,我真是有点唏嘘,少了一个苏州雅士,一个美食家,一个文学家,最主要的是我再去苏州就少了一个精神上带领我走小巷的人了。

小时候喜欢看叶圣陶先生的小说,看了他的好多散文,好多是讲苏州的,看看他的背景,才知道原来他是苏州人。叶圣陶自己也是遍游本地园林,据他自己说,游过的园林达十多个。我们还可读到不少他留下的有关苏州园林的诗文。

人文苏州         

叶圣陶出身清贫,幼年时在一家富家自设的私塾附读,后进苏州草桥中学读书,中学毕业后,因无力升学,便在苏州城内干将坊言子庙小学教书。叶圣陶酷爱文学,也钟情园林。中学时代他就开始文学活动,曾与同学顾颉刚、王伯祥等组织了诗社“放社”,创办了刊物《课余丽泽》。他们经常在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园林里举行文学活动,并向上海的《民立报》等报刊投稿。1913年夏天,叶圣陶与顾颉刚一起去游览拙政园,那天正传来袁世凯镇压民主力量的消息,血气方刚的叶圣陶义愤填膺,挥笔写下《游拙政园》五言诗一首。诗中开头描写拙政园的旖旎景色:“纤雨值休辰,园游恣幽赏。回沼抱南轩,几窗爰净朗……环顾卉树森,浓绿弥众象。稀处现楼台,微风动帘幌。”接着笔锋一转,直面现实生活:“北方是长安,冠盖属朋党。白日妖霾现,杀人弃沟壤。鸡鸣上客尊,狗苟公道枉。豪游金买笑,怜乞血殷颡。”自然景色幽雅秀丽,现实生活却十分黑暗恶浊。他借景抒情,景情交融。

1936年秋天,叶圣陶陪同好友朱自清游览了苏州的几个园林,他有感而发,写下了《假山》一文。苏州的园林,大多叠有假山,圣翁认为,假山总难得真山真水的趣味,然而园林中又缺不得假山。因为假山在园林中起着障蔽的作用。“有假山障蔽着,峰回路转,又是一番景象,这才引人入胜。”“顾家的怡园,靠西一带假山把全园的景物遮掩了,你走到假山的西边去,回廊和旱船显得异常幽静,假山下的一湾水好像是从远处的泉源通过来的,引起你的遐想。”他又举了拙政园进园处的假山,也起了障蔽的作用。他还称赞狮子林的假山路径盘曲,层次繁复,绝壁、危梁、岩洞、石屋应有尽有,显出了设计人的匠心。

人文苏州

解放初期,叶圣陶调到北京,担任全国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要职,长期居住北京,然而对苏州园林仍是梦牵魂萦。1956年,同济大学出版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图册,他得悉后,函购了这本图册,他自己说:“工作余闲翻开来看看,老觉得新鲜有味,看一回是一回愉快的享受。”1976年,圣翁与陈从周相识,陈教授送了好多幅松竹兰菊的国画作品给圣翁,圣翁填了一阕《洞仙歌》词谢他,词中还是以苏州园林着墨:“园林佳辑,已多年珍玩,拙政诸园寄深眷。想童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今秋通简札,投甓招琼,妙绘频贻抱惭看。古趣写朱梅,兰石清妍,更风篠幽禽为伴。盼把晤沧浪虎丘时,践雅约兼聆造形精鉴。”这首词中,圣翁对苏州园林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解放后,拙政园等园林已成为劳动人民憩息游览的胜地。作者又回忆起孩提、青少年时代与同窗嬉游,踏遍楼廊山径的情景。这正好与前面谈到的1913年游园赋诗一事相互印证和呼应。词的后半阙是写圣翁得识陈从周教授以及欣赏陈从周所赠画稿的欢愉心情。

1979年初,陈从周邀请圣翁为他的一本由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圣翁慨然允诺。圣翁在序文概括地论述了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他赞赏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从而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感受。其中提到的“拙政诸园寄深眷”,实在写出了自己和苏州园林的一份缘分了。

行走在苏州的横街窄巷里,其实最容易想起的倒是一个千年千的古人,就是唐代世人韦应物(737~792或793)。这个后来被称为“韦苏州”的诗人,和陆文夫一样,其实不是苏州人,他是唐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自天宝十载(751) 至天宝末,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常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乱起,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广德二年(764)前后,为洛阳丞。后因惩办不法军吏,被讼于府衙,愤而辞官,闲居东城同德精舍。大历十年(775)为京兆府功曹参军,代理高陵宰。十三年,任鄂县令。建中二年(781)擢比部员外郎,在长安与畅当、刘太真、李儋、吉中孚等相交游。次年出为滁州刺史。兴元元年 (784)冬罢任,因贫不能归长安,暂居滁州西涧。贞元元年(785),为江州刺史。贞元四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与顾况、秦系、孟郊、丘丹、皎然等均有唱酬往来。贞元七年退职,寄居苏州永定寺。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人文苏州

因此,韦苏州真正来苏州定居,是官场失意之后,退隐而来的,时间是贞元七年了。

韦应物诗中最为人们传诵的是山水田园诗。后人每以“陶韦”或“王孟韦柳”并称,把他归入山水田园诗派。今传韦应物集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10卷本《韦江州集》,清汪立名辑订两卷本《韦苏州诗集》,民国时陶风楼影印南宋刘辰翁校点10卷本《韦苏州集》。《千唐志斋藏石》有韦应物广德元年所撰《唐东平郡巨野县令李璀墓志》,为诸本韦集及《全唐文》所不载,韦应物传世散文仅此一篇。

韦应物喜欢苏州,在苏州老终,因此他的田园山水诗歌中,总会让你产生一种强烈的苏州感,好像他的“月下会徐十一草堂”,意境就很苏州,虽然不是就苏州写的:


   空斋无一事,岸帻故人期。暂辍观书夜,还题玩月诗。
   远钟高枕后,清露卷帘时。暗觉新秋近,残河欲曙迟。

 

 我当年一个人半夜跑到当时还是很荒凉的寒山寺去,在旁边的一间小面馆里听半夜到船的声音,就想起韦苏州的这首诗来。

这里精英人物在苏州可是太多了,如果讲苏州人文,从唐诗宋词开始,讲到昆曲评弹,几天几夜也说不完,道不尽啊!

                人文苏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